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详细内容
  在沸腾的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建设工地上,有一个传奇式的人物,这就是武警水电三峡工程指挥部六支队三中队三级士官李陈奇,人送外号“混凝土大王”。 2006年李陈奇荣获个人三等功一次,2007年被武警总部评为“优秀士官人才”二等奖。 

  作为班长的李陈奇,担任了黄桷堡拌和楼机组机长的重要角色。黄桷堡混凝土生产系统,是武警水电部队组建以来担负的最大的混凝土拌和工程。李陈奇是主控室操作员。主控室是拌和系统的“心脏”,他肩上的担子可谓有千斤重。在他的带领下,黄桷堡拌和系统创造了月生产52000方混凝土的纪录,确保了工程建设的混凝土供应,为溪洛渡这座中国第二大水电站顺利实现大江截流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好学习的李陈奇 

  谁都知道,水电站大坝是混凝土大坝,没有坚固的大坝,根本谈不上水电站建设。可以说,混凝土质量直接关系到水电站建设的成败。为了掌握最先进的混凝土拌合技术,李陈奇认真学习新科技,处处拜师学艺,使自己走上了专家型士官道路。 

  在进入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工地前,他受命到三峡大坝工地学习。在三峡建设工地,那一台台大型拌合楼设备,让他感到好像进了一座座迷宫。他暗暗下决心,要把三峡这世界级工程技术学回去。 

  为了能学到“真经”,他主动和师傅交朋友,他真诚地对师傅说:“国家把建设溪洛渡水电站的重任交给我们武警水电部队,希望师傅们能把真本事教给我,我要和战友们为国家效力!”他的话让在场的师傅们很感动,说:“小李,我们都是搞水电的,你放心,师傅的责任是教给你拌和的本领,你的责任是抓住机会好好学习。将来能不能立足,全靠你自己。只要我们懂的,就一定全教给你。” 

  师傅们认真地给李陈奇做示范,手把手地教他操作。他手里拿着个小本子,一点一滴做好相关记录。师傅们还没上班,他就第一个来到工地收拾现场,师傅们下班去吃饭,他还在现场围着拌和楼转。直到师傅喊着:“小李,吃饭了。”他才离开工地。

  俗话说:“业精于勤,贵在钻。”李陈奇边学边钻,靠平时省下来的钱买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混凝土工操作技能》、《拌和站机械设备维护检修》等专业书籍。白天拜师学艺,晚上加班自学,靠着一股子韧劲,他读完了数十本混凝土工专业理论书籍,写下了1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 

  在三峡的两个月里,本来他想去神女峰、三游洞风景区玩玩,但他没去;本来想到宜昌闹市区逛逛,也没去成。就这样,在短短的两个月里,他掌握了世界上最庞大、设备最复杂的拌合楼技术,成了一名行家里手。 

  回到部队后,他马上投入到设备安装调试中。开始调试时,他又当师傅又当徒弟。当师傅,是他要教战友们掌握现代化拌合技术;当徒弟,是他虚心向在场的厂家技术员学习。就这样,在安装设备实践中,他逐渐成熟起来,真正成了黄桷堡人工骨料加工和混凝土生产系统两大工程的骨干。厂家技术人员对中队领导说:“李陈奇的实际操作水平已经达到了我们厂家技术人员的水平了,我们可以撤了。”就这样,厂家技术人员放心地离开了金沙江。 

  在金沙江畔,在当年红军北上救国的地方,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鲜红的党旗下,这个“80后”的年轻士兵用长满老茧的右手握紧了拳头庄严宣誓:“我要把自己壮丽的青春,献给祖国伟大的水电事业!” 

  好技改的李陈奇 

  共产党员李陈奇在科技创新、科技强军的路上扬鞭奋蹄,创造了武警水电部队一个又一个新纪录,凭着自己过硬的技能在金沙江畔大显身手。 

  拌和楼系统在运行一段时间后,下料斗和混凝土罐在接口不匹配。放料人员对气动弧门的控制难度大。弧门开小了混凝土放不下去,弧门开大了混凝土会外溢。针对这种情况,他带领班组人员开展了科技攻关,经过多次试验终于研制出了可以和各种车型相匹配的接口,并且适用于各种标号混凝土。这个技术改造大大减轻了战士们的劳动强度,提高拌和楼工作效率两倍多。 

  后来,他又准备对拌和楼称量层各电子称的误差问题进行改造。一位战友担心地说:“李班长,电子称的偏差很难处理,你应该向领导提出让厂家工程师来才对。你要是搞砸了那这个责任可担不起啊。”他充满信心地说:“我有这个把握。再说要等厂家来人会耽误了时间,咱们工程一分钟也不能停,混凝土配合比的误差可不能大意,那要影响工程质量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翻阅了一本又一本资料,还上网查找国内外同类设备的情况。下班后又找几个有经验的老兵开“诸葛亮会”,研究对策,接着又在设备上按照新方案反复试验,终于获得成功。他研究的这套控制误差方法,使电子称的称量误差达到了优良,受到监理和施工方好评,这套方法不仅使溪洛渡水电站拌和楼混凝土质量控制上了新台阶,而且在全军施工部队混凝土施工工艺中也名列前茅。 

  制冷系统刚运行不久,5号氨压机自动保护装置压差报警导致氨压机跳闸,这对于刚接触制冷车间的相关人员是一项新的挑战,因为氨压机是制冷系统的主心骨,动力心脏,如果氨压机故障不能解除,制冷工作将无法开展,李陈奇通过查阅资料,结合自身对该技术的刻苦钻研,排除了油泵动力不灵的可能性,果断地把问题的导火线转移到氨压机油精过滤器上,从而解决了问题。 

  在进行技术改造的同时,他还千方百计降低工程成本。有一次拌和站运送骨料的胶带断裂了,中队请了葛洲坝集团的技术人员来粘皮带。后来他了解到每接一次胶带中队要支付800元的费用,为了节约成本他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掌握粘皮带的技术。利用工作之余他就用废弃的胶带按师傅们的方法试粘,经过几次试验之后他终于成功的掌握了这门技术,再后来遇到类似的问题都是他们自己解决。两座拌和站经过一年多的运行都保质保量的完成了上级交给的混凝土生产任务,确保了四号、八号、十号公路和溪洛渡沟水处理工程的混凝土供应。 

  十多年来,从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到国家“十一五”规划战略重点工程——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李陈奇带领的班组从未出现任何重大安全和质量事故,走到哪里领导都放心。作为一名水电兵,他用青春筑起大坝,截断江河,同时也谱写了一曲“混凝土大王”的辉煌篇章。
更多»推荐精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精英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