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热点专题 » 正文

首届全国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学术交流会及相关报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8-17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中国混凝土网
核心提示:首届全国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学术交流会及相关报告

  孙伟 1935年11月16日出生,山东胶州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各类土木工程新材料,重点是生态环保型高性能砼和高性能与超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先后承担和负责国家及国际合作项目40多项。获国家发明奖一项、国家发明专利一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奖9项。发表论文300多篇。

  李杰 1957年10月生,河南省开封人。1988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结构工程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结构工程学科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建筑结构研究所所长。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科研项目30余项。获得国家级、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6项。先后出版6本学术著作。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近300篇。

  肖建庄 1968年出生,山东沂南人。198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于1995年和1997年获得同济大学工学硕士、博士学位。近年来主要从事高性能混凝土结构抗火及其他抗灾性能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持完成10余项科研课题。已在国内外期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70余篇。另外获得实用专利授权3 项,申请发明专利6项。

  孙振平 1969年4月生,新疆奇台人,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2年7月获得同济大学材料学博士学位。现任同济大学水泥基材料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混凝土外加剂协会理事,中国混凝土外加剂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房材分会干混砂浆专业委员会委员、秘书长,《中国混凝土网》在线咨询专家等多项职务。

 

  7月18日,由同济大学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共同组织的“首届全国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学术交流会”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召开。   
     
  出席本次会议的有:同济大学副校长李国强、中国土木工程协会副秘书长黄宝清、土木学院党委书记陈世鸣、土木学院建筑工程系系主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结
构研究所所长李杰等。  

  本次大会主要由来自德国、日本、澳大利亚、香港及国内各地院校的相关专家学者做了关于再生混凝土的学术报告,报告主题围绕各国再生混凝土的应用情况及研究展开,如德国舍根大学CH Zhang的德国再生混凝土应用概述;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V.W.Y.Tam的澳大利亚建筑废物再利用;日本东京大学Takafumi Noguchi的日本再生混凝土在建筑工业中再利用;中国建材总院王武祥的建筑垃圾资源化相关问题;香港理工大学POON Chi-sun的香港建筑废物可持续循环利用的研究进展;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的袁勇和柳献的废橡胶改性混凝土基本性能研究等。   

  这些报告紧紧扣住“应用”的主题,从技术,环境,经济,政策,心理等方面全方位的覆盖了再生混凝土应用推广可能涉及的方方面面。因此可以说,这次交流会汇总了国内再生混凝土的研究,接触了国外的技术经验,让国内专家学者互相交流学习的同时也看到了国外再生混凝土研究及应用的情况。此次会议在四川地震灾后重建,大批建筑垃圾需要处理方案和技术时召开,可谓应时应景。同时也为建筑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力量。
废弃混凝土回收与再生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
废旧轮胎橡胶粉改性水泥砂浆的研究进展
建筑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与再生资源
绿色高性能再生混凝土研究主要进展与发展趋势
再生混凝土结构水泥木丝板房
废弃混凝土作水泥混合材料
基于可靠度的再生梁柱混凝土
再生混凝土利用的环境安全性评价
再生混凝土的微观结构特征及其耐久性改善技术措施
再生混凝土结构碳化模型与耐久性设计
澳大利亚废弃混凝土再利用(英文版)
日本再生混凝土在建筑工业中的合理利用(英文版)
德国再生混凝土应用概述
香港建筑废物可持续循环利用的研究发展
汶川地震灾区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再生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研究发展
再生集料特性及对水泥稳定碎石性能的影响
渗透结晶材料改善再生粗集料混凝土性能的试验研究 

 
 
[ 专题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