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详细内容
  记者:在普通人看来,混凝土似乎就是泥+水,朴素得很。

  吴文贵:的确,很多人对混凝土行业了解不多。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建筑行业中最重要的3项技术,一是钢结构,二是混凝土,三是施工技术。混凝土是建筑的血肉,关系到一栋建筑的整体生命。混凝土技术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

  记者:混凝土也能“高精尖”吗?

  吴文贵:当然。其实,混凝土不是“丑小鸭”。比如我们承接的武汉第一高楼606米绿地中心,就要求混凝土要一泵打到606米上去。这对泵送技术、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都提出很高要求。混凝土产品不能太干又不能太稀,并且要长时间保持这种状态。再比如我们还开发出了防辐射混凝土,可以削弱和吸收γ射线,又可以屏蔽中子射线和X射线,并在湖北省人民医院放射治疗室使用;清水混凝土,不做任何外装饰可直接采用,使用在了武广客运专线武汉站。还有更多“尖板眼”,比如透光混凝土、透水混凝土、可以种花草的混凝土。别看混凝土是黑白的,内里其实是一个“彩色”世界。我们拥有33项国家专利,4项科研成果国际领先。

  记者:公司在全国多地布局,意在争同行“老大”?

  吴文贵:2004年成立时,我们1年产量只有70万立方米混凝土,产值2亿元;2011年,我们生产了900万立方米混凝土,产值30亿元。7年时间,我们的规模增长了10倍以上。现在,我们在武汉有9座搅拌站,全国已布局28座。我们的产量位列全国三甲,每年增长保持在50%左右。 “十二五”期间,我们的产能力争超过3000万立方米,产值75亿元,争取跃居全国第一、世界混凝土行业前十。此外,企业要争取上市,走上资本舞台才能使得企业真正壮大;企业还要争取走出国门,做国际性混凝土供应商。

  绿色生产,从“三高”到“三无”

  记者:在传统工艺流程中,从采掘砂石破坏山林,到露天生产过程中噪声、粉尘排放、废水废渣污染,能源消耗以及大量碳排放,使得混凝土产业成为“三高”代名词。

  吴文贵:我们一直在努力规避这种传统发展路径。因为绿色是生存需要、发展需要,也是社会责任。

  我们率先兴建了全封闭混凝土搅拌站,进行工业废渣、生产废水、纸浆废液等工业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在搅拌楼内部设置隔音墙板,对废水进行三级沉淀;引进全自动可编程控制砂石分离,实现废渣零排放。此外,我们还与武钢合作,对尾矿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减少对矿石的需求。

  记者:无废水、无废渣、无粉尘,你们经过改造的绿色厂站能达到怎样的环保标准?

  吴文贵:简单来说,就是从原来的“三高”变成了“三无”无废水、无废渣、无粉尘。我们的绿色厂站中,生产废水和生活废水都会汇集到一个大沉淀池中进行三级沉淀,然后将废水循环再利用;废渣也会用砂石分离机进行处理后循环再利用。此外,厂房内采取全封闭降排、机械排尘处理以及生物吸收的方式,确保带有粉尘的气体不直接排入大气,使站点的粉尘排放达到每立方米40毫克以下,比国家标准低50%以上。传统的混凝土搅拌站每年排出的废渣、废水、粉尘合计近万吨,如果都实现零排放,算一算将减少多少环境污染?

  记者:做绿色产品会不会使成本增加?

  吴文贵:恰恰相反。从长远来看,做绿色产品反而更经济。比如,做一个混凝土搅拌站的污水处理系统需要花100万元,但是水循环利用后,每年又可以节省20万元,5年后我们可以收回成本,从第六年开始每年就赚20万元。做粉尘回收装置也是一样,一般水泥在搅拌环节损耗为10%,每吨水泥400元,那么长久来看,这笔账是算得过来的。

  记者:看来您比较有远见,您对未来的混凝土市场有什么预见?

  吴文贵:现在,国家虽然没有对混凝土的环保指标提出硬性要求,但以后肯定会提高绿色门槛。我们只有早做技术储备,以后才能占据优势。比如606米泵送的技术,不可能今年需要今年才开发。我们每年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都有近千万元。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央企宜“导”不宜“争”

  记者:这几年,我国基础建设规模很大,混凝土行业也跟着受益。未来城市建设要求减少,你们会怎么应对?

  吴文贵:随着国家建设向中西部转移、城市化的发展,业内预测建筑业应该还有20年成长期。20年后怎么办?我想,应该是把产品做得更精致、提档升级。比如我们可以做城市雕塑,可以用混凝土做桌子等家具,地下空间开发的巨大市场也是新的机会。

  记者:我注意到,虽然你们公司是武汉市场“老大”,但只占了市场的15%,绝对份额看起来并不是很大。

  吴文贵:是的。事实上,混凝土行业非常分散,竞争也非常激烈。我们现在专注大型中心城市的市场开拓,专注“高、大、新、尖”项目,很少到中小城市争抢市场。我们不想过度与民营企业竞争。我觉得央企不宜与民企争利,不应该从地方小企业嘴里夺食。央企应该起到的是引领作用、带动作用。具体到我们这一行,央企就应该做出一套更高的技术标准,引领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潮流,而不是简单重复,通过规模和成本优势来赢得竞争。

  记者:您的想法很难得。做了这么多年企业,有什么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吴文贵:我做企业的体会与从事的行业密切相关。从1996年开始,我就和混凝土打交道。混凝土不张扬,上面抹上一层涂料,你就看不见它了。但是它又是建筑的中坚力量。我觉得这是一种“混凝土精神”。做企业要发挥“混凝土精神”,低调但是脚踏实地。

  吴文贵说:“混凝土早已不是泥+水,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高新技术行业。武汉的中南剧场、天河机场T2航站楼、江汉五桥、轨道2号线中南路站、武广客运专线武汉站、湖北省人民医院放射治疗室、武汉摩尔城等标志性建筑,使用的都是我们公司的混凝土。因为我们有不可替代的技术优势。”

  不能想象,中建商砼生产的混凝土可以是透光的,可以防辐射,甚至可以种花草;不能想象,混凝土生产场所也可以窗明几净、一尘不染。

  1个多小时访谈过后,记者感到,吴文贵所做的事就像是给“灰姑娘”穿上了水晶鞋。黑白世界背后,原来隐藏着一个色彩丰富的新天地。

  在吴文贵的办公室内,悬挂着一组书法条幅“坚毅、持久、凝聚、可塑”。这既是他对混凝土特性的总结,也是他对企业家品质的概括。吴文贵笑着说:“低调、踏实,这是混凝土的精神,也是我做企业的信念。”
更多»推荐精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精英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