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技桩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技桩业)自创立以来,创新开拓、飞速发展,集“预应力离心方桩”生产、研发与销售于一体,成为国内预制桩行业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据了解,企业从2006年到2011年间资产总额增长69倍, 净利润增长124倍,营业收入增长89倍。企业的高速发展和空心方桩的快速崛起,面对近期媒体的关注,走进中技桩业,走近董事、副总经理朱建舟,带来一种全新的认识。
天网地网,疏而不漏
在空心方桩出现以前,管桩在整个预制桩市场上的占有率很高。如何让用户在固有的使用习惯下接受空心方桩,中技桩业在市场开拓上屡出新招。预制桩行业一直习惯于“客户招标-企业投标-中标后签订单-实际生产”这样被动营销方式,但是中技桩业跳出了这种模式,在营销模式的创新上跨越了两大步:
第一步,主动创造需求。作为一种预制桩领域的深度开发产品,要想获得客户手中的“购买券”必须让客户清楚认识到空心方桩的特性和优势,在满足客户的需求的前提下做到“物超所值”。在产品营销上,中技桩业一方面积极与地勘单位、设计单位沟通,推介产品的特性,突出产品的优势,为客户在产品选型时多提供一个选项。另一方面,则通过企业的销售团队直接、全面地向客户推广,赢得客户的信赖。同时与用桩量大的业主方长期合作,稳步把市场这块“蛋糕”做大。
第二步,研发团队全力支撑。中技桩业建立了完善的研发团队体系,自上而下分为四级:总部、省级、生产基地和一线生产岗位。总部负责把握产品的市场需求方向,不断研发新产品;省级设计中心主要分析各地的地质结构,以满足地方的特殊需求,如抗拔、高承载力、滨海地区耐久性等,为客户创造更高的价值,同时推广企业品牌,获得回报;生产基地的研发团队则进行实物生产,特性测试,保证产品质量;一线生产岗位的工作人员则倡导具有自主创新意识,提出小技改、小革新、小发明,也可以由其牵头完成一些大项目。中技桩业的经营团队在管理上属于哑铃型,即重点抓研究开发和市场营销,在搞好生产管理的同时,提高市场营销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四级的研发团队充分体现了这点。
快速完成全国布点
中国地域面积广,发展速度快,所以用桩量也在逐年上升。2011年,预制混凝土桩累计产量28071万米,比2010年同期增长10.4%,形成的预应力混凝土桩产业链产值达到300亿元,在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里屈指可数。中技桩业也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行业的高速扩张乘势而上,其产品在工业厂房、市政建筑、交通建设等各个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国家对高速公路建设要求的提高,空心方桩的优势在高速公路的使用中也发挥得淋漓尽致。特别是作为摩擦桩使用,空心方桩基础承载力较大,能够减少挤土量,降低施工对周边建筑地基的影响。
中技桩业最初的市场主要是在长三角地区,如上海、浙江、江苏。2010年之后,企业开始全国性布点。中技桩业将全国预制桩使用地划为7大区域,东北、华北、华中、江苏、浙沪、皖赣闽、华南;其次,以省为单位,从每个省预制桩用量大的核心市场逐步向周边地区扩张,在运输范围150公里以内地区创建生产基地,从而覆盖全国。
“水泥”+“鼠标”,信息化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上海中技桩业很早就提出了“水泥”+“鼠标”的理念,使信息化手段开始与传统行业紧密结合起来。OA、EAS、CRM,SAP- ERP等信息化工具的应用,使公司的运转效率加快,精益思想萌芽发展。2012年开始公司主推精细管理,力求不断完善公司市场、生产、采购、信息、经营等的各环节。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有80%的企业都在使用SAP系统来管理整个公司的运营。2011年8月,上海中技桩业引入SAP-ERP系统,该系统作为国际顶尖的软件,积累了国内外企业经营的成功经验,帮助中技学习国内外的先进做法,同时该系统对流程、合规有严格的要求,符合公司规范化经营的要求,能够支持跨区域、多产品的经营,并符合国际主要国家的要求,支撑公司的高速扩张。作为软件行业的标杆,该系统能够实现与主要软件的集成。
此外,总部、省级基地的服务人员也会定期回访使用客户,对产品使用情况、施工情况进行调研,从而不断改进新特性,开发新产品。企业也可以清楚了解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客户反映的问题,使企业迅速做出反应,提出解决方案。售后体系、研发系统、生产制造系统的有机结合,真正迅速高效地解决了产品的服务问题。企业的快速扩张需要信息化体系的强力支撑,这样才能有效降低快速扩张下的管理风险,确保品质的稳定。
“造福、造星”
中技桩业虽然是个年轻的企业,但在管理上形成了一套严密的体系,朱建舟归纳成为--“三纲五常”。他解释说:“三纲是指总部、省级和一线基底三条横线,而五常包括创新、人才、资本、文化、信息五条竖线。创新就像食物,吃多了就会撑死人,少了就缺少动力,只要符合当前形势、满足需求,才能真正解决温饱;资本就是血液,只有不断循环,排除杂物,人体才能正常运作,企业也是如此;文化应该像水一样具有柔性,企业的文化底蕴就是共同价值观,就如一个老百姓的道德底线,尽管对政策、命令的不理解,只要不突破道德底线,就能达到理想的彼岸,但水也需要适度,猛了只留下“共性”,弱了只剩下“个性”,否则企业就会被赶进死胡同;信息比喻为神经,针一旦扎到手,就能快速反应,就像企业能够敏锐应对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这是企业打造信息化的根本要求;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人才,人才就如细胞,能够自我复制、更新和创造,这也是企业目前迫切需要的。”
