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玉龙,男,汉,1969年生,中共党员,在读北京大学MBA,高级工程师,现任北京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商品混凝土中心经理、青年突击队队长。
左玉龙把一个不被行家看好的、行业里最小的搅拌站带领成为北京市最大的商品混凝土供应商,管理水平、整体实力和经济效益都在行业里首屈一指。2000年在左玉龙担任搅拌站站长时,他所在的搅拌站年产量10万立方米,产值3000万元,利润100多万元。 2004年混凝土的产量达到了150万立方米,位列全市200家搅拌站第1位,销售额4亿,利润1600万元。他带领的团队创造了多个业内的第一:北京市第一家实行计算机局域网管理的混凝土企业;全国第一家进行混凝土商标的注册的混凝土企业;全国第一家推出绿色环保混凝土的企业引领建筑结构材料的革命;全国少有的进行模式化、目标化的管理探索的混凝土企业。曾获得建设部劳动模范、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等称号。
在北京混凝土行业,左玉龙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在他的带领下,一个4年前仅有10万立方米产量、在行业中排名倒数第5的搅拌站,成为京城最大的混凝土供应商,而且管理水平、整体实力和经济效益都在业内首屈一指。2005年4月,北京新保利大厦工程施工现场,人们的目光齐聚在混凝土泵的管口。施工人员要把一种新型混凝土泵送到90米高的施工部位。
传统混凝土因为难以同时满足这种高强、轻质、高空泵送施工的要求,成为高层钢结构建筑施工的瓶颈:要么增加钢结构自身重量、要么采取其他方式将混凝土输送到高空,这些都将使工程造价上升,工期延长。高强轻质泵送混凝土在此之前是北京市混凝土市场的空白。
“成功了!”这种新型高强、轻质混凝土,强度达到C35,重量每立方米仅1700公斤,比普通混凝土每立方米轻750公斤,开创了北京市建筑施工的先河。
填补这一空白的是北京建工集团商品混凝土中心经理———刚刚荣获北京“五四青年奖章”的左玉龙。
左玉龙的“传奇”还在于他创造的多个第一:
全国第一个开发出绿色环保混凝土;全国第一个为混凝土注册商标;在北京混凝土企业中,第一个实行计算机局域网管理……
在诸多的“第一”中,“绿色环保混凝土”是左玉龙最引以为自豪的。这种绿色无污染的新型建材极大改善了建筑的品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次“绿色革命”。
左玉龙因此也在业内被誉为“绿色混凝土”第一人。他所带领的北京建工商混中心,被喻为业界的“风向标”和“领跑者”。
“干活不能光用力气,更要多动脑筋,知识经济时代必然要淘汰那些只会出力流汗而知识贫乏的人。”
1992年8月,从沈阳建工学院毕业的左玉龙被分配到北京建工集团二建公司机械处,从事汽车及塔吊维修实习工作。
人们很快发现,在他身上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儿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钻研精神。实习期的最后几个月,左玉龙又被抽调去进行模板设计和生产。这对于大学学的是机械自动化专业的左玉龙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几个月的时间,左玉龙和同事们一道进行了多项技术创新,由他和同事们一起撰写的论文还获得了全国性优秀论文奖。
左玉龙说:“正是从那时候起,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干活不能光用力气,更要多动脑筋,知识经济时代必然要淘汰那些只会出力流汗而知识贫乏的人。”
这种意识,后来被左玉龙一次次用到工作实践中并屡获成功,也被同事们总结为他事业成功的特质之一———创新。
正是这种创新意识,引领着他走向了一次又一次成功。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拥有绿色的健康空间成为人们的一种希冀。2001年发生在京城的“现代城氨气事件”轰动一时,由于建筑中使用的混凝土氨气含量超标而导致的这场民事诉讼案,至今令人记忆犹新。
