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详细内容



  CCTV《决策者说》1月15日播出节目《石大华:从优秀到卓越》,以下为节目内容。
  张 羽:观众朋友您好,欢迎收看《决策者说》。我们还是央企特别节目,今天我们的嘉宾来自于一家建筑企业,但是这不是一家普通的建筑企业,我先给您几个数据,让您对这家企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家企业是世界五百强,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建筑企业,在我们一百多家的央企排名当中,这家企业排名第九,在国家统计局排名的全中国的大型企业当中,这家企业排名第十,这就是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下面我们有请他的书记和董事长石大华先生,有请。
  石大华:您好。
  张 羽:石书记,您看刚才我一上来介绍了这个数字,大家一看,这个企业好大,但是我想咨询咨询,现场来了很多中铁工的朋友,当然也有一些不是中铁工的朋友,我想问问他们了解不了解这个企业,我请了一个咱们清华的MBA学生,听说过这个企业吗?
  观 众:听说过。它可能是铁路系统的两强之一吧。
  张 羽:听说过这个企业的什么工程呢?
  观 众:这个很难说,没有具体化。
  张 羽:谢谢你。我问问你小伙子,看看这个。青藏铁路听说过吗?
  观 众:听说过,是2006年修通的。
  张 羽:青藏铁路没听说就不对了,全中国人民都知道,想告诉大家,青藏铁路50%以上的里程都是中铁工修建的。
  观 众:非常伟大的工程。
  张 羽:唐山地震纪念碑,今年应该是唐山地震纪念30周年,知道唐山重建的主力军是谁吗?
  观 众:应该是解放军和中铁工这个单位的系统。
  张 羽:我一提醒你就知道说出来了。唐山整个地面建设的重建主力军也是中铁工。
  观 众:因为我舅舅是唐山地区的,是唐山市的,正好我也是唐山那年出生的,1976年出生的,我一百天的时候正好是唐山大地震,我的一百天挽救了我舅舅他们一家,他们正好回来,回到沧州,没有在唐山。
  张 羽:你一说这段历史我找你有点像托儿似的,谢谢。我只是拿了两个非常有标志意义的这样一个建筑,其实中铁工可能很多老百姓并不是很了解,因为他们在乘坐铁路的时候未必知道这个铁路是谁修的,但是我想告诉大家,其实中铁工是我们国家最大的建筑公司,现在我们国家电气化铁路80%是中铁工建的,是这样吧,长江和黄河上的桥绝大部分也是中铁工建的,现在我们知道北京地铁,包括很多隧道都是中铁工建的,所以可能很多老百姓并不知道中铁工,但应该说这些著名的建筑和工程是中铁工最好的广告语,我说得没错吧。为什么先这么集中介绍一下中铁工,让大家了解一下这个公司,其实我知道一翻开青藏铁路这块牌,石总肯定感慨万千,因为我了解石总在一期工程的时候,您是作为一个直接建设者在建设青藏铁路,二期工程的时候,你已经指挥十几万大军去建设这条铁路,我在报道青藏线的时候专门走了这样一条铁路的施工工地,我看到国外的报道,当时好像有一个英国人说,在这样一个高原上要修建这么一条铁路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您作为这条铁路修建的指挥者之一,您认为我们凭什么能把这条铁路修成?
