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详细内容

宋志平,我国企业界的传奇人物,著名的企业思想家,曾带领两家业务完全不同的央企,成功晋级财富世界500强,被称为中国的“稻盛和夫”。


当前,“一带一路”战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加深中国与相关国家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源资源合作、园区和产业投资合 作、贸易及成套设备出口、自贸区建设等领域的建设和合作,开辟了广阔前景。该战略也为我国建材行业化解产能过剩、装备“走出去”、海外并购、投资建厂等带 来了新的机遇。


日前,笔者就“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与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进行了一番深入的对话。他对“一带一路”的理解和诠释,对建材行业的应对措施,对中国建材集团的落实步骤,有着成熟的、切中腠理的见解和分析,让人听后眼前一亮,心中豁然。


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重大机遇


恰逢其时的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是对全球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全新探索,恰逢其时,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记者: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 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有关国家积极响应。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形势变化,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 大战略决策,您是如何理解的?


宋志平: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是对全球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全新探索,恰逢其时,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第一,它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今天我们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特点就是新常态。一方面经济发展非常繁荣,外汇储备丰厚;另一方面经济增速从高速到了中高速,一些产业开始过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地需要“走出去”。


第二,它符合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规律。历史经验证明,一个国家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一个共有的特征就是大规 模“走出去”。比如美国二战后推出了马歇尔计划,该计划有两个前提,一是美国经济高度繁荣,出现了过剩;二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全球地位,全世界 70%的黄金流到了美国,金融资金非常雄厚。马歇尔计划和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战后欧洲经济发展繁荣的基础和关键,也为美国开拓了新的市场。再比如德国和日 本,作为二战的战败国,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大规模“走出去”,日本是向亚洲四小龙和中国投资建厂,德国是向全世界转移技术和装 备。那时候,中国建材行业的设备和技术主要来自于这两个国家。现在,中国也正好发展到这样一个关头。


第三,世界各国看好中国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经济模式。中国经济模式主要有3点,一是大量引进外资,通过引进外资购买技术和装备;二是抓基础建 设,要想富先修路,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基础原材料产业和大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三是大规模地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制造业发展,带动中国 经济繁荣。从外部需求来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仅需要中国的资金支持,很多发展中国家非常向往复制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已有 60多个国家支持参与,涉及44亿人口。


“以史为镜”的稳健走法


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一带一路”“走出去”要与金融相结合;要有组织有重点地走,绝不能单枪匹马地、漫无目的地乱走。


记者:刚才您谈到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就是将振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与金融结合起来,这与我们的“一带一路”战略是否有相似之处?


宋志平:“一带一路”历史上曾把中华文明带给了世界,那是一个把中国的丝绸、陶瓷和茶叶作为主要商品和世界通商 的时代。这次提出“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弘扬了历史上我国丝绸之路的灿烂文化,参考了近代西方发达国家全球化的成功经验,尤其是上个世纪中叶美国的“马 歇尔计划”,又根据我国和世界的现状做了大胆的创新,既有“以史为镜”的继承,又有“与时俱进”的开拓。比如,我们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也是与金融相结 合,设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两者有相关性,“一带一路”需要金融体系支撑,这有点像美国马歇尔计划和世界银行、日本走出去和亚洲开发银行的关系。 但是,我们今天的“一带一路”不同于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是控制欧洲的计划,我们是友好合作、共同发展的计划。社会上有质疑“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提 法,我认为没必要批评过度,两者确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形式相似,但内容不同,出发点不同。这次我们“一带一路”的战略方向就是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 绸之路上的沿线国家,这就把“走出去”具体化了。过去我们把东亚到欧洲中间的这一大片陆地称作“腹地”,在这一片区域,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开辟了很多 条通道,向西、向北、向南都有“丝绸之路”。中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也不是只有一条路,郑和七下西洋走的路径也不相同。所以“走出去”要有组织、有重 点地走,绝不能单枪匹马地、漫无目的地乱走。


企业“走出去”的大国时代


“一带一路”是国家全方位地为企业“走出去”鸣锣开道,为企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记者:现在大家一致认为,“一带一路”是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一个重大机遇,对企业发展也是一个重大机遇,对这个问题您是如何理解的?


宋志平:中国经济的发展会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发展,这些国家的发展反过来也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 空间。“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包括与相关国家进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源资源合作、园区和产业投资合作、贸易及成套设备出口、自贸区建设等,也可以带动我 国中西部加快改革开放、促进东部地区和沿海城市的转型升级与对外投资,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步伐。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看,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例,一方 面国内一些省份将启动“一带一路”相关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另一方面行业将加快国内水泥等产业“走出去”步伐,帮助周边欠发达经济体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这 样,由基础设施的完善进而带动相关省份和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繁荣,带来房地产、工商业的经济繁荣,这对建材行业来说是重大机遇。从企业来讲,我们特别重 视国家“一带一路”相关政策,这一战略确实给企业开辟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开辟了一个奇大无比的市场。大家常问,新常态下我们应该怎么办?抓好国内市 场,创新、转型、升级是个眼前的办法,能迈向更大的国际市场,能有更大的转型平台,既能为我们地转型升级赢得更多的时间,也会为我们地转型升级提供更大的 发展空间,是长远之计。过去,国家支持企业“走出去”,往往是单个地区或单个项目的支持,这次“一带一路”是国家全方位地为企业“走出去”鸣锣开道,对企 业来讲真的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对于中国建材集团这样以基础原材料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意义重大。李克强总理最近几次出访我也跟随参加了,到了哈萨克斯坦、 泰国等“一带一路”的重要国家,近距离感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对发展“一带一路”经济的热情。


