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详细内容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和国务院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创新,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水泥行业响应政府号召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什么问题?下一步应该怎么做?日前,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宋志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回答了这些问题。他表示,目前水泥市场价格的平稳来之不易,行业对此一定要坚守共识。


水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取得重要成果


我们要看到,如果没有行业效益,就没有企业效益,更难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以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加强区域市场竞合,维护好来之不易的市场,让水泥行业在有效益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孟宪江: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全国水泥行业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大家都很高兴,但在我们采访到的企业当中,也有一些企业领导人喜中有忧,他们担心这样的好形势不能持续太久,也为持续平稳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在这里,我们想听听您的意见和思考,以期为大家提供帮助,指明方向。


宋志平:今年水泥产业整体利润的预定目标是800亿元,我们要通过各种努力,使今后三到五年内都稳定在这个目标水平,让企业静下心来踏实做事。所以水泥行业应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保证目标的实现,根据改革实践经验和理性思考与总结,我将如何进一步推进改革的具体举措归纳为六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地限制新增产能、坚定不移地淘汰落后、坚定不移地执行错峰生产、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竞合、坚定不移地推进联合重组、坚定不移地进行国际产能合作。


近几年在经济转型中,水泥需求也经历了从高速增长到平台期的过程,产能出现过剩,但相对钢铁、煤炭行业的大面积亏损,水泥产业利润水平在经历先期的“过山车”后逐渐呈现趋稳态势,这其中行业自律功不可没。


水泥行业虽然没有像钢铁、煤炭行业那样纳入改革重点,但是政府也非常重视水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专门出台了国办发〔2016〕34号文,中国水泥协会也在全力推动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中国建材、海螺、金隅等行业大企业集团在中央部委和行业协会及地方行管办的带领下,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目前水泥价格趋于稳定,行业达成一定共识。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水泥行业目前还存在一些发展隐忧:水泥市场价格还比较脆弱;淘汰32.5标号水泥还没有形成共识;错峰限产虽为行业赢得了时间和利益,但仅是治标不治本;行业自律方面,违规新建、批小建大、产能重复置换等时有出现,有些企业又盲目放量,成了区域水泥市场的不安定因素……


同时,业内企业感觉到,目前依靠自律限产的体系还相对脆弱,容易受到企业自身各种考虑因素的冲击。比如今年上半年,水泥行业的错峰限产和市场竞合做得不错,行业整体效益很好,但有些企业又开始蠢蠢欲动,价格战有所抬头。我们要看到,如果没有行业效益,就没有企业效益,更难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以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加强区域市场竞合,维护好来之不易的市场,让水泥行业在有效益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地推进供给侧改革。


六个“坚定不移”


体现行业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决心


在当前已经全面过剩的产业背景中,原已紧绷的供需关系对任何新增生产线投产的敏感度变强,产生较大的市场价格波动。不控制住新增产能的源头,水泥供给侧改革就更无从谈起。在政府、协会的共同推进下,各地区、各企业要坚决执行国办发〔2016〕34号文件精神,要坚定不移地限制新增产能,确保到2020年不再新建水泥生产线。


孟宪江:“三去一降一补”是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具体到水泥行业就是淘汰落后、化解过剩产能。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水泥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展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您认为行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确保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


宋志平: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行业企业一道,凝心聚力、合力共为,开展了一系列建材工业供给侧改革的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水泥行业整体效益来看,2015年水泥行业总利润为329.7亿元,2016年实现总利润518亿元,2017年上半年实现利润320亿元左右、全年有望实现800亿元的预定目标,行业利润实现了逐年提升。但是我们也看到,水泥行业内依然存在产能严重过剩、违规新建依然存在、淘汰32.5标号水泥进展缓慢、恶性竞争抬头等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重道远,依然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进行到底。


一是坚定不移地限制新增产能。


我国水泥是全面过剩、绝对过剩,而且已经进入高位平台期。当前我国水泥产能高达35亿吨,产能利用率仅68%,部分地区不足50%。2013~2016年全国水泥产量在24亿吨左右窄幅震荡;2017年1~6月份,全国累计水泥产量11.1亿吨,同比增长0.4%。


即使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水泥的新增产能依然没能限制住。2008年的4万亿元投资带来了旺盛的水泥需求,也带来了迅猛建设的新型干法生产线。国办发〔2009〕38号文件对新建产能紧急喊停,但由于水泥企业对市场未来需求抱有较大期盼、政策监督不足等因素,此后各地还是以种种名义新增近9亿吨产能,特别是不少地方生产线还在“批小建大”,直至目前仍有部分生产线在继续建设。中国水泥协会预计2017年新增熟料产能约3000万吨。