  石大华:谈起来非常感慨,曾经有很多朋友问我,说建设青藏铁路这么伟大的成绩,而且这么艰苦的工程,是什么东西在支撑着我们把这个任务完成的,我说是一种精神,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在高原上,我们的职工要背负着三十公斤的负荷在高原进行超强体力的劳动,像我们打隧道,在那儿打隧道大家看到在高原上打隧道,我们的工人是背着氧气瓶,戴着氧气面罩在进行施工,我可以这么说,是一种生理健康的透支,包括用生命的代价做这个工作。所以大家可能说你们为的是什么东西?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的队伍刚刚上去的时候,人均月工资三千来块钱,到了后来我调查,也是五千多块钱,他们为了什么?我可以这么说,为的是一种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气,为人民造福的一种信念,是我们职工所创造的那种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的青藏铁路建设精神。
  张 羽:我不知道您介意不介意,据我了解您是咱们央企老总当中唯一有伤残的人。
  石大华:可能吧,说实在话,我真没想到你今天把我在我们单位几十年的秘密暴露出来了,我这个受伤是38年以前了,我今天非常幸运,能够坐在这个地方和大家见面,我们在这个队伍里年轻的同志,我告诉你们,几十年来我们有很多同志牺牲在工地上,我们还有更多的同志像我一样受伤致残,所以我把我的全部的事业引入到了我们企业,所以我对我的员工,说内心话,我怀有着深厚的感情。
  张 羽:您介意告诉我们,当时您是怎么受伤的吗?
  石大华:那我给你简单地介绍一下,我当时是一个负责人,当时70年代我们在修湘渝线的时候,那个隧道是五千多米,几万人在那里做,现在说可能大家都不大相信,我是四个工班,连续上第三个工班,马上要下班的时候,最后隧道搭好的拱裂了,因为压力太大,裂了以后我们支撑,支撑的时候拱掉下来了,我前边是一个老同志,在这个时候,当然也有意识,可以说无意识,我把他拉了一把,放到我后边去了,这样他脱离危险,没有受伤,我如果早走一步,可能也不受伤,就是来不及了,如果我晚走一步,可能就压在里边,成为泥浆了,所以也不早不晚最后打了一个腿,把腿打伤了。
  张 羽:断了当时。
  石大华:断了。
  张 羽:现在还有问题吗?
  石大华:问题不大,有问题我今天不能在这里了。
  张 羽:咱们中铁工总共有多少职工?
  石大华:现在说有299000人。我再告诉你几个数字,你对我们可能更了解一些,299000名职工,还有246000名离退休人员,另外我们还带了外国的劳务一百多人,而且这些人分到哪里?分到世界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我们中国除了台湾省以外所有的地区我们都有队伍,而且在将近一万个工点上,比如说在北京,一出门就看得到,到处都是我们的牌子,我们的工地。
  张 羽:现在北京地铁是不是有很多施工点是咱们中铁工在施工?
  石大华:我们大概统计一下,恐怕有六十多个点,在我们现在的地底下,就在北京地区,我们从事地铁施工的就有六千多人。
  张 羽:也有这样一种说法,在我们进入世界五百强的时候,刚才您给我们公布了几个非常惊人的数字,也是外界一种评论,说我们在进入五百强的时候,我们规模很大,但是我们第一,人员非常多;第二,好像从效益收益来讲,利润率并不是很高,是不是因为人员的包袱太沉了呢?
  石大华: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咱们国有企业人员多,应该说这是一大特色,从经济效益上来讲,人员多肯定会提高我们企业的经营成本和管理费用,所以我们有些同志把企业的人员多看成是一种包袱或者负担,我认为这种看法不对,也不全面。首先,我们对企业的员工,应该把他看作是一种财富,一种资源,只要我们各级领导能够充分给他就业的机会,这些人完全可以凭他的双手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而不仅仅是一种消费。再一个,这些同志跟我们十几年,有几十年,如果到了现在,我们企业发展比较好,他曾经为企业做出过重大的贡献,我们现在把他一退了之,不负责任地处理,或者推到社会,我觉得于情于理都不合适。再一点,我们国有企业性质本身也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对员工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
  张 羽:比如说我们在青藏铁路工作的时候,在施工的时候,我统计到除了我们中铁工的正式工作人员,还有很多当地招募的民工,我们在对民工也采取了同工同酬,但是我知道很多民营企业实际它的工人跟民工不是同工同酬的,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这样同工同酬呢?因为作为民工可能收入三千多他已经很满意了,他不需要达到五千多。
  石大华:我的看法可能是一个时代和历史的产物,我们这支队伍,农民工跟我们有十几年、二十多年,由于政策下的原因,这些同志到现在没有得到一个合法公认的身份,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如果当初没有招兵招工,我现在极大的可能也是一个农民工,所以说对农民工的问题,我觉得要以时代的眼光来看待,来对待。这点我们下边的基层做了很多工作,要回答这个问题,可能他们比我回答得更好,我下边请理中铁四局的党委书记张河川同志来回答好不好?
