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刘琴梅在试验室
追求极致、严谨创新、精益求精……“工匠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一支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工匠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今年起,省总工会每年面向全省选树和培育100名“荆楚工匠”,到2028年累计达到1000名。记者走近在各行各业不懈奋战的“荆楚工匠”,倾听他们恪守“工匠精神”的故事。
小小的个头,白皙的脸庞,灿烂的笑容。
11月19日下午,在位于武汉市蔡甸区的中铁大桥局六公司,记者眼前的刘琴梅,让人很难将她同混凝土联系在一起。
可就是她,扎根试验检测工作16年,并凭着过硬的技术水平,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湖北省楚天名匠等荣誉,赢得了尊重。
不怕吃苦的“学霸”
刘琴梅在襄阳谷城长大。上世纪80年代,中铁大桥局六公司就在谷城,离刘琴梅的家不远,“人家小时候玩布娃娃,我小时候是玩砂子石头”。
刘琴梅是个“学霸”,1999年中考,她考了580分,完全可以去襄阳市的重点高中,但因为“对混凝土有一种特别的情愫”,她选择去武汉铁路桥梁技校(现在的武汉铁路桥梁职业学院)学习。
2002年,她被分配到中铁大桥局六公司中心试验室,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做试块、拆试块。每天拿着小锤子敲敲打打,刘琴梅干得很起劲。
拆试块是个体力活,但刘琴梅的脑子却没闲着,工作之余,她经常跟着师傅到处转,看砂石、钢筋等原材料,到生产桥梁的车间看。
2004年4月,广东清远北江三桥项目部打电话来要人,刘琴梅得知后主动请缨,第一次“下项目”。
一天凌晨2时许,主桥墩开始进行混凝土浇筑。“泵送混凝土最怕堵管,没人盯着可不行”,刘琴梅戴上安全帽,绑上安全绳,爬上钢制脚手架。十几米的桥墩,有些恐高的她还是爬了上去。
因为工作需要,刘琴梅经常出差,短则数月,长则数年。在赤大白铁路(赤峰市赤峰北站-锡林郭勒盟白音华站)项目中,她顶着风沙在工地上奋战了3年。
有“特异功能”的专家
混凝土制作,就像和面。水给多了会稀,不结实;水给少了太干,也不结实。
跟混凝土打了十几年交道,刘琴梅练就了一个“特异功能”:只要把混凝土放在她眼前,她就能说出优劣。
由于技术出色,刘琴梅2007年开始在项目试验室牵头负责。
2011年,她被派往赣龙铁路复线(江西赣州-福建龙岩)项目部担任试验室主任。铁路桥的水下桩基混凝土,最怕“洗澡”——混凝土浇筑下去就散了。“那样,整个桩基就废了,会损失几十万元。”刘琴梅说。
在一处水下桩基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刘琴梅发现混凝土泵送管里的声音有异常,急忙叫停。通过观察和检测分析,她发现问题出在减水剂的配方上,急忙叫来减水剂厂家的技术人员,一起做试验、调配方。一个多小时后,听着泵送管内壁中传出的“沙沙”声,刘琴梅紧锁的眉头才舒展开来。
2011年9月,刘琴梅进驻湖北恩来(恩施-来凤)高速公路项目部,在她的带领下,项目部就地取材进行机制砂在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节约生产成本近千万元。
2015年至2018年,她又先后主持了武汉墨水湖北路工程、杨泗港长江大桥的原材料及混凝土检测工作,有效地指导了现场施工,保障了工程质量。
有点厉害的“刘姐”
水泥室、土工集料室、化学分析室、力学室……
刘琴梅劳模(专家)创新工作室就在中铁大桥局六公司的中心试验室内,室内设备五花八门。
工作室于2017年筹建,如今有9名成员,大部分是刘琴梅的徒弟。
27岁的张慕远,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2012年进入公司,今年1月份调来中心试验室。“刘姐是个厉害的人,办事麻利,雷厉风行。”文质彬彬的张慕远笑着说。
在工作室里,刘琴梅经常“逼”着成员学习。
今年的交通部公路水运试验检测师考试前,刘琴梅每天下班后都会督促工作室成员学习,她会一直陪到最后一个学员离开工作室。
在今年中铁大桥局的工程试验大赛中,张慕远和小伙伴拿到了团体第二名。“刘姐对你们这个成绩满意吗?”听到这个问题,张慕远笑着摇了摇头。
对此,刘琴梅说:“我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不断追求极致,这值得我们用一辈子来坚守和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