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详细内容
  1941出生日本建筑大师,美国普立兹克建筑奖得主年轻时是一名拳击手,并未受过建筑专业训练。周游世界寻访建筑被称为混凝土诗人,探索在现代感中加入风土和自然的建筑。

  将自己的职业作为武器,去抗争、去争取自由,要相信自己,负己之责,凭借自己的力量去与社会进行斗争。这就是我所选择的一种游击战式的人生观,也是自我意志的一种表白。那是1965年,我24岁。

  从小在关西长大的我,15岁开始就经常去参观大阪和京都一带的角屋、飞云阁、待庵等日本著名茶室,感觉到趣味性浓重的数寄屋,不如充分发挥了自然材质感,限制装饰的书院造形式的那种力量感、美感更有吸引力。

  真正理解建筑,不是通过媒体,而是要通过自己的五官来体验其空间,这点比什么都重要。所谓“旅行”,就是离开日常的惰性生活,进行有深度的思考的过程,是与自己进行对话交流的过程。

  第一次接触到的欧洲建筑与我所了解的日本建筑完全不同。从与自然对抗似的矗立着的形象中,感觉到欧洲建筑的背后渗透着人的“理性”,存在一种秩序感。通过观赏完全不同的西欧,反而更加强烈意识到了“日本”。日本的建筑设计是依靠传统的技巧与感觉,从局部开始构思。与此相反,欧洲建筑则是从逻辑构成的原理出发,即从整体到局部。建筑和音乐都是如此。

  对我来说,建筑是相反概念的抑扬,它处于微妙的关系之中,是内与外、西方与东方、局部与整体、历史与现在、艺术与现实、过去与未来,抽象与具象、单纯性与复杂性两极之间的、同时又渗入自己意志而升华出的一个综合表现形式。

  我的建筑,在材料和技术上运用了现代的普遍手段,并引入了固有的风土和自然,做了将场所的特殊性投影在建筑上的尝试。建筑师应对世界迅速均质化了的生活空间意义进行重新的思考,对根植于历史或风土地域所固有的东西进行探索,表现人的某种本质性的东西。

  在一座建筑中,从地理文化到历史脉络,从精神风土的宏观要素到个人的生活体验,甚至不引人注目的一草一木给人的印象和记忆等微小要素,这些根植于风土以及生活文化的,用人的五官感受到的东西都一定强烈地铭刻在人们的脑海。我想这些都是建筑形式所要承担的“责任”。

  我并不轻易地将自己的思想或美学观点向现实问题妥协,而是将自己的艺术表现按照社会的、客观的视点升华为一座建筑。这里为其奋斗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对自己的设计失去信心、放弃理想,而要去追求一切可能。

  在我20岁立志要做一名建筑师后,又一次看到了中之岛的公会堂,我发出这样的感慨:建筑师能够在城市中留下自己理想的宝石般的作品,我们不但要建造出像这样宝石般的建筑,还要建造出宝石箱一样的城市。

  建筑是动态的,在动态的时候才能增加建筑体验者的生命感,建筑仅是一个形体的话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对石头过分地加工,它就难以成为雕塑,石头也会死去。建筑也是这样,建筑设计过了头就难以打动人心。

  人类是靠着记忆生存的。建筑师是一个对形成人类记忆根基的环境起着非常直接非常重要作用的职业。旧的东西留在我们的记忆中,还必须传承给下一代。这些正是建筑师,以及现在生活着的个人所应负的社会历史责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首先对建筑要有爱情。

  设计建筑当然与设计城市相连。一个个建筑在人们的记忆中作为城市的“风景”共享,在积累中才逐渐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时间的痕迹被刻入街道景观是城市的特征之一。某座城市的建筑在短时间失去的话,人们在生活空间的记忆载体就完全消失了。
更多»推荐精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精英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