国办发〔2016〕34号文件强调2020年底前严禁备案和新建扩大产能的水泥熟料建设项目,2017年底前暂停实际控制人不同的企业间的水泥熟料产能置换。监督也改变了以往“放羊”模式:自2016年年中开始,国务院共启动四批安全生产巡查组,将首次完成全国省级政府“全覆盖”督查,其中对水泥产业的环保、安全、新线建设等也进行了严密的全方位督查;2017年5月,在水泥大企业共同号召下,中国建材联合成立了“去产能”办公室,先期重点对在建、新建和拟建项目进行梳理。


在当前已经全面过剩的产业背景中,原已紧绷的供需关系对任何新增生产线投产的敏感度变强,产生较大的市场价格波动。不控制住新增产能的源头,水泥供给侧改革就更无从谈起。在政府、协会的共同推进下,各地区、各企业要坚决执行国办发〔2016〕34号文件精神,要坚定不移地限制新增产能,确保到2020年不再新建水泥生产线。


二是坚定不移地淘汰落后。


立窑等落后的生产工艺在水泥产业已所剩无几,现阶段的淘汰落后已不止是过往所理解的仅淘汰落后技术,而是也要淘汰落后的产品标准以及落后、低市场竞争力的产能。


淘汰落后产品标准。目前水泥产品结构严重不合理,32.5低标号水泥占市场份额60%。而低标号水泥生产过程中,混合材的掺加品种、比重都无法有效监督检测,鱼目混杂,质量堪忧,很多中小企业不规范地掺加混合材,并以低价倾销,搅乱市场竞争秩序。新疆自2017年5月1日起在全国率先全面取消32.5强度等级水泥,据政府和行管办调研,企业积极响应,已停止生产、销售、使用32.5强度等级水泥,政策在企业的执行非常到位,从而促使高标号水泥价格恢复上调约40元/吨。低标号水泥的取消,有利于提高产品标准、延长建筑寿命,也有利于水泥产品标准的统一、提高熟料需求,并促使竞争有序化。新疆经验已验证了全面取消32.5水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下一步应该在全国继续推行实践。


淘汰落后、低市场竞争力的产能。今年6月,中国水泥协会发布《水泥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到要压减淘汰过剩熟料产能4亿吨(占全部产能约20%),水泥熟料产能利用率达到80%。这意味着未来众多小规模生产线基本要淘汰出局。中国建材在华东以及中部地区的联合重组后已自发陆续淘汰了众多小规模生产线,这个工作还会继续往下做。从长远的去产能进程看,还要进行“间苗”,部分在过去市场发展期建设起来的、技术水平达标、环境优美的大规模生产线,随着市场需求大环境的变化,或许也要关停,这是在日本等成熟市场都走过的历程。


水泥行业去产能是实现供给侧改革的“治本”之策。在水泥供给侧改革中,要坚定不移地淘汰落后的产品标准、落后的产能,从而重新达到整个行业的产销平衡,促进企业产能配置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生产力的发挥,构筑健康市场。


三是坚定不移地执行错峰生产。


2016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水泥错峰生产的通知》,决定在2015年北方地区全面试行错峰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2016~2020年期间水泥错峰生产,对全国15个省市所有水泥生产线进行错峰生产。这一政策的出台,使得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的限产由过往企业自发行为转变为强制实施的政策要求。


从效果上看,2016年11月~2017年3月的政策性错峰生产执行较为到位,使得今年价格基本延续了去年年底的高位,效益出现恢复性增长,今年上半年水泥行业累计实现利润320亿元左右(2016年同期为95.47亿元),为全年奠定了良好的开端,中国水泥协会预计全年将实现800亿元,而历史上利润最好的时期是2011年的1020亿元。


水泥产业供给侧改革需要去产能和去产量共同推进。去产能是系统性工程,需要国家政策支持、大企业带头示范,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错峰生产是现阶段去产量最行之有效的办法,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供需矛盾,虽然在去产能问题上属于“治标”,但是能为去产能争取更多的时间,并积攒行业效益基础。因此,在供给侧改革中,要坚定不移地执行错峰生产,将其常态化、扩大错峰面。


四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竞合。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行业利益高于企业利益,企业利益孕于行业利益之中。在水泥行业中,重要的不是哪一个企业能做好,而是如何先把行业做好。供给侧改革是事关水泥市场健康发展的大事,不只是个别企业的事,水泥企业都要参与其中,都要克己为人,顾全大局,共同培育一个健康的市场。回顾中国建材推进市场竞合的历程和中国水泥行业近年来的成功与教训,不难看出,从恶性竞争、过度竞争走向理性竞合,是水泥行业成长、成熟的正确方向,反之就会出现普遍亏损。


