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详细内容

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那么,水泥行业该如何抓住这条主线,巩固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记者采访了中国水泥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崔星太,从他的视角探索我国水泥行业客观现状怎么样?怎么看?怎么办?


   中国水泥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崔星太:大家都认为中国水泥行业连续两年效益不错,一些不冷静、不客观的盲目乐观情绪抬头的时候,让大家关注泛东北地区的问题,对于整个水泥行业未来的发展都是很有好处的。


不能再出现下一个“泛东北现象”


记者:您认为制约泛东北地区水泥运营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泛东北地区的水泥问题会不会蔓延全国其他省份、地区?


崔星太:整个东北水泥的情况对全行业来说很有借鉴意义。两年来,全国水泥行业总体盈利水平大幅提高,而泛东北地区却异常困难,的确让人唏嘘。其实,东北地区在过去的若干年前是全国水泥市场相对较好的地区。那时东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和吉林,在中国建材等企业加大重组力度后,行业的集中度相对较高。比如黑龙江地区水泥行业的集中度已经达到了80%,这是比较高的。在这种高集中度的情况下,产能虽然过剩,但是整个市场体系还能勉强支撑。东北地区尽管每年冬季有6个月,十分漫长,施工过程很短,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东北地区的水泥市场也始终保持价格稳定、市场平稳的状态。所以,曾经东北的水泥运营情况让全国其他地区很羡慕。可是后来为什么东北地区水泥情况一落千丈呢?我觉得根本性的问题是需求大幅度下降,产能过剩的程度已经超出了市场可以承受的程度。目前,东北地区水泥情况不是吃不吃得饱饭的问题,而是已经到了活不活得下去的时候。


全国范围除了西藏地区略好点以外,其他任何省份水泥的产能都是过剩的。过剩程度从20%到50%不等,但却还没有过剩到像泛东北地区那样,产能过剩已经超过50%,个别区域甚至达到70%~80%。如果过剩程度达到70%~80%,就很难通过错峰、限产及行业自律来化解。在我看来,由于水泥产品自身的一些特性,比如不能过远距离的运输,也不能长时间的储存,所以这个行业必须有一定的过剩。全国水泥产能过剩程度平均在15%左右,我认为是比较合理的。北方地区过剩20%,南方地区过剩5%~10%,这都是属于正常范围。但是现在行业过剩程度远远超过了这个范围。在华东、华中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尽管产能是过剩的,但是这种过剩市场还可以承受,再加上错峰生产、环保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于产能过剩给市场带来的压力。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大规模基础建设投资在逐步放缓,水泥的需求量也会随之回落。等到这种需求回落到一定程度,现有的过剩产能又没有真正的去掉,在这种情况下,东北的今天就会成为其他地区的明天。所以,泛东北地区的水泥情况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不能再让其他省份、地区成为下一个泛东北。


行业发展不平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重道远


记者:如何客观看待、分析目前我国水泥行业的现状?


崔星太:大家都说,2018年全国水泥效益好。我认为,2018年的这个好指的是全国水泥行业总体加起来效益不错,一些经济发展比较快、市场条件比较好的地区效益比较好,从而带动了整体效益。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全国水泥行业区域分化严重,发展极不平衡、不稳定,例如西北、华北地区,特别是内蒙古自治区、东北地区效益不容乐观,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部分地区效益好,就掩盖了其他地区的不好,如同我们不能因为城市的生活水平高,基础设施完善,就掩盖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困难,这是一个道理。


我认为真正的好是大家都好,基本没有过不去的,然后在这个好的基础上,可以有一部分更好,这才是我们应该真正要追求的。但是2018年,全国水泥行业依然还有很多非常贫困的地区,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出现全省亏损,例如内蒙古自治区、东北地区。这种局面说明,水泥行业现状距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还相差很远。所以我认为目前水泥行业的这种好,不是绝对的好,而是和前几年比较,短期效益有所提升,是一种相对的好。大家要珍惜这种来之不易的局面,不能再让行业倒退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前的状态,否则对国家和行业来说都是灾难。


记者:水泥行业这两年的整体盈利得益于国家这些年推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崔星太:的确。首先,2017年、2018年水泥行业效益之所以好,最根本的原因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水泥行业营造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如果没有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政方针,就不可能有水泥行业今年的局面。其实不光是水泥行业,包括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比较严重的几个行业,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两年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三大攻坚战。污染防治、环境治理促进水泥行业加快出台了很多治理办法,例如错锋生产、环保限产等,极大地促进水泥行业去产量,较好地缓解了大多数地区产能严重过剩的矛盾。


另外,多年来,包括中国建材集团在内的一些大企业一直呼吁企业之间要理性竞争,在协会的指导下,行业也加强了自律,这都为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因为以上三个因素的叠加,水泥行业2017年才能取得可喜的成绩,2018年又创出历史最高水平。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为了让一些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起死回生、出现生机,目前包括水泥行业在内的钢铁、煤炭等行业都出现了好转。我认为,这种局面的出现既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初衷,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


全国水泥均价400元/吨属于合理价格


记者:当前水泥市场价格是否处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呢?


