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详细内容
  1994年,李群芳创办了江西武冠实业集团之前身——萍乡市赣西防水材料厂。创业初期,企业仅有6名员工、千元资产。然而,经过十余年发展,企业拥有武冠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蓝波湾花园酒店等成员企业,总资产逾3亿元,综合实力位居中国混凝土外加剂行业前三强。

  16年来,李群芳带领武冠企业,通过做活人本、做优成本、做好资本,走出了一条以品牌战略为主线,发散性经营、集约化运作、精细化管理、内涵式发展的新路子。

  革新观念

  以变革的姿态实践着创业者的誓言。在创业历程中,李群芳着眼未来发展,把握住每一次发展良机。企业通过不断创新机制,革新观念,逐步朝着现代企业迈进。1999年,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革。改制时,企业被政府界定为李群芳个人领办的私营企业,全部资产归其个人所有。

  在个人利益得失面前,李群芳本着“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观念,作出了对企业长远发展起着攸关重要的决策:他本人只拿34%的股权,将股权的66%按贡献太小,量化给管理、营销、科技骨干,使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捆绑起来。2002年,又将企业变更为江西武冠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并以此为母公司,组建了江西武冠实业集团,使企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先后被授予“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 、“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状”等称号。

  广纳人才

  李群芳认为,只有广纳人才,才能为企业的持续发展聚集不竭的动力。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武冠与江西省建材院、上海健科院、中国建材院等进行广泛的技术合作,并于2002年,聘请了国内10多名专家,成立同行企业的第一个专家委员会,实现了健脑发展。企业现有员工中68%具有大专以上学历。高级职称的28人,中级职称的116人。在物质激励方面,除了工资、奖金外,还给关键人才配置股权,使他们由打工者变成企业所有者;在文化激励方面,一是通过《武冠人》内刊宣传优秀员工的典型事迹,大力表彰优秀人才。

  创新体制

  长期以来,李群芳把创新体制当作永葆企业活力,激活企业发展的潜能。在武冠五易体制的大跨越、大发展的背后蕴藏进取动力,就是制度创新,体制创新。

  在李群芳的带领下,武冠实业集团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创新体制,激活机制。首先,在企业起步阶段,资金较为困难,李群芳提出了“大科技、细生产、大市场”的“哑铃型”经营模式,把钱用在刀刃上,加大科技投入,全力开拓市场,先后在全国开设了43个直销办事处,建立一支200多人的营销队伍,积极推行知识营销、专家营销,凭借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和通畅的营销渠道,“武冠”产品很快进入到上海、北京、广州等主要市场;其次,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销售半径受到物流成本严重制约时,李群芳又提出了发散经营思想,即将产品生产前移到市场一线,在上海、天津、重庆、甘肃、广东等地开办了子(分)公司,实现了销地产的转型,完成了武冠产品在全国市场的合理布局,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做优品牌

  李群芳十分注重企业的品牌战略,通过做优品牌,努力提升企业美誉度和产品附加值。企业坚持“科技领先、品质致胜”发展理念,探索市场经济下“哑铃型”经营、发散性经营、虚拟化经营等管理模式。武冠一直把品牌创建、商标管理作为系统工程来抓,建立起顾客品牌忠诚度。武冠商标于1997年获准注册,仅用三年时间,就被评为“江西省著名商标”。

  之后,该公司又向“中国驰名商标”的目标冲刺。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如愿以偿。2005年6月,武冠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中国驰名商标”。2008年又摘取了“中国行业标志性品牌”。

  致富思源

  以虔诚的心态承载着企业家的责任。多年来,武冠企业十分关心社会公益事业。集团主要领导分别与12名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并带头参加义务献血,累计献血1000CC。武冠员工已有200多人次参加了义务献血,献血总量达40000CC。

  企业倡导员工每月从工资拿出10元钱设立爱心基金,累计捐资300余万元,建立了武冠石源希望小学,设立了华中医科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武冠”奖助学金。连续六届协办萍乡市“武冠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

  2008年,面对汶川大地震,李群芳及其员工慷慨解囊,捐资30万元支持地震灾区重建工作。
更多»推荐精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精英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