当前,产能过剩是水泥行业的首要矛盾。这个过剩有两种:一种是常态化的整体过剩,这个要通过彻底的去产能来达到最终的供需平衡;另一种是由于受天气等因素影响带来的水泥季节性需求不平衡,同时水泥产品可存储周期短,需求淡季时,常态化的过剩更加凸显,需要企业根据项目建设、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调节生产量,达到季节性的供需平衡。今年上半年总体情况还是不错的,水泥价格也好,但是随着6月、7月和8月雨季的到来,市场对水泥的需求量将会下降,有的企业就沉不住气了,又想打乱仗。然而当前的水泥市场非常脆弱,我们最主要的任务是要保持价格平稳,这样第四季度就会有个好的价位,今年完成800亿元的预定目标也就没有问题,整个行业都会有一个好的收成。


因此,除了政策性的错峰限产外,还要大力开展区域企业间的自律限产。水泥企业面对需求弹性减小、产能过剩的“囚徒困境”,能否主动进行市场协调,将直接影响价格、效益,从而达到行业的“帕累托最优”,行业效益向好的情况下,每家企业的效益也不会差。


五是坚定不移地推进联合重组。


从国际经验看,联合重组也是解决过剩问题的必要手段,企业从在需求上升期的追求规模,转变为在需求平台期的追求内在效益增长。日本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接连经历两次石油危机冲击,尽管政府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阪神大地震重建计划,但水泥需求仍旧进入了长达20年的平台期。在此期间,水泥产业进行了两轮联合重组。第一轮,1984年开始,政府通过了改善法等,强制淘汰了过剩的3100万吨产能,并将22家水泥企业重组为5大集团,每家各占20%市场份额。第二轮,1994年开始,5大集团再次整合成3大水泥集团(秩父小野田、住友大阪水泥、太平洋水泥)。大规模、高层级的联合重组为应对1996年至今水泥需求大幅下降奠定了坚实基础:水泥需求为最高点的腰斩,下降至4000多万吨;而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再次实行了大规模的产能削减,秩父小野田退出水泥行业,太平洋水泥等企业也关闭旗下工厂部分产能,熟料产能从巅峰时的9800万吨缩减到2011年的不到5600万吨,下降了43%。


“十五”“十一五”期间,以中国建材为引领的水泥集团通过联合重组,推动我国水泥行业集中度(CR10)从2006年的12%提升至2016年的63%。然而随着需求平台期的来临,2013~2015年产业集中度年均仅增1个百分点。2016年中国水泥行业并购模式开始发生变化,从过往的大企业并购小企业转变为强强联合,例如两材重组、金隅冀东联合、华新拉法基整合,推动集中度提高3个百分点,在今年行业限产以及利润表现中已初步看到了整合的效果。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水泥产业集中度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美国、加拿大水泥产业CR5分别为74%、81%,英国、法国CR5甚至达到了90%以上,我国水泥CR5仅40%不到,且第二阶层企业数目众多。因此我国水泥行业已经到了大型企业间重组的新阶段,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联合重组,政府、金融部门和大企业要担起责任。


六是坚定不移地进行国际产能合作。


“一带一路”对建材行业有着天然的优势,因为“一带一路”大部分都是发展中国家,进行城市化和工业化首先要做的是基础建设和房屋建设,而搞建设首先就需要建筑材料,像水泥、玻璃、新型建材这些产业是离不了的,这恰恰是过去三十多年中国经历过的,因此有很多成功经验。在过去这些年的积累发展中,中国建材的装备、技术形成了两大特点:一是中高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二是性价比好,同样的装备、同样的质量,比跨国公司便宜30%。同时我国水泥产业严重过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地需要开辟新市场。现在水泥价格合理回升,企业会获得不错的效益。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指引和带动下,海外市场机会众多,企业应把我们现在优质的产能转移到海外。虽然,中国建材、海螺等企业在海外市场做了一部分工作,但规模都不是很大,有能力、有物力、有财力的企业应该能够加大海外布局,积极主动实施“走出去”战略。


让更多人了解水泥


支持水泥行业的发展


对于水泥,现在社会对它还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水泥的重要性。在人们的意识中,水泥属于传统建材,其实相较于铁、铜等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材料来说,水泥是一个仅有180多年历史的建材,但水泥却改变了整个世界。我们应大力宣传水泥的好处,让行业内外的人都能对水泥的生产和应用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孟宪江:中国建材较早地关注了供给侧问题,自2009年以来就呼吁并带头践行限制新增、淘汰落后、市场竞合、错峰生产等供给侧改革。同时,在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开拓国际市场方面,中国建材所取得的成绩,行业也是有目共睹,对于集团今后国际市场的开拓、国际产能的合作,您有些什么样的打算?