  张 羽:张书记,咱们施工上用了多少农民工?
  张河川:现在有六百多个项目,我们每一年有将近20余万名农民工。
  张 羽:这20万农民工跟咱们本身中铁工的在编人员都可以达到同工同酬吗?
  张河川:我们在农民工的管理上实行了和我们员工队伍的同学习,同劳动,同参与,同生活,同娱乐,五同化管理,所以这个五同化管理说到底,实际上就是让农民工和我们的企业员工保持一个平等的待遇。
  张 羽:我知道有的建筑企业,觉得农民工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像你这样管理,按人的话说养着花不少钱。
  张河川:是的,这里面是有一个投入问题。但是我觉得从表面上看,对农民工是一种五同化管理,他可能需要在一定方面增加一定的投入和成本,但对企业产品的发展来看,他可以说使我们企业获得了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因为什么呢?你对农民工实行五同化管理,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了切实的保护,我觉得农民工的劳动和生产积极性就更加高涨,所以说如果从投入和产出这个关系上来说,我觉得实行五同管理,是企业和农民工实现的一个共赢。
  张 羽:谢谢。您刚才讲到人员多,确实在财务上造成一些压力,如果您说不是国有企业,如果单独经营这样一个企业,如果让它走向现代化,是不是您觉得更单纯一点,更好一些呢?
  石大华:是这样的,要说单纯,我们这个企业由于历史上的原因,人员多,负担也重,而且机制体制也不好,现在我经常说,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去解决其它性质的企业不需要解决,而且我们又非常难解决的一些问题。比如说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一些改革,房改、医改、养老保险、老干部问题,还有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我们要进行的什么劳动用工、干部人事、收入分配等改革,现在我们还正在进行的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等这些结构性的调整,我们都必须完成,其它企业都不存在。所以今天有很多年轻的领导干部来了,我经常跟他们讲,我说你们可能在其他企业里面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
  张 羽:比这儿轻松多了。
  石大华:但是在我们这里不行,而且现在不能,为什么呢?你们现在必须要把我刚才说的那些任务完成了以后,才能够一心一意做一个企业家所做的事儿,我说现在大家都可能要成为一个什么?大管家或者杂家,或者社会活动家。
  张 羽:石书记还有一个身份我没介绍,是中央候补委员,这在我们国家所有的建筑行业当中唯一的一个,您是做企业家还是做官呢?
  石大华:这个问题不大好回答。说实话,说是做官,官员肯定不是,要说是企业家,我认为也不全面,按我现在所担负的职责,既要干官员要干的工作,又要干一个不是企业家要做的事情,想来想去,我给我自己一个定位,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不知道合不合适。
  张 羽:这不是一般的企业家,也不是一般的官员。确实,石书记,可能大家也有这样的疑虑,刚才我们讲了中铁工有这么多辉煌的工程,但是现在正是我们国家基础建设大发展的阶段,如果说过两年说国家在基础投入方面没有这么多了,会不会中铁工的日子就不好过了,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怎么去打造?
