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详细内容
  根据交通运输部统一部署,2009年4月起,全国公路水运建设领域开展了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这是全面提高混凝土结构工程耐久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升公路水运工程品质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年来,公路水运工程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开展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有何经验值得总结、提炼?今后如何进一步深入开展?记者近日采访了交通运输部质监局局长李彦武。  

  孜孜以求更优质工程  

  记者:李局长,交通运输部为什么要在2009年组织开展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  

  李彦武:不断提高交通工程的耐久性、安全性和可靠性,为社会建造出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优质工程,是我们一代代交通人孜孜不倦为之奋斗的目标。对混凝土结构物的研究、对其通病的治理,以前从未中断过,今后也将持续进行。2009年开始的这次治理活动,只是目标更明确、方案更缜密、措施更系统。  

  混凝土结构物是公路水运工程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是“主骨架”,对工程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混凝土结构物质量提高了,公路水运工程的质量必然会得到极大提升,安全性也会得到更好保障,使用寿命将会延长,资源能源得到大大节约。反之,将会导致工程重大安全质量问题并埋下安全隐患。  

  交通运输部之所以在2009组织全国性的治理活动,可以说当时是水到渠成、迫在眉睫:  

  第一,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发现并掌握了混凝土质量通病规律,比如裂缝超限、保护层厚度偏差超标、混凝土结合面处理不当、预应力孔道压浆不实等,治理活动开展起来更有针对性。  

  第二,2009年,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有了较多增长,再加上四川灾后重建工作,交通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必须采取新措施保证工程质量、安全。  

  第三,高速公路向山区和跨江跨海峡方向发展、水工工程由沿岸向近海延伸,对混凝土结构的要求越来越高,治理通病、提高质量,意义尤为突出。  

  综合这些因素,要适应交通运输事业大发展的新形势,实现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协调发展,必须切实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逐步杜绝混凝土质量通病。  

  记者:我们注意到,交通运输部近几年组织了许多专项行动,比如平安工地建设、标准化建设以及我们今天所谈的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并提出了建设现代工程的理念,请问这几者有何关系?  

  李彦武:这几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真正体现现代工程品质的正是混凝土制品质量,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带动了现场施工标准化,并大大促进了整个项目管理的规范化,进而能提升工程建设的安全系数,促进“平安工地”建设。大力推行专业化管理、标准化设计、精细化施工是提高混凝土质量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相反,如果一条高速公路桥梁设计的五花八门、一小段一个小型拌和站,不进行标准化建设,何谈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何谈建设现代工程? 

  无论是平安工地建设还是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这些专项行动都有一个共同的终极目标,就是为社会提供符合现代工程理念的优质工程,更好地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  

  人的认识问题最关键  

  记者:三年的通病治理活动效果如何?  

  李彦武:效果可以用“显著”来概括。截至2011年年底,高速公路和水运工程的钢筋、水泥、钢绞线等原材料抽检合格率分别达到98%和97%以上;钢筋保护层厚度工后抽检合格率逐年提高,大部分省份达到85%以上;基本杜绝了混凝土强度不达标现象,混凝土外观和内在质量均明显提高;高速公路桥梁工程预应力张拉和孔道压浆、混凝土结合面、隧道衬砌厚度等施工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记者:您认为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实效?  

  李彦武:第一,如前面提到的,时机选择得当。  

  第二,治理活动开始前,我们制定了详细和系统的治理措施,并明确要求主要治理公路水运工程的管理通病、施工工艺通病和实体质量通病,要求建设管理要科学、勘察设计水平要提高、施工管理要精细、监理职责要强化,务求取得实效。  

  第三,各省(区、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专门成立质量通病治理活动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并结合本辖区工程的实际,提出了合理的治理目标、明确的治理范围、全面的治理内容、具体的实施措施和步骤,大部分省份制定了质量通病治理工作手册、指南,还通过典型引路,切实提高了工程质量管理水平。  

  此外,2010年6月,部质监局在郑州召开了专项培训,通过讨论、培训等方式,总结一年来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的成绩与不足,有力地指导了活动的持续有效开展。  

  记者:您觉得在治理活动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李彦武:最关键的是人的认识问题。  

  多年的工作经验使我认识到“任何事情只要重视,就能干好”。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首先要解决的也是人的认识问题、观念问题。可喜的是,这方面我们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目前全体从业人员(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与一线操作者)的专业素质在不断加强,质量意识不断提升,积极实现精细化管理与精细化施工。  

  记者:通过治理,我们形成了哪些长效机制?  

  李彦武:有关省(区、市)组织编制了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要点、作业指导书和施工标准化管理指南等质量管理制度及措施,从法规和制度上保证了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措施的落实到位。部质监局编制了《高速公路工程质量风险预控手册(混凝土桥涵分册)》,为工程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技术服务。 

  此外,各地依托示范项目和示范标段,总结形成了大跨径、大吨位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整孔预制、运输、架设施工等一批混凝土质量控制的成熟工艺和工法,并把其纳入质量管理要求,积极总结推广。  

  部分项目在设计阶段提倡标准化设计,招标阶段明确要求采用先进的混凝土施工工艺和设备,建设标准化拌和站、预制场、试验室等,努力做到钢筋集中加工、混凝土集中拌和、梁片和小型构件集中预制,并把质量综合检查评比制度作为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  

  治理工作有起点无终点  

  记者:我们如何巩固这些治理成果?  

  李彦武:治理活动虽然治愈了混凝土结构的部分通病、达到了我们的初步目标,但和人一样,不可能吃了药就长命百岁、百毒不侵,此次活动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随着新情况的出现,还可能出现新的通病,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治理质量通病的艰巨性,将此次活动成果,特别是成熟的工艺、工法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推广,进一步完善,建立长效机制,形成长期保证和稳步提高工程质量的约束力,推动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工作持续开展。  

  记者:治理活动中,还存在哪些令人不满意的情况?如何改进?  

  李彦武:治理工作还存在着认识上不够均衡、实施上不够到位的现象。  

  各地交通主管部门应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提高参建单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质量通病治理工作常态化和合同化;应坚持以人为本,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发从业者的质量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引导其将保障和提高工程质量变为自觉行为;应坚持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用现代工程管理理念、技术和方法,将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成果和经验固化到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深入开展标准化活动,切实提高结构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促进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更多»推荐精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精英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