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详细内容
  在水泥紧缺时代,机立窑水泥立下过汗马功劳。包括湿法、立波尔窑在内的旋窑水泥比例曾低至20%以下。上一世纪九十年代新型干法与机立窑还处在相持发展阶段,机立窑也推出了不少改造措施,甚至不少人认为在投资资金紧张的条件下,通过机立窑改造是一条投资很少,回报很高的途径。进入本世纪,新型干法技术已相当成熟,吨投资也已降到投资者可以接受的程度。加上我国的经济实力日趋雄厚,各地,特别是东部地区对水泥的需求大增的外部环境,新型干法水泥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机立窑有点成了“过街老鼠”。对于“横空出世”的JT窑也少不了责难。对此,甘智和答记者问的发表,很有针对性。  

  从答问中可以理出这样一个思路:消费市场的分布状况直接决定水泥企业的规模和布局--水泥工业企业结构以大型干法生产企业为主体,大、中、小生产规模企业并存--在经济还比较落后、市场容量小的地区,在一定的期限内,可以采用JT窑,对落后设备进行局部改造--在相当长时期里,我国水泥工业就是以大型干法生产企业为龙头,大、中、小水泥企业长期并存的合理结构和布局特点。也不能把“中小水泥企业和落后生产力等同起来”。  

  当然,我们也不能片面理解为“大力支持”JT窑的发展。那就必须是经济还比较落后、市场容量小的地区,还要明确的是有时间段的,机立窑最终还是会退出历史舞台。 

  访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甘智和: 

  中小水泥企业生存问题 

  记者:在水泥产业政策的指引下,近年来以大型新型干法企业为骨干的技术结构、企业结构基本形成。目前全国各地水泥仍以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为主。加大淘汰落后生产力的力度。为发展大型新型干法水泥提供市场空间,因此大型水泥企业有着绝对的发展优势,众多中小水泥企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中国水泥工业还需要不需要中小水泥企业?中小水泥企业还有没有生存发展空间?这成为众多中小水泥企业关心的问题,您能否就此谈一下看法? 

  甘智和: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水泥工业取得了很大成绩,保障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经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的比例日益提高,一批大型水泥生产集团逐步实现了集约化经营,一批质量差、污染严重、生产效率低、能耗高的落后企业被淘汰、关闭,大型水泥生产装备和自主创新的新工艺的出现和成熟推动了我国水泥工业的技术进步,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国水泥工业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资源和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比较严重,部分落后的生产工艺还占相当比重,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水泥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原材料,其具有十分突出的地方性和对资源、能源、交通高度依赖的特征,作为重要的投资类产品,它的发展和地区的市场容量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有极高的相关性,而能源、资源及交通运输能力是其发展的基本条件。首先,纵观我国水泥消费市场的分布情况,可以把我国地区水泥市场大约分成为7个档次,水泥消费市场无论是市场的集中度,还是水泥的消费量差异很大。  

  大的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大城市、沿海和经济发展地区。在大多数的内陆地区,围绕中小城市形成了一批分散、但具有一定消费规模的较小市场,而在绝大多数县级市,特别是城镇密度较小、交通条件较差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很难形成较大的消费市场,市场分布也极其分散。这种布局在新疆、青海、四川等中西部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表现尤为突出。从全局看,我国水泥消费市场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的两个特征,即:在规模上大、中、小相结合,在布局上集中和分散相结合。水泥作为重要的投资类产品对消费市场的依存度很大,因此消费市场的分布状况将直接决定水泥企业的规模和布局。  

  此外,由于水泥生产所需燃料、原料和成品运输量大,因此它是适宜短距离运输的大宗建筑材料,表现出极强的地方性特征。目前我国水泥企业中,公路运输约占我国水泥运量的70%以上。其余依靠水路和铁路运输。由于运输费用对水泥生产成本影响大。作为一种低值的投资类产品,其市场销售范围受合理消费半径的制约十分明显(市场生产成本和所在市场的水泥销售价格差距较大的情况除外),按照我国现有的运输条件和费用水平,一般情况下,公路运输在200km以内,铁路运输的500km以内是比较经济可行的。超过以上范围,运输距离每增加100km,吨产品的运费增加50~70元。水运由于其廉价的运数成本,水泥的运输费用约为公路运费的1/3左右,合理的运输距离可以延长。 

  综合考虑水泥消费市场分布格局、石灰石资源储量、能源供应能力及交通运输成本的差异性等因素。我国水泥工业合理布局应该围绕水泥消费市场的分布状况展开,在合理的销售范围内建设不同规模的水泥企业,根据地区经济发展规模和交通条件,在组织上充分发挥集团管理优势,鼓励发展大集团战略实现集约化经营,但工厂建设规模应实事求是,不宜片面追求生产规模的大型化,要避免原料、燃料和产品的长途运输,造成资源和社会宝贵资源的浪费。在市场集中、拥有大型矿山、交通方便、特别是水路通道沿线,建设一批4000t/d以上的大型水泥生产企业。在公路运输距离半径200km,铁路运输距离<500km范围内,水泥消费量100万~200万吨的地区,应该明确工厂的建设规模应根据建设条件确定。工厂的年水泥生产能力不宜小于100万吨。单线生产能力不宜小于2500t/d。而在消费市场较小、城市密度较稀,运输条件较差的地区,在公路运输距离半径200km,铁路运输距离<500km范围内,市场消费<100万吨的地区内。如:四川、新疆、青海等地区,企业建设的合理规模应为30万-80万吨水泥/年,单线生产规模不宜小于30万吨。具体建设规模应因地制宜由企业自主决定。 

  综上所述,我国水泥工业企业结构布局应该是以大型新型干法生产企业为主体,大、中、小生产规模企业并存,不能只搞大的,可以集团化经营,但应该根据消费者市场来布局企业。企业单线生产规模拟在30万~300万吨,而单线年产生产规模为30万~80万吨水泥企业也应占有一定比例,中小水泥企业有存在的必要性。
更多»推荐精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精英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