身处混凝土行业,左玉龙敏锐地将目光投向了“绿色环保混凝土”。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创新产品为企业发展赢得砝码的事情,更多的还包含着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2002年,左玉龙带领职工连续攻关,成功开发出国内第一例绿色环保混凝土,将我国已故混凝土学术界泰斗吴中伟提出的设想变成了现实。这种混凝土以其不含有害气体和放射性元素,可以保持建筑结构100年以上的耐久性,通过了国家建材检测中心的认定。
随后,一系列“绿色环保混凝土”的高端产品被开发研制成功:
250次抗冻融混凝土,经历250年的风雨、高温和严寒,混凝土的强度质量仍能保持不变。
钢纤维混凝土,抗折、抗压、抗疲劳等性能大大提高,生产技术在全国都属前列。
免振自密实混凝土,具有施工简便、减少噪音等特点,在北京市场尚无竞争对手……
“一个优秀的技术人员,不仅要有科技攻关能力,也需要市场意识、竞争观念、服务意识,甚至还需要一定的协调能力、管理才能,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
2001年,左玉龙的一个举动在北京乃至全国的混凝土行业中,都引起了一次不小的轰动———他到国家商标局给自己的混凝土注册了一个“恒均”牌商标。
在混凝土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氛围中,左玉龙此举无疑为以后的市场发展找到了突破口。
而事实也证明,如今在北京市场上,“恒均”与“北京建工集团商品混凝土中心”一道,成了混凝土行业最亮丽的风景线。
左玉龙常说:“一个优秀的技术人员,不仅要有科技攻关能力,也需要市场意识、竞争观念、服务意识,甚至还需要一定的协调能力、管理才能,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
1995年,左玉龙开始涉足混凝土行业;4年前,他受命担任集团总承包二部搅拌站站长。当时,左玉龙年仅30岁,在他之前,京城混凝土业内最年轻的站长也大他15岁。
一个如此年轻的站长,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混凝土行业,能带领低谷中的搅拌站走出来吗?
改变首先从机制入手。左玉龙意识到,只有把每个员工的利益与搅拌站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调动起大家工作的积极性。
左玉龙在科学、客观地分析总结行业和企业内部状况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以绩效考核为主导的管理体系,将各项工作进行量化,并分解成42项具体的指标,分别下达给责任人,绩效直接与岗位聘用和收入挂钩,分配则按员工对企业的贡献来评定。
新机制的实行,使搅拌站的兴衰与每位员工的利益紧密地连在了一起。4年时间,当时的搅拌站,如今已经重新组建成北京建工集团商品混凝土中心,一个搅拌站发展成了今天的4个,成为北京最大的混凝土供应商,年产量达到200万立方米,每年完成营业额突破5亿元人民币。
“项目可以引进,技术可以引进,管理可以引进,但具有现代技能、高素质的劳动者,只有靠我们自己培养。”
在左玉龙看来,作为一个现代企业的领军人物,就一定要有超前的意识、创新的观念和驾驭市场的能力,而这一切都必须有赖于不断地学习而获得。
从沈阳建工学院毕业后,他考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研究生班,2004年初,他又走进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在职攻读工商管理硕士。
在强化自身素质的同时,左玉龙也清醒地认识到:“项目可以引进,技术可以引进,管理可以引进,但具有现代技能、高素质的劳动者,只有靠我们自己培养。”
每周,商混中心都要抽出一个下午的时间,作为“雷打不动”的企业学习日。在商混中心,“流传”着一个“为学习可以推掉客户”的故事。 一次,一名员工向左玉龙请假,要跟客户谈合同,不能参加当天的学习。“客户就是员工的上帝,合同就是企业的生命”,在这名员工看来,一次学习不算什么,但丢掉一个客户,“损失就大了”。 但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左玉龙竟然没有准假。左玉龙说:“现代化大生产说到底最需要团队协作。仅凭我一个人,就是一身铁又能打几个钉?!为了学习,我们可以推迟与客户谈合同的时间。”
事后,当客户知道改期的原因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顺利地与他们签订了合同。这位客户说:“一个如此重视学习的企业,只会让我们更加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