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王栋民
技术职称: 教授,博士生导师
通讯地址: Tel: +86-10-62331241 Fax +86-10-62331241
E-mail: wangdm@cumtb.edu.cn, http://www.wangdongmin.com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丁11号(100083)中国矿业大学材料系
主要学历:
1985年7月武汉工业大学材料系,获工学学士学位
1988年7月武汉工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2002年8月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材料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主要经历 :
1988年07月于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参加工作
1995年10月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2002年11月晋升为教授级高工
2003年8月调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材料系
2004年4月遴选为博士生导师
学术兼职: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外加剂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耐久性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专业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
生态环境建筑材料
化学外加剂与高性能混凝土
胶凝材料与复合材料
煤矸石、尾矿等资源化利用
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应用
主要成果:
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科研一线,主要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之新型建筑材料的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
自1995年以来在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在水泥混凝土材料研究方向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
工程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先后完成国家、部委、院所下达的科研项目十余项(包括973基础研究项目 、国家经贸委技术创新项目等),其中两项科研成果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6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发表论文累计达50余篇(第一作者27篇),2000年荣获中国硅酸盐学会第四届青年科技奖,同年获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提名奖。
主要研究方向是水泥混凝土及其外加剂,具体包括泵送剂和泵送混凝土,膨胀剂和补偿收缩混凝土,化学外加剂、矿物质细掺料和高性能混凝土,共聚羧酸超塑化剂,水泥基功能材料(复合材料,又称干粉建材)等。
1、泵送剂和泵送混凝土
泵送混凝土在国内的推广应用,使我国的建筑施工进入现代化施工阶段,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保证了施工质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趋近。参加了国内第一种混凝土泵送剂(EP泵送剂)产品的研制,完成国家建材行业基金项目"泵送剂对混凝土可泵性的作用机理"和国家技术监督局标准项目"混凝土泵送剂建材行业标准制定",在国内外首次将压力泌水率比指标引入行业标准,用于综合控制泵送剂的产品质量。1999年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混凝土泵送剂建材行业标准JC473"的修订工作,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作为强制性标准于2001年在全国实施。该研究方向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对于我国蓬勃发展的建筑业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社会效益。
2、膨胀剂和补偿收缩混凝土
我国对补偿收缩混凝土理论研究和应用水平(包括使用量、使用领域)等在国际上均处于领先地位。本人在此方向作了较长时间、较大量的、颇有成效的工作。参加“UEA膨胀剂的研究与应用”(1995),参加了“灌注桩膨胀剂(PEA)的研究”(1996),主持“UEA-H多功能复合高效膨胀剂研究”(1997),主持“用于水泥混凝土的液体膨胀剂的研究”(2003),该系列产品在全国获得了最成功而广泛的应用,在数千项大型结构防水工程及桩基础工程中取得成功应用。主持"超长钢筋混凝土结构无缝设计与施工方法"项目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实践(1999)。该技术属国内外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于1999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和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该专利技术在全国300多项重大结构工程实施,实现专利费超过1000万元,为国家经济建设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独立完成“高性能膨胀混凝土(HPEC)组成、结构与性能的研究”(2002),该研究理论性强,四项创新成果发展了经典的膨胀混凝土理论,对于高性能膨胀混凝土的生产和施工具有指导意义。该研究方向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产生非常突出的经济效益。
3、高性能混凝土和共聚羧酸超塑化剂
高性能混凝土(HPC)是近十余年来国内外混凝土材料研究的热点,国内外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材力对此研究并取得一大批研究成果。但是对HPC的定义尚处于定性阶段且远未统一,其配合比设计方法也是五花八门 。原因在于对混凝土材料组分间的内在联系没有掌握。我们对“高性能混凝土(HPC)全计算配合比设计方法”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揭示了这种内在联系,在国内外首次提出HPC组成-性能三元图,明确并量化了对HPC的再认识,发展了普遍适用的混凝土体积模型,将“最佳浆集比”概念引入该模型并首次提出“干砂浆体积”概念,在此基础上用数学方法推得了单方混凝土用水量公式和砂率公式(这是中国人的重大发现)。这两个公式结合经典的“水胶比定则”即可全面定量地确定混凝土所有组成材料的用量,实现HPC全计算配合比设计。在HPC基础材料方面,主持完成“磨细矿渣微粉GGBFS的研发”(2002),与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合作完成“共聚羧酸超塑化剂(CoPoCa)的研制与应用”(2003)等。共聚羧酸超塑化剂的研制成功,是对国内HPC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将为(超)高强混凝土(如C100)、流态自密实混凝土、钢管混凝土等的制备提供坚强手段,将对国内混凝土行业大幅度地提高产品的品质与性能产生重要影响。该研究方向定义与设计方法居国际先进水平,基础材料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
4、干粉建材
干粉建材是既商品混凝土之后国内影响建筑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基材。提出项目立项,完成国家经贸委技术创新项目"建筑干粉料与特种用途干粉料的研究",研究为产业化提供了技术支持(2002)。建筑干粉料的普遍应用将对提升我国建筑行业整体的施工技术水平、提高效率及环保都具有重要意义;特种用途干粉料则成为系列环保性型水泥基功能材料(如防水材料,粘接材料、装饰材料、灌浆材料等)。从材料学角度考虑,干粉建材属水泥与聚合物复合材料,研究工作同时具有理论意义。该研究方向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具有非常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获奖情况:
1、“超长钢筋混凝土结构无缝设计与施工方法”项目于1999年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2、“泵送剂对混凝土可泵性的作用机理”和“混凝土泵送剂建材行业标准制定” 于1999年获部级科技进 步二等奖,排名第三。
3、“灌注桩膨胀剂(PEA)的研究”项目于1997年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四。
4、2000年荣获中国硅酸盐学会第四届青年科技奖(十佳科技青年),排名第一。并获2000年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提名。
发明专利: “超长钢筋混凝土结构无缝设计与施工方法”
国家发明专利,ZL 93 1 17132 6,首席发明人
该专利在首都机场新航站楼等全国三百多项重大结构工程取得成功应用,实施专利费逾千万元。
发表论文:
发表论文累计达50余篇(其中本人是第一作者的占27篇),代表性论文如下:
1、The Application of UEA Expanding Concrete in Underground Construction,DeCSAT'95,1995.9
2、超长钢筋混凝土无缝设计施工方法---补偿收缩混凝土的最新应用 建材出版社(论文) 1999年 10月
3、高性能膨胀混凝土用特种胶凝材料的研究 建筑材料学报Vol.6 No.1, 2003.3
4、水泥-膨胀剂-磨细矿渣复合胶凝材料膨胀与强度发展的协调性研究 硅酸盐学报,Vol. 30 , 2002.12
5、高性能混凝土(HPC)配合比设计新法-全计算法 硅酸盐学报,2 ,2000(第二作者)
6、The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 of a Compound Superplasticizer(CSP). 第六届超塑化剂国 际会议法国尼斯,2002.10(The sixth CAMMET)
7、Coordination between Expansion and Strength Development of C-CSA-BFS ternary cementitious materials,5th SICCC,2002年10月
8、含不同结构单元共聚羧酸高效减水剂的应用研究,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Vol.10 No.3 ,2002 9、高强流态膨胀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膨胀行为 硅酸盐学报 Vol.32,No.4, 2004.4.
10、CHLORIDE IONS DIFFUSION IN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WITH DIFFERENT POSSOLANTIC MATERIALS. 硅酸盐学报 Vol.32,No.7, 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