  石大华:这个问题应该说非常重要,现在可以这么说,我们目前这种发展还是一种带有计划经济思维模式指导下的发展,也还是一种我们自己跟自己比的发展。另外我们这种发展带有很大的政策性与机遇性,就是你说的,还有一种,这种发展是规模扩张型的粗放型的发展,所以这种发展我认为是脆弱的,也是没有很强竞争力的,正像我们国资委李荣融主任前不久对我们说的,说你们进入世界五百强值得祝贺,但是,我最怕说但是,说你们是世界五百强,但是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五百大,不算强,事实确实如此,所以我们最近也在思考,也在研究,要了解我们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结构。在这里我把这种划分为上中下游三个产业链,中游就是我们现在传统的投标施工的项目,这是我们的主力。我们每年完成一千多个亿,而且每年还要有所增长,才能保证我们30万人就业。再一个是下游,下游是我们主业的一点延伸和补充;上游,上游就是说投资融资、BT、BOT、项目总承包,包括房地产和海外开发,我们所说的建筑业的高端领域这是我们发展的重点,这些年我们也做了一些,像铁路、公路的BT、BOT项目,我们还投资国内外的一些金矿、铜矿、煤矿,还做了信托、保险的业务。
  张 羽:我们已经不光是修路搭桥了。
  石大华:对,这样我个人认为,上游是我们做强的标志,中游是我们做大的表现,下游是一种补充。说到这里,如果我们把三个产业链布局合理了,你提这个问题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说实在话,我真想我们有一天,我们这些员工也能够坐在咱们修的高速公路的收费站去收费,收养路费,我们财务每年能够有很多红利来入账,我们要初步改变我们现在的这种传统的打工式的经营模式,也要学会当老板。
  张 羽:现在建筑行业应该说在国内已经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了,刚才您说中游,现在招投标工程,现在我们的建筑行业当中首先要做到龙头老大,现在已经是龙头老大了,我们凭什么竞争力,在建筑行业这么充分竞争的行业当中我们能做到第一?我们的法宝是什么?
  石大华:很简单一句通俗的话,就是人家能干的,我们也要能干,人家不能干的,我们也要能干,没有什么别的。
  张 羽:石书记说得很概括,当然我知道中铁工有些法宝,我带了一些照片,您给我们讲讲这法宝是什么?这是一个巨大的机器,这是什么东西?
  石大华:这叫TBM,翻译过来就叫全断面隧道掘进机,是挖隧道用的,这是打铁路隧道用的,我们现在大量用在地铁上叫盾构。据统计全国有盾构设备60多台,我们公司有30多台,其中我们隧道局就有23台。
  张 羽:这个东西怎么使?就不用人挖了,直接就掏出洞来了。
  石大华:对,一次成型。这个进去了以后,后边隧道就全部成型了,混凝土全打好了,碜砌起来就可以跑车了,达到这样的一个程度,就是叫全断面整体开挖。
  张 羽:这有多长?
  石大华:这个是比较长的,这个有270米大概,就是一个大车间。
  张 羽:像这样一台机器多少钱?
  石大华:这个是大的,这个三个多亿。
  张 羽:所以您说在人家能做的时候,我们要做到最强,人家不能做的时候我们一定能做,很多公司如果连这个的话,可能一些大的铁路工程招标这个门槛都进不去。
  石大华:那当然,这是一个实力的表现。
  张 羽:所以这个龙头老大的位置不是白坐的。我们再来看第二个,这是电气化铁路。
  石大华:今天我们有电气化工程部的同志来,这个电气化铁路我想给你介绍一下,电气化铁路是铁路要提速或者铁路高技术水平的一个标志,现在我们国家的电气化铁路将近28000公里,我们公司占了80%。
  张 羽:这个图板看着好像没有什么秘诀,这就是一个道岔,是道岔吗?
  石大华:张羽,你不很了解,这个非常核心,我先给你介绍一下,这是道岔,这个道岔就是铁路轨道的一个关键设备,如果这个设备的技术达不到,火车跑不起来,跑起来也会出事,这个道岔有两家,是以山海关和宝鸡桥梁工厂为核心的或者为骨干的设备厂,代表着我们国家道岔生产的最先进的水平,而且现在铁路五次大提速你可能知道,包括今年的第六次大提速,道岔全部是我们提供的,现在建造的道岔,250公里的道岔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而且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现在我们正在研发时速350公里的道岔。
  张 羽:这个小问题看似是小问题,解决不了,实际我们铁路提速,包括我们铁路的现代化都实现不了。
  石大华:过不去,快不了,快了就要出事儿,那可能要出大事儿。
  张 羽:我们再来看。这是修桥。
  石大华:你这个拿来,我很感兴趣,这是我们总公司可以说是四大品牌之一,排在头号,这个四大品牌就是桥,一个是大桥工程局为代表的桥梁的设计与施工水平,代表着我们当代中国桥梁建设的水平,而且在世界上也可以说是一流水平。我可以跟你介绍一下这个桥,这是杭州湾跨海桥,这座桥跨海,今天很多MBA的朋友来了,可能不是搞工程的,我给你介绍一下,这座桥跨海36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我给你介绍这边梁,这边梁是70米长,混凝土梁,2300多吨,这个重量是个什么概念?
