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复一年,五湖四海聚高原。妻儿老小企首盼,功成奉献平安返。”这是中建西部建设(广东)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工程师林喜华于2016年3月18日,也就是其援藏第366天时有感而发写下的诗句。今年43岁的林喜华从事混凝土行业已经近20个年头,2004年,刚刚大学毕业的他以一名质检员的身份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2015年4月到2016年8月,林喜华以中央企业第五批援藏干部的身份,由中建西部建设有限公司选派到西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乡规划处工作。此前,他曾先后在武汉、成都等地任职,援藏归来后,林喜华担任了中建西部建设贵州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工程师等职位。2022年6月起,他在中建西部建设(广东)有限公司担任党委委员、总工程师,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启了他的职业生涯新篇章。
林喜华
01把职业生涯写成“岁月史诗”
林喜华(左)在检查原材料
林喜华认为,混凝土也是一门艺术。
“做技术的人总是习惯追求完美,遵循的标准从国标到地标,再到企标,这是一个不断加严的过程,技术人员对自己的要求总会更加苛刻,从而把技术产品上升到艺术的层面。”林喜华告诉记者,如今的混凝土行业推出越来越多满足不同功能需求的产品,如轻质混凝土、防辐射混凝土等等,它们都关乎民生工程建设,关乎国家的百年大计。因此,混凝土从业人员要对社会、对群众负责,工作也要做优做美,对混凝土的品质和外观都要在细节上有着极致的美学追求。
武汉长江隧道、武汉轨道交通2号线、武汉天兴洲大桥、成都来福士广场、双流国际机场T2航站楼、重庆国际金融中心、重庆嘉陵帆影、贵阳地铁2号线、贵阳金阳国际金融中心、广州明珠湾大桥……这些重大工程项目都是林喜华的“代表作”。“干一个工程,树一座丰碑”是林喜华的工作理念。他认为,每个工程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每当工程进展到了某一个重要节点,每当实现一项技术突破,他都感觉就像是自己的孩子成长到了某一个重要阶段,并用赋诗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热烈情感。为此,他还将自己写下的诗汇聚成诗集。在诗集中,林喜华将从业多年来在多个项目工作时的内心体会以及援藏期间的所思所想付诸笔墨,形成职业生涯的“岁月史诗”。
02
化成就和荣誉为研发动力
林喜华(左二)在实验室
对技术的不断突破所带来的成就感,是林喜华多年来对混凝土科技研发工作的不竭动力。
2019年9月,林喜华及其团队成员在贵阳国际金融中心1号楼进行超高泵送混凝土试验,C120山砂高性能混凝土被成功泵送至401米高度,突破了山机砂制备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强度上限及泵送高度上限,创造了国内山砂混凝土泵送高度之最、强度等级之最等诸多行业纪录,一举刷新了国内机制砂混凝土泵送高度纪录,实现全国混凝土行业技术领域的一次跨越,并获得了媒体的广泛关注。
林喜华告诉记者,因为该试验是属于超高层泵送,对混凝土的性能要求比较高,同时又属于大体积泵送,核心筒厚度比较厚,既要求混凝土要自密实,又要求混凝土要有高体积稳定性、低收缩、低温升,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自密实就需要水泥用量多,高体积稳定性、低收缩、低温升又要求水泥用量低。于是,林喜华及其团队通过骨料精准化配比技术、粉料优选技术、高性能外加剂技术等三项技术,配制出适合超高层泵送、高体积稳定性、高耐久的混凝土。最终,该项目形成的整体成果“岩溶地区超高层建筑关键技术”经鉴定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林喜华在混凝土行业中摸爬滚打,精益求精,除了上述的案例之外,他还组织攻克了国内“双套筒工艺超长超缓凝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制备”“C100高性能山砂混凝土配制及331米超高泵送”等技术难题。从业19年来,他完成了市局级课题4项;获授权专利4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局级工法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局级科技进步奖8项,参编行业地方标准8项,参编国家行业标准3项、地方行业标准2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曾获得了重庆市“最美青工”称号、西藏自治区住建厅援藏先进工作者称号、2019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林喜华(左二)在实验室
03
将奉献精神带上“世界屋脊”
援藏是林喜华职业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5年3月,林喜华来到了世界屋脊西藏,不畏高原高寒缺氧干燥的自然环境和较艰苦的工作环境,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工作状态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在西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开展了为期一年半的对口援藏工作。
援藏期间,林喜华积极推动自治区地方标准强制性条款备案审查工作,积极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衔接、协调,顺利完成了《西藏自治区民用建筑供暖通风设计标准》和《西藏自治区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备案、发行实施工作,丰富了自治区民用建筑领域的建筑节能标准体系,为自治区建筑节能设计提供了法律依据。
同时,林喜华参与编制了《西藏自治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导则》,为自治区改善既有建筑节能供暖条件提供技术依据支持。此外,他还发挥所学的材料学专业优势,以讲师的身份对西藏住建厅岗位培训中心的材料员进行了《建筑工程材料员理论与实务》为期一周共计300课时的培训讲解,为自治区建设领域专业人才培养事业尽了一份力。
林喜华(右)在研究混凝土配合比
04
见证“粗放—精细”高质量转变
从2004年到2023年,从武汉,到成都、重庆,再到西藏、贵州,又到广东,林喜华亲身见证了我国多地混凝土行业的发展变化。他感慨道,从以前的粗放式管控,到如今的高质量发展、精细化管理,混凝土行业的环境管理,质量管理、技术水平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展理念,技术手段都在进步。
林喜华称,过去混凝土废渣随意丢弃是常见现象,生产过程中废浆废渣、噪声粉尘产生量大,很多厂没有很好的规划,行业监管不严,总是造成噪声扰民粉尘,搅拌站没有封闭,没有降尘降噪过程。如今,混凝土行业有了较为严格的监管和规范的生产流程,行业形象也得到了一定改善。
技术上,用数据来比较的话,单方混凝土以前废渣产生量为二三十公斤,现在单方混凝土废渣产生量控制在0.5公斤及以内,据今年统计的一季度数据,单方混凝土固废产生量已经低至0.2公斤。此外,以前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般采用C60及以下,现在基本都能采用C100以上的强度等级,能泵到400到500米。
谈及混凝土行业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林喜华认为,在信息化手段赋能后,混凝土工厂或可实现少人甚至无人化生产,许多人力岗位将由机器代替,生产过程也将慢慢朝无纸化方向发展。如今的混凝土企业已经在发展智慧实验室、智慧工厂,未来简单的重复的劳动力会用到机器人,如进厂检测,材料的检测等都要实现朝智能化方向发展。
此外,高强度、高性能是混凝土的发展方向,高性能混凝土(HPC)、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将成为市场的主角。同时,低碳环保也是未来混凝土产品的发展趋势,低碳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特殊功能混凝土(如自修复混凝土等)、固碳技术等都会在未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