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搞混凝土就是“拌泥巴”,我拌了11年了,经历了两个“五年计划”。作为建设者,有幸见证云南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我为自己从事的行业感到自豪,也深感责任重大。
“十一五”这5年,我们特别忙,参与了昆明二环路、滇池环湖路、昆(明)武(定)高速公路、昆明新机场、云桂铁路、沪昆高铁等重大项目。
2008年初,我满怀热情投入到昆明新机场建设中。新机场是云南“十一五”期间的标志性工程,总投资230多亿元,是云南近百年来单项投资最多的工程。2011年底建成后,将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家门户枢纽机场。我们混凝土部要为新机场建设提供300万立方米混凝土,相当于数百幢上百米高楼的混凝土用量。
兴奋还未消散,难题就来了:机场候机厅前中心区基础底板东西最大尺寸324米,南北宽276米,为无缝整体混凝土板结构。这样超常大体积结构混凝土施工不光在云南建筑史上是首例,在国内也算罕见。为防止混凝土徐变收缩,对砂子的质量要求极高,而昆明本地的天然砂细度小、含泥量过高,满足不了建设要求,从外地购进又会增加成本。
我和同事花了半年时间,把昆明周边跑了个遍,最后将目光瞄向东川区小江流域。这里每年都会发生泥石流,每年淤积的河砂有七八百万吨,把老铁路都埋掉了。但经过检测,这些泥石流河砂的含泥量能够满足小于3%的控制指标,用其制成的混凝土收缩变形小,耐久性能达到100年以上。
2008年下半年,以东川泥石流河砂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混凝土被应用在了昆明新机场。2009年,“东川泥石流河砂减灾性资源化利用及工程应用示范”被云南省和昆明市列为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如今,东川泥石流河砂变废为宝,每天的生产和供应量都在数千吨。
得益于云南交通事业的大发展,2005年以来,我们的混凝土产销量每年都以不低于50%的增速发展,2009年达到220万立方米——这在5年前,是不敢想象的。生产线也由3条发展到17条,搅拌站由3个增加到7个。
伴随企业的发展,我自己也由一名普通的工程技术人员,成长为云南建筑行业最年轻的总工程师之一,负责的建设项目有数百项,负责的省市重点科研项目有6项,代表公司参与了12项混凝土技术标准的修订和编制。我成为了“云南省技术带头人”,今年又被评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国家发展了,个人才会有进步——过去5年里,这是我最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