  张 羽:两千多吨?
  石大华:2300多吨,这是个什么概念,我给你形象地比喻,就是我们铁路的火车皮,40吨的火车皮,要用60节火车皮组织一列火车才能拉动个梁。这是我们自己设计的,海里面用到的一个设备。这个说实在话,修这个桥我们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为什么呢?因为世界第一。另外还有一座桥,这里没有,也是正在修建的,也是世界第一,而且四个第一,就是正在武汉修的天兴洲大桥,一个,跨度是第一,同类桥的跨度504米,是世界上同类最大的跨度。第二,它的宽度最宽,30米宽,是世界上第一座按照四线铁路桥来设计的,铁路、公路客货两用斜拉桥,还有时速是200公里,荷载是两万吨,防噪音的设备也是最先进的。前年胡锦涛总书记曾经到工地上视察过,给予了高度评价。
  张 羽:中铁工的四个法宝让我们大开眼界,刚才我们看都是国内的,现在我们中铁工已经是世界五百强了,不光要在国内竞争,还要打到国际市场上去,我们怎么走到国际市场去?凭什么?
  石大华:这点说起来,我有一点遗憾,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我们现在到国际上目前与其它兄弟单位比还有一点差距,这几年我们按照中央的走出去的战略,加快了步伐,应该说这几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包括中央企业的重组,给我们一个很好的窗口,就是中国海外工程总公司并到我们这儿来了。要说走出去,我完全有信心,而且我可以这么说,这个三年我们可能有大的收获,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有实力,我们中国现在是号称世界上建筑业的工地,而且现在所有的建筑工程或者现代化的建筑项目都在中国,可以这么说。
  张 羽:从技术上我们一点问题都没有。
  石大华:这样在世界上,我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说我们正在干世界上最现代化的工程项目,而且干得这么好,我们有什么理由自卑?有什么理由不能参与世界竞争呢?
  张 羽:包括您刚才举的杭州湾大桥和我们青藏铁路,这都是世界第一流的工程。
  石大华:对,外国专家来了都很服气,而且对这真是赞叹不已,反过来我们中国有些人老是对自己,老是觉得像阿Q一样,一直叫你站着,叫你坐下的时候,你说我站着很舒服,不坐,我们也要坐。
  张 羽:我们刚才聊这段让我们了解到世界五百强这样一个庞大的企业,我们也了解了一个从传统向现代艰难转型的企业,最后石书记,给我们描绘一下未来中铁工的一个发展方向是什么?有没有战略步骤?
  石大华:未来的发展说实在话,我们一直在思考,记得两年以前大家可能知道,我们的企业已经成为了中国建筑业第一,也正在向五百强冲刺,我曾经给我们机关的同志推荐了三本书,这三本书我今天带过来了,一本是《把信送给加西亚》,一本是《从优秀到卓越》,再一本是《基业长青》,这三本书我都看了,很受启发。这本书叫大家看的意思,我是希望我们的员工能够真诚、敬业、奉献,能够义无反顾地来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我们现在还不敢说是一个优秀企业,就是一个优秀企业,要成为一个卓越企业,还有一个很大的跨越。最后一本书是我的目标,也是我的真诚的愿望,把我们中铁工办成一个百年老店,达到基业长青。
  张 羽:最后我也预祝中铁工基业长青,谢谢您石书记。 

更多»推荐精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精英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