宋志平:“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建材紧抓历史机遇,凭借自身优势,积极探索“EPC+投资+管理+服务”走出去模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过去这些年,中国建材在“一带一路”上建设了312条大型的水泥线、60条玻璃生产线,这些生产线有力地支持了“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建设;目前正在做的大概有50多条大型生产线。中国建材加大海外投资力度,打造海外投资“升级版”。截至目前,中国建材境外投资总额近200亿元,比如在蒙古国投资水泥厂,在赞比亚、坦桑尼亚投资建设工业园。同时,中国建材也做一些新材料的投资,比如在美国、埃及做了玻璃纤维大型生产线。此外,中国建材还创新“走出去”模式,助力“一带一路”贸易互通。比如打造“互联网交易平台+海外仓”模式,在“一带一路”沿线建设24个“海外仓”;发展智慧工业,对中东、中亚和非洲近30家水泥厂提供外包管理服务;复制推广“建材+家居”连锁超市模式,目前已在非洲成功落地;还以“绿色小镇”模式向全球推广“加能源5.0”新型房屋。


两材合并后,中国建材集团实力大增,而且消除了内部竞争,在当前国内市场饱和过剩的情况下,我们将全力以赴做好“一带一路”建设、坚定不移地进行国际产能合作。我们在系统思考和总结现有成绩的基础上,研究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战略,确定了从全球最大的建材制造商、单一的水泥总承包工程商迈向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建材服务商的目标,并选择了重点区域市场,有侧重有重点地推进产能合作。目前,中国建材推出了“六个1”计划,即到2020年争取做10个迷你工业园、10个海外仓、10个海外区域认证中心、100个建材连锁分销中心、100个智慧工厂的管理、100个EPC项目。


孟宪江:在我国众多产业当中,水泥产业是非常特殊的。市场上,水泥价格多年来基本保持不变,相比其他基础原材料行业面临的发展困境,能够保有一定的行业利润。请您分析一下这里面的原因。


宋志平:对于水泥,现在社会对它还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水泥的重要性。在人们的意识中,水泥属于传统建材,其实相较于铁、铜等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材料来说,水泥是一个仅有180多年历史的建材,但水泥却改变了整个世界。作为行业媒体,《中国建材报》应大力宣传水泥的好处,让行业内外的人都能对水泥的生产和应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多年来,我国水泥价格基本稳定在一个平稳的水平,即便有变化,也是一些周期性的波动。究其原因,一是技术进步,降低了人工成本,减少了煤电等的消耗,二是生产水泥时,各种混合材的掺入,降低了原料成本。这些都是行业的自我消化,才保持了行业的持续发展。


对于水泥产业的技术创新,现在又有了更大的进步。中国建材泰安水泥生产线的智能化创新使生产每吨水泥所消耗的标煤达到了90千克,而目前行业平均水平还是120千克,整整下降了30千克,这是一个很大很了不起的进步。西南水泥的嘉华公司还有一个创新就是微粒熟料。我们普通熟料如同黄豆般大小,而这个微粒熟料却可以做到小米粒大小,这样一来,每生产一吨水泥又可以减少15千克标煤的消耗。若我们将来做得好,这两项创新意味着每吨水泥的煤耗将降到70~75千克。所以说,水泥的节能降耗还有很大空间。


前一段时间,我在日本考察太阳能项目时,发现日本昭和太阳能办公楼的墙面完全用的是清水混凝土,没用粉刷的涂料,非常漂亮。它使用的是完全用熟料磨的水泥,即波特兰水泥,但是现在我们很多企业为了降低原料成本,在生产水泥的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粉煤灰等混合材。这种水泥在应用后,墙面地板都是黑一块、白一块,显得脏兮兮的,有的还会出现粉碎、脱落现象。如果是真正的波特兰水泥,是一种非常漂亮的青色,根本不用再刷涂料。在荷兰、日本等国家,很多企业的建筑,以及室内用品,都是用的清水混凝土,漂亮极了,就如同艺术品一般。这也是我希望行业媒体大力宣传水泥的原因,我们要告诉大家,水泥真的是个好东西,要把隐形的水泥优点显性化,让更多的人在享受水泥带来的好处时,也能更多了解水泥,支持水泥行业的发展。

更多»推荐精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精英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