崔星太:水泥行业才刚刚好了两年左右,这两年水泥需求其实一直在下降,行业效益不错主要是因为产品价格得到恢复和提高。近期有意见认为水泥行业的价格太高,我个人觉得应理性看待。


我认为依据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原燃材料价格对水泥成本的影响,以及环保等方面的投入,全国水泥平均出厂价格在400元/吨左右是正常的。


全国水泥平均出厂价格在400元/吨左右,意味着一些经济比较发达,上项目比较快、比较多的地区价格就会略高一些,在400元/吨~500元/吨,但是发展比较慢的地区,比如西北、泛东北地区价格可能就在300元/吨~400元/吨。


首先,价格不能太低。和前几年比,有人说现在的价格普遍有点高了,但我认为价格高低要和历史比,要和国际比。1993年~1995年的时候,我国水泥价格就在300元/吨左右,沿海开放地区,比如广东、深圳、福建、厦门当时就400元/吨~500元/吨,深圳甚至达到了600元/吨左右。在当时没有人会说水泥的价格高,可当时房子的价格是多少?煤炭的价格是多少?那个时候一些地区一平方米房子的价格还没有一吨水泥的价格贵,煤炭的价格也就200元/吨左右。二十几年后,经济发展到今天,房子的价格每平方米已经升了十几倍,煤炭的价格也增长了3倍左右,但是水泥的价格每吨只增长了1倍都不到。这样比较的话,还能说今天水泥的价格高吗?


以目前国内的水泥价格和国际上的水泥价格相比,主要发达国家,像欧美、日本等地,绝大多数的水泥价格都在80美金/吨~100美金/吨,非洲的水泥价格更高。过去亚洲绝大多数地区水泥的价格也都在80美金/吨左右,近几年因产能过剩导致价格有所下降。目前,中国的水泥价格是400元/吨左右,折合美金是60美金/吨,我个人认为不算贵。


如果把现在的价格降回到几年前,行业内的很多企业都会亏损,因为现在的原料成本、燃料成本、制造费用、环保成本等都大幅度增加。更何况如果真的回到以前的状况,那我们为什么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呢?


其次,价格也不能太高。


在这里,我要说明一点,中国建材集团既反对恶性竞争,也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垄断行为。现阶段全国的水泥价格平均400元/吨左右,个别地区高一些,或者低一些都是合理的,但是如果过高就不正常了。


前一段时间,有媒体报道,在一些地区水泥销售出现了断货的情况,这恰恰表明了水泥产品的特性。在华南、华东甚至华中地区出现断货,但是华北、西北、东北地区水泥却卖不出去,还在亏损。为什么呢?因为受到交通运输的限制,水泥运不过来。像这种情况,某一个地区短时间内因特殊原因造成一定数量的短缺,价格适度提高也是正常的。但企业不能借机哄抬价格,更不能囤货提价。另外,我想说明的是,水泥的市场价格如果是450元/吨,除去50元/吨左右的运费,再减去16%的增值税,企业的销售价格其实在340元/吨左右。


记者:有人说,最近两年很多水泥企业都赚到了钱。你如何看待目前水泥行业盈利水平是否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崔星太:我认为很正常。首先,要允许水泥行业有机会整体盈利。因为这个行业有很多历史包袱还没有处理,处理这些包袱是需要资金支持的,要给企业相应的富余资金去处理这些包袱。其次,制造成本和环境成本越来越高,这需要持续地投入。原燃料、人工、制造费用等都在不断提高。比如矿山,以前几毛钱甚至不要钱就可以拿到,而现在购买新的矿山资源每吨要几块钱甚至十几块钱。更重要的一点是,行业里去产能目前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未来去掉过剩产能所带来的资产损失、银行贷款以及人员安置等问题也都需要一定的资金积累。


同时,我们不能只看这几年一些地区的一些企业赚到了钱,而忽略了他们给社会、给行业作的贡献。这几年,我去日本和欧洲参观了一些水泥企业,感觉现在中国水泥企业的工厂环境是全世界最好的。中国的排放标准,特别是在河南等地推行的超低排放标准是全世界最先进的,粉尘、NOx、二氧化硫排放等都是全世界最低的。以前我国许多水泥厂乌烟瘴气,环境污染严重,现在这种情况已经不存在了。水泥企业对环境和社会文明进步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这是不容忽略的。如果行业效益不好,企业生存都困难,就不会有资金投入去搞研发、去改善环境。


记者:您认为目前水泥行业这种整体盈利的状况可以维持多久?


