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详细内容


王立平,港湾建设集团日照公司商品混凝土公司科研所所长。2016年,王立平从中国科学院分析化学专业博士毕业后,定向招聘入港工作,是日照港唯一一个博士毕业生。2018年以来,他分配到港湾建设集团,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试验室”,立足港口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开展工艺革新,逐渐成为港湾建设集团技术创新的领军人物。


科研创新


年节约成本400余万元


今年以来,“连钢创新团队精神”的创新之风吹遍了全港,也照亮了王立平的一颗奉献港口的赤子之心。“连钢创新团队”集体身上闪耀的“不甘心,勇担当;不服输,敢拼命;不畏艰,求创新;不怕难,善钻研;不满足,争一流”的精神深深感染了王立平,他暗下决心,“作为一名博士生、高级知识分子,一定要以连钢创新团队为榜样,勤奋钻研,勇于创新,为港口生产建设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为提高混凝土应用质量、持续深化降本增效,王立平带头通过科研创新、技术攻关,对混凝土进厂原材料检测、出厂强度数据、工程实体强度进行定期汇总和分析,根据结果开展了系列混凝土配合比优化工作。他利用下班和周末业余时间,查阅行业标准、国家规范、科技论文、专利成果等各类文献上百篇,进行了100多次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将数据与现场生产留样作对比,一遍遍调整原料参数。对非重要工程混凝土适当减少胶材用量,减少富余强度;对中高标号混凝土优化材料组合,优选精品机制砂资源,减少增效剂使用量;对混凝土用掺合料严控质量,加大大体积混凝土矿物掺合料用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节约生产成本。经过半年勤耕不辍的试验和优化,单方混凝土生产胶材平均减少10公斤,年节约生产成本可达300余万元。


此外,王立平牵头进行的海砂资源综合利用,将疏浚作业产生的海砂用于联锁块生产,年可节省成本120余万元。


深入一线


成果转化“接地气”


企业技术研发工作需要紧贴实际生产,新技术、新成果推广需要严守安全和质量底线,只有适应生产实际的成果才能落地生花。王立平深谙这一道理:搞创新,只窝在试验室里就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只有脚踏实地,深入工程施工一线,才能更好地解决生产难题。


今年年初,王立平接到了预拌砂浆新材料生产任务,前期在试验室内进行了大量准备工作,试验、中试、生产所得新材料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国家标准。但是当进入试生产阶段时,现场施工工人反映出砂浆不黏墙、没发好、上墙强度慢、不滑溜等大量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王立平与技术人员“三点一线”穿梭于工地、试验室、生产线,一边向现场施工技术人员询问,一边向有经验的施工师傅请教施工性能。现场师傅们听说他是博士生,纷纷说:“你一个高材生,应该坐办公室,不应该来工地现场呀。”王立平憨笑着说,“我就是为咱施工生产服务的,不接点地气,怎么能成功呢?”


在施工现场实地调研后,他一边利用周末时间考察行业内成熟企业,一边请教同行业专家教授,一边调整生产配方,在公司料场混凝土墙模拟工地施工,进行了百余次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年的努力,通过材料和配合比优化已经解决施工现场各项问题,生产的砂浆已成功打开外部市场,质量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


参加工作以来,王立平先后主持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渗透结晶型材料自修复机理及在海港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日照港集团项目《海港混凝土中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自修复机理及应用研究》等,申请专利5项,2019年入选山东省“企业博士(后)集聚计划”,获2019年度日照港集团专业技术优秀骨干、2020年日照市QC成果二等奖。紧贴港口建设需要,他主持的海工混凝土腐蚀与防护、资源综合利用、质量快速检测、砂浆关键技术生产与应用等课题任务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更多»推荐精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精英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