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业独大”到“双主业多板块”的产业结构调整,从“固守北京”到“布局全球”的市场结构调整,从“国有股一股独大”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调整……作为一家拥有58年历史的首都国企,北京建工集团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中的变化令人惊喜。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累计实现综合经营额突破1000亿元,利润总额持续平稳增长,企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站在新的起点上,北京建工集团董事长张文龙表示,“十二五”期间,建工集团将继续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企业集团。
记者:北京建工集团“十二五”面临的形势任务是什么?
张文龙:近年来,北京建工集团不断创新求变,调整结构,优化产业,形成了“双主业、多板块”的经营格局,形成了区域市场的合理布局,也形成相对完善的集团管控体系,造就了一批具有活力的二级企业群。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质量与速度、效益与规模没有实现均衡发展,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复合型人才、国际化人才仍然缺乏等等。只有尽快破解这些难题,才能实现北京建工集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做强主业、优化结构,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大力推进集团整体上市,构建“各成员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集团具有整体合力和高端竞争优势”的发展格局。这是我们加快推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企业集团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内在要求。
记者:北京建工集团在“十二五”期间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张文龙:我们的“十二五”目标可以用“1、2、3、4、5、6”六个数字概括,就是:一个目标——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企业集团;两强企业——位居中国企业500强同行业前列,成为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中知名企业;三型标准——成为学习型、创新型、质量效益型的企业集团;四跨格局——成为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企业集团;在五年内打造上市企业集团;“十二五”末实现年综合经营额600亿元。
记者:北京建工集团将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张文龙:未来五年,我们将深入推进“四化一加强”战略。
业务国际化,就是坚持以工程建设为第一主业,房地产开发为第二主业,加强培育环保、建筑节能、科研、设计等新兴板块的“双主业、多板块”业务格局,并以全国、全球市场为视野,按照“形成重点、形成规模、形成效益”的原则,建立布局合理、具有较强抗风险能力的国际化市场结构,北京、京外、境外三大市场形成5:3:2的格局。
产权多元化,就是不断推进产权结构的多元化改造升级,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巩固改革改制成果,促进各子企业健康、持续、均衡发展。
资本市场化,就是坚定不移地推进集团整体上市工作,将上市作为提升管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战略契机和重要途径。
管理科学化,就是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力推动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制度的创新,不断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还要不断加强党建和宣传思想工作,着力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领航作用,党组织的政治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职工队伍的主体作用,整合和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和谐企业,促进集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记者:在谈到“十二五”目标和发展战略时,您两次提到了“上市”。作为一家有着58年历史的国企,做出这个战略选择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张文龙:近几年,央企纷纷上市,对中国的国有经济实体的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北京一些市属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化做强企业也给我们起了表率作用。同行企业中,中建总、中铁建、上海建工等通过上市实现了快速发展。反观我们自身,由于资本市场化起步较晚,因此不得不面对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的不利局面,这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市委市政府、市国资委召开的有关工作会议上,多次就企业上市、打造千亿元企业集团等重大工作做了部署,提出了要大力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整体上市。对于北京建工集团来说,这是难得的机遇,也是我们打造“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我们将按照“整体上市、分步实施”的战略,稳步、积极推进上市工作有序开展。成立北京建工控股公司作为上市平台,以符合上市条件为前提,分批、分步整合注入集团的主要业务和资产。条件尚不具备的企业,通过调整和改进,达到要求后适时纳入。积极培育北京建工土壤修复、建筑技术节能产业走创业板上市之路。适时引入适宜的战略投资者,完成北京建工控股公司的股份制改造,最终实现集团整体上市。此外,还将继续加强投资和开发力度,高度关注建筑相关领域的发展,积极投资和开发新领域,拓展新板块,完善控股公司内部产业链条,并通过强化内部各板块之间的联动,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实现,为集团整体上市并最终实现资本市场化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