崔星太:我认为这两年水泥行业效益好,既有客观环境的造就,也有行业自身的努力,同时也是行业寻求价值回归的一个过程。一定时期价格可能冲高,但很快会回到平衡状态。


水泥行业任重道远,除了还要继续面对错峰生产、节能减排和环保压力,更要尽快去产能、调结构、补短板、实现转型升级,2019年1月~2月水泥价格已经有所回落,2月南方水泥价格最高的地区已经下降了70元/吨~80元/吨,3月份随着各地区陆续开窑生产,水泥价格还要有一定的回落。价格由低到高,再由高回落找平衡,这是正常的市场现象。


记者:前不久有媒体报道“海螺水泥毛利率完爆地产老大万科”,拿水泥企业同房地产企业相比较,您认为这样的比较是否合理?


崔星太:首先,万科和海螺都是各自行业的优秀企业,都应该赚钱。尤其是海螺水泥,它是全世界建材行业最好的企业之一,它的毛利率高是应该的。其次,谁也不能说水泥企业就不应该比房地产企业好,只是这么多年的事实确实是我们不如人家好,这是我们行业自身的问题。

水泥是建筑的主要材料之一,我前面已经讲过,二十多年过去了,其它材料都翻了好几倍,特别是房子的价格更是涨了何止10倍,而水泥、混凝土的价格涨了1倍都不到。在普通建筑中,平均每平方米的水泥用量大概在160公斤左右,就按水泥价格500元/吨算,它在每平方米建筑中的成本也不到100元。而房子的价格却能卖到每平方米几千元、几万元,这其中既有土地价格的因素,也有其它方面的原因,但绝对不是水泥涨价的结果。


出台去产能政策


刺激联合重组才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记者:您认为当下应该如何破解水泥行业困境,保持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崔星太:目前水泥行业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泥行业也在快速发展,不论是技术、装备,还是能耗和环保,都进步巨大。目前我国水泥行业发展水平已经排在全世界水泥行业的前列,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由快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水泥的需求量也会随之下滑,水泥产能严重过剩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如果没有切实有效的政策和办法,东北水泥行业的今天就是许多地区的明天。


任何一个行业,要么是供需适度平衡、产能略有过剩,要么是行业集中度较高,这两个条件只要满足一个,行业的运行情况都会比较乐观。但是我国水泥行业面临的问题恰恰是产能严重过剩而行业集中度又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完全通过市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水泥是重资产行业,亏损的时候,没人愿意低价卖厂,因为投资及银行贷款没法处理,宁可停产等待时机,而这时候也没人愿意重组,因为是亏损企业;当行业盈利的时候,很少有人想出售企业,即使有,要价也很高,同样很难重组。这就是今天东北、内蒙古自治区等亏损地区和其它盈利地区的现状。


所以要想解决以上问题,国家就要出台切实的淘汰过剩产能的政策。哪怕一下不能到位,也可以采取分阶段到位,只要有硬性的政策和预期,就可以促进企业联合重组。当行业集中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大企业自然会根据市场需求自我淘汰,形成良性态势。


目前,得益于去产量的措施,水泥行业在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还能维持,通过错峰生产、环保限产(当然不能“一刀切”)等一些措施达到缓解产能严重过剩的目的,这些措施目前还不能停止,但从根本上讲还是要加快研究制定真正去产能、提高行业集中度的有效办法。


在这个过程中,一要防止出现像东北、内蒙古自治区等出现的困境。二要防止出现去年11月、12月个别地区供不上货,局部价格过高的现象。此外,国家还应该研究制定一些办法,在不违反世贸组织相关规则的前提下,能够限制外来熟料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因为中国本身产能就严重过剩,之所以可以维持现在较好的效益,是通过错峰生产等措施闲置大量资产换来的,不能让周边国家的过剩产能趁机输送进来,冲击我国市场,破坏行业局面。


记者:您认为通过产能置换的办法是否可以缓解当下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


崔星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去产能,等量置换不叫去产能,减量置换是打折扣的去产能。从实际情况看,一方面,置换用的指标基本上是已经不再运行的生产线,但新建的生产线是一定要生产的,这等于使“死线”变相“复活”,加剧了有效过剩,更可怕的是这些置换线的投产打破了原有市场和企业间的平衡,危害极大。也有人说实施减量置换是为了技术进步,我个人认为,当下应该解决行业中最主要的矛盾,目前我国水泥行业的主要矛盾是产能严重过剩,而不是技术进步。


总之,我们不能因为这两年的整体盈利,就忽视了水泥行业面临的产能依然严重过剩且可能越来越加剧的严峻挑战,要充分利用这一段比较好的时期,切实做好去产能工作,促进水泥行业尽快完成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风物长宜放眼量。只有这样,我们的水泥产业才能逐渐步入到一条健康、持续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来。

更多»推荐精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精英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