人才是细胞,是活下去的支撑,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的中技桩业对这种“细胞”极度渴求 。朱建舟认为,在人才上,新生代力量的培养和人才的引进对企业是十分必要的。中技桩业去年在全国如浙江大学、同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各大院校招募毕业生近800人,按个人能力和职业方向逐步培养成为高级技术人才、中层管理人员等,预计今年还将扩大毕业生的招聘规模。中技桩业还与武汉理工大学、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人才定点培养计划,主动提供经费、讲师,不仅提前预定了人才资源,也为毕业生今后进入企业开展工作提前做好了各项培训。人才的来源得到了充足的保障,但是作为应届毕业生,进入企业之后的管理也要及时跟上,否则很容易面临流失。朱建舟表示,中技桩业制定了人才落地、三年成才计划,并且安排“指导老师”进行后续的培养、监督,保证毕业生能够快速成长,实现与企业的完美对接。在谈到引进人才和培养内部人才哪种方式更佳的时候,朱建舟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拥有共同价值观、企业文化价值得到认可的前提下,人才的引进能够使企业摒弃旧的思维惯式,带来新的理念,点燃新的火花,否则容易导致水土不服,结果适得其反。据了解,目前中技桩业人才的内部提拔和引进比例相差不大,但未来,内部提拔比例将逐步提高,给企业内部员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外,中技桩业还专门为人才量身定打造了一套“造福造星”计划。“造福,除了给员工提供后勤保障、薪资福利外,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工作环境和交流环境;造星是指突出专业水平,在技术、机械、材料、财务等各专业打造行业之星,扶持他们发挥最大能力,为他们配备资源、人员以及协调外部沟通,鼓励出书出论文,真正重视、实现他们的职业愿望,这也是吸引力人才最主要的动力。”
在这一系列的措施之下,中技桩业的“尊重人”的文化得到了具体的体现,无论是主管经理、一线员工、普通员工甚至是保洁人员,都身处于在这种“尊重”的工作环境中。目前,新生代工人已经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对这些80、90后工人来说,不仅看重薪资,对工作环境等其他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中技桩业这种“尊重人”的文化理念赢得了新生代工人的认可,在很多企业遭遇“用工荒”的同时,中技桩业一线员工节后返工率达到95.36%,创造了年后返工率的新高。虽然这样的数字在行业内已经足以自傲,但面对80、90新生代员工,朱建舟还是谦虚地认为:“要学会与时俱进,主动适应他们的发展要求。”
在中技桩业,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指标--员工幸福指数,就是由每个基地的员工对后勤保障、政策、命令等40多个指标进行打分,每季度统计一次,每个月底,必须汇总到总部,这也是总部对各个基地的管理者的考核指标之一,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提高员工在企业的幸福感、归属感。除了员工,中技桩业也有专门针对供应商、当地政府、股东的幸福指数调查。“其他企业认为是企业给员工挣了钱,而我们认为是员工养活了老板,是员工给老板挣了钱。”
大学毕业后,朱建舟就没有离开过水泥与混凝土行业。十余年间,他见证了我国水泥产业新型干法工艺取代立窑、湿法工艺的历史性发展的关键过程。投身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后,中技桩业和朱建舟以创新为动力,凭借差异化的新产品,在异常惨烈的市场竞争中异军突起。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会长徐永模对此赞赏不已,称中技桩业是传统产业中的“现代风景”。然而,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他的定位也逐步从技术转向管理,从总工程师的岗位上逐步转变为董事、副总经理。那么他是如何调整自己的定位呢?
“公司将我调到经营管理岗位上。从技术岗位转型到企业经营管理,有时候思路会有冲突,因为技术人员看问题容易钻牛角尖,但技术和管理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注重细节。在技术上学到的严谨和注重细节,应用在战略、人才上,这是我最大的优势。企业做得越大,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外对内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细节决定成败。”的确,虽然是技术人员出身,但朱建舟的战略眼光并不局限于建材行业,他强调,要跳出行业看行业,借鉴其他行业企业的成功经验,中技桩业在商业模式上要向中建材学,研发创新要向三一重工学,精细管理要向丰田、东方希望学,资本运作要向复星集团学,真正把其他行业的优秀管理理念和模式整合到预制桩行业,打造预制桩行业的先进企业。“其他行业有那么多优秀之处,我们搬过来学就行了。”在中技桩业,管理团队里既有经验丰富、从业几十年的资深专家,也有思路开阔、接受能力强、具有现代化管理理念的高级管理人员,所以才善于借鉴、融合其他行业的管理优势。
“和”共赢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预制桩行业也同样面临着房地产调控、经济放缓等宏观经济的影响,然而中技桩业还是坚持走高速发展之路。原因是第一,目前空心方桩在整个预制桩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并不高,空间还很大;第二,在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客户对产品的特性更加敏感,只要企业坚持稳定质量,凸显优势,客户也愿意采购性能优越、价格合理的产品;第三,加大对产品营销、品牌推广的投入,把中技桩业这个品牌推到行业的最前端,为客户提供更好的资源和服务;第四,由于商品房市场不景气,中技桩业把市场开拓的重心分散到保障房、商业用房、工业厂房、基础设施建设上,这也有助于平衡市场风险。
目前中技桩业正在积极筹划上市。但对中技人而言,上市并不是一个终极目标,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朱建舟向我们提到了“和”计划,也就是通过上市公司这个平台,通过与行业内其他企业多种形式的合作和联合,在资本、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形成企业集群,互利共赢,协调发展,共同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接近并赶超国际先进水平,让我国的预制桩业焕发新生。中技桩业的雄心可见一斑--不仅仅是要做好一个企业,更要成就一项产业!
朱建舟说:“放眼世界,和平和发展是主旋律;着眼行业,合作和进步是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