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详细内容

  “做人难,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演员刘晓庆曾如此感慨自己命运坎坷。在日前举行的上海宝马展上,华菱星马汽车集团董事长刘汉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借用了这句名人名言。他坦陈,重卡企业造重型发动机殊为不易,真是“做汽车难,做汽车发动机更难,做重型汽车发动机简直难上加难”!

  与此同时,刘汉如强调,不管未来的路有多难,华菱依然有底气、有实力打赢这场攻坚战。华菱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一路走来,每一步都足够稳健、精准,此番华菱“亮剑”重卡企业普遍不敢尝试的重型发动机制造领域,无论在技术储备还是工艺设备上,都已到了一展拳脚的关键时刻。日后有机会,华菱还将邀请媒体朋友参观厂房,“毕竟敢于亮出厨房的饭店才有硬实力!”


华菱星马董事长刘汉如

  而在本届展会上,记者又了解到,华菱的发动机项目是于2007年启动,目前完成了CM6D18和CM6D28系列发动机开发,并通过国家检测中心检测;变速箱项目则始于2010年,眼下已开发出14档、12 档和9档三个基本类型。而刘汉如还告诉记者说,华菱的重型发动机不止满足欧四排放标准,甚至可以做到“欧五”,具备升级到欧六的潜力。

  独辟蹊径

  回顾华菱的发展历程,刘汉如认为,公司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重卡企业的成长道路。

  据介绍,华菱依靠专用车起步,后者对底盘要求较高。因此,华菱引进了日本三菱和五十铃的技术,并于当年正式宣告进入重卡行业。不过,彼时重卡企业的发展模式还很单一,要么依靠原始积累的技术底子,要么就走纯粹的技术合资路线。而华菱不想重复他人,最后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且特色独具的发展道路的折中之路——迥异于风靡国际的自主创新以和原始创新,开启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征程。

  事实证明,华菱这一决定是果敢也是正确的。自“入行”以来,其更是两次助推中国重卡技术革命。

  第一次是2004年。当时,无论东风、解放和斯太尔,还是红岩、重汽或陕汽,技术等级依然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水平。华菱的问世,从一开始便拿出了九十年代以及2000年后的三菱技术,直接将产品层次抬高不止一个水准,催生了天龙、J5、豪沃、德龙等一系列新产品在日后诞生。“正如奇瑞当年搅局中国家轿市场,其不仅是动摇了桑塔纳等‘老三样’的价格基础和成本基础,还为后来中国汽车业的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基础,而华菱彼时做的就是在助力重卡行业加快前进脚步。”刘汉如如是说。

  第二次是2008年。这一回,华菱引领的技术风暴,更是了不得。其从日本三菱的产品平台上跃出,直接和欧洲卡车“叫上了板”。而这一次,刘汉如给出的解释是,欧洲代表了世界商用车的技术标准和发展方向,华菱没有理由不把握先机。于是,华菱率先推出比肩欧洲水平的星凯马,并成功带动了整个行业在产品技术上完成再升级。“像J6、H7、金刚、V3等车型,都是在星凯马推出后,各大重卡企业陆续发力的成果之作。”刘汉如举例说。

  科学决策

  华菱之所以这些年来做得风生水起,最大的原因就是往往其能洞察先机,做出英明的战略抉择。这一点,非常明显地体现在发动机技术路线的选择上。

  近些年来,重卡驾驶室、变速箱、大梁、桥等,已经难不倒国内的重卡和零部件企业,但发动机这颗大心脏,却始终都是一个“死结”。为了解开它,有的企业选择了引进技术,有的选择了合资发展,有的则干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可这些都不能算是“完美方案”。例如单纯的引进,虽然路较好走,风险又小,不需承担过多责任,甚至渐成趋势,但其涉及技术转让费用和很多限制条款;而选择合资,后者很难将最新技术与你共享,其产品即便质量过关,可在成本、管理、油品适应性上仍有后顾之忧。

  而除了发展模式令人头条以外,发动机技术路线之争——选择EGR还是采用SRC,也在困扰着各大重卡企业。因为路线一旦走错,无法满足国家实施的排放标准和相应法规,就没有办法进入市场,所有投资将会枉然。并且,技术路线的选择,还决定了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工艺设备投入,其比技术投资还要巨大。发动机如果定型,加工的床子、组装的设备都被固定,功能将被“锁定”,绝不可以轻易“转型”。所以,刘汉如和华菱一直观察和思考着,最终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下,选定了高压共轨。

  为此,刘汉如还特别透露,其实早先华菱差点就在美国和卡特彼勒达成合作,选择EGR发动机;而后选择SRC,又在高压共轨系统的供应商——电装和博世之间有过犹豫,庆幸的是,押宝博世的决定没有做错。而最难能可贵的是,如此种种生死攸关的战略抉择,居然都是刘汉如在四、五年前精细分析、预测的结果。“炒股变成了股东,卖房变成了房东,做卡车又成了发动机的专家,不研究是不行的。”刘汉如有点骄傲地说。

  直面挑战

  正如前面提到的,打开重型发动机的制造之门并不容易。国内很多车企蓄谋已久却按兵不动,国际巨头也是慎之又慎,在技术更新上“瞻前顾后”。华菱在此背景下知难而进,刘汉如给出了三大原因:

  一是满足企业发展。全球各大卡车企业没有自制发动机的很少,像日本的卡车企业,年产销量也就一、两万台,但却都已具备自制发动机、变速箱、桥等能力。长远来看,重卡企业要可持续发展,必须打造自己的“心脏”,增强造血功能。而没有核心零部件——发动机,企业无法走远,为了顺利启动该项目,华菱投资十三亿元大干一番是值得的。

  二是符合市场走势。即使有了自己的核心零部件制造体系,但若没有市场的支撑依然走不下去。这一点,刘汉如早已看得通透。前几年,市场特别好的时候,发动机跟不上量制约了华菱的销量,这让刘汉如耿耿于怀至今。如今,华菱销量已经足够稳定,加上物流等市场需求依然长期看好,华菱产能也已做到10万台,足以应对未来市场增长。所以在发动机方面,先下手为强的华菱,未来自然不是梦。

  三是自身实力使然。相比重汽、红岩等重卡企业,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华菱在资产负债和盈利能力上的表现更加突出,堪称行业内最健康的企业之一。据悉,其去年盈利五个亿,前年更是达到七个亿。对此,刘汉如认为,虽然眼下华菱销量不算太大,但靠质量、靠品牌、靠高端,公司成功避开恶性竞争、互相残杀;一旦销量达到三万台,所有零部件都将盈利,到五万台后,更是一片光明!

  当然,华菱能在如此“淡季”选择自己去做重型发动机和变速箱,并不意味着其同现在的合作伙伴“撇清关系”。刘汉如直言:“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和潍柴、玉柴、上柴、法士特等供应商合作,以在产品结构上形成互补。我们的自主发动机和变速箱将会比较高端、比较贵,不计划卖多少,只是感兴趣‘玩一玩’!我们希望,华菱的努力可以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并与各大企业共同成长。”

  冲刺第一 

  虽然刘汉如笑谈做重型发动机无非兴趣所在,但我们也都了解华菱,一旦着手启动新的项目,就一定会全力以赴。对此,刘汉如也很直接,“华菱就是要对标国际,做国内第一重型发动机和变速箱。”

  刘汉如指出,中国人是有本事的,创新能力不必别人差,不然也不会从航母到高铁,都屡屡告捷,这是我们华菱看好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底气所在。从国际视角来说,无论华为,还是联想,亦或是格力,也都是珠玉在前,华菱以其为榜样,通过学习和借鉴,未来前景可期。此番,华菱要做重型发动机,不做则已,一做就要做到国内最顶尖的发动机,不是为了和国内同行比,而是要向奔驰、曼等巨头看齐。

  而且,对华菱来说,自制发动机,也利于其坚持不懈地走好高端路线。刘汉如介绍说,近两年他去美国企业考察发现,本来遍地都是“中国制造”,已经渐渐被缅甸制造、马来西亚制造所代替。也就是说,科技含量低、议价能力差的产品与品牌是极可能被竞争对手挤出局的。故而,在发动机路线选择上,不止一开始就瞄准主流SRC,而且还要坚持高端战略,这样才能最终给力产品与品牌的建设。

  其次,刘汉如还指出,正因为华菱定位高端,这些年来才一直将心思用在管理、技术、质量、服务以及品牌的国际化上。也正因为这份专注,华菱摒弃了行业的浮躁之风,在大浪淘沙后,从很多中途倒下的商用车企业中脱颖而出,并最终走向世界。“最近我刚去了一趟俄罗斯,莫斯科当地的一家经销商一口气就要了一千台的华菱车,你说我这干劲足不足?”刘汉如反问记者。

  另外,对于有人质疑现有产量自制发动机实无必要,刘汉如给予坚决否定。因为在他看来,自制重型发动机,可以避免受制于人不说,还能节约成本,提升品牌,满足用户个性需求。同时,他还表示,“重型发动机的零部件体系都将采用世界级产品,如缸体、缸盖是在德国进口。我们要用最好的组合成就最好的产品、最好的质量、最好的品牌。我们甚至要向阿迪、耐克看齐,达到不需工厂的最高境界。”

更多»推荐精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精英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