从GDP到GNP的转换


中国已经到了实现从GDP到GNP跨越的时机。


记者: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了把GDP作为衡量国家经济是否快速发展的指标,但是往往忽视了另外一个指标就是GNP,记得您曾经在一些场合谈到过这个观点。


宋志平:是的。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要实现从GDP到GNP的跨越。GDP是国内生产总值,GNP 是国民生产总值。根据西方经济学界定义,GNP=GDP+国外净要素收入,也就是在国外投资的收入要算作国民的收益。比如日本,由于大量海外投资和收益, 日本国民生产总值长期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目前有近2000亿美元的差额。这些年来日本GDP每年只增长1%到2%,由于在全世界开工厂,以日本为总部的财 团在赚全世界的钱,其GNP非常大,日本还是很富有的,日本国民日子过得也很舒服。中国现在也到了这样一个时机,既要有GDP,也要重视GNP。过去我们 总讲重视两个市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装备“走出去”的绝好机会


中国装备已是世界一流


我国的建材装备世界一流,性价比好,“走出去”过程中,要事先谋划一套布局、一套打法和一套规则,各企业间要有分工、有协作。


记者:业内人士都知道,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基础设施建设,搞基础建设就必然需要建筑材料。李克强总理最近的几次出访,都在国外大力推广中国的钢铁、水泥、玻璃等基础原材料的成套装备。您认为中国企业在装备“走出去”方面有什么优势?


宋志平:钢铁、水泥、玻璃这些行业在国内基本上都过剩了,这些材料都是“短腿”产品,受销售半径影响,不太可能运到国外去,只可能在当地生产。“一带一路”给我们的成套装备带来了机会,我们的成套装备本身也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


第一,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在水泥、玻璃、陶瓷、新型建材等基础原材料领域的成套技术和大型装备都是世界一流的,不输给发达国家。陪同李 克强总理出访德国时,在总理午餐会上,我讲中国的水泥、玻璃装备都是世界一流的,全球许多跨国集团都用我们的装备,过去我们很羡慕的德国企业也在用我们的 装备。


第二,中国装备的性价比好。国外很多水泥厂、玻璃厂都让中国企业去建,比如中国建材、中国中材等在全球建了很多厂,原因就是我们的装备性价比好,价格和成本都很低。中国造的设备,技术是一流的,质量是精良的,价格是非常有竞争力的。


这些年,中国成套装备“走出去”已经走了很长的路。在水泥和玻璃领域,中国企业做了很多EPC和EP工程,中国建材集团已经在国外做了超过70条的水 泥生产线项目、30 多条玻璃生产线。我们以前的“走出去”也有很多值得思考和总结的问题:一是没有统一的组织,都是一家一户地干,属于“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是“游击队”的 打法。二是“走出去”的企业没有强大的金融支持,后劲乏力。三是没有系统地考虑市场划分,缺少周密的布局规划,也没有建立很好的运营模式,不是考虑整体怎 么赚钱,而是为建工厂而建工厂,拿到项目就干,干完就走人,没有很好地延伸服务,导致国外工程承包市场越做越窄。我们做的多是日本、德国等公司不愿意做的 项目,都是在又脏又苦又累的地方,加上竞争中盲目杀价,经济效益也不好。这些现象和问题应该很好地总结和反思。这一次我们的装备“走出去”,就要事先谋划 一套布局、一套打法和一套规则,各企业间要有分工、有协作。

“走出去”要向中高端迈进


中国装备“走出去”要突出质量要素,要和金融合作,管理、服务要跟上,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标准要走出去。


记者:有人说,中国现在的外贸已经从生活用品的出口转向生产用品的出口,这是“走出去”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的标志。您怎么看?


宋志平:过去这些年,中国出口了大量的鞋子、服装等生活用品。随着国内生产要素成本的提高,一些劳动密集型的生 活制品类产业,大部分已经迁移到东南亚、南亚等国家。比如一些服装、皮包等,过去都是中国制造,现在则是孟加拉、菲律宾制造。现在我们开始出口设备和装备 等生产用品。从生活用品的出口跨越到生产用品的出口,从单纯的卖产品过渡到海外资本投资、到国外建工厂管理工厂,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迈进、一个历史性的转 换。这充分说明企业“走出去”已经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这次“一带一路”走出去的技术、装备更会是中高端的,像我们生产的建材装备在国际上绝对都是一流 的。


在“走出去”向中高端迈进的过程中,我认为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要突出质量要素。我们不能让一些被淘汰的技术、或者被淘汰的装备“走出去”,要把质量和品牌放在第一位,要突出中国品牌、中国技术,要突出一流品质、一流信誉,要真正努力打造“国家名片”,这是“走出去”成功的前提。


第二,“走出去”要和金融合作,不能只靠企业单打独斗。实践证明,单打独斗只能是“拉长工”,赚不到大钱。只有我们与金融相结合,采用和主权基金合 作、买方信贷、融资租赁等方式,互相配合“走出去”,才能让技术装备有比较好的价位,让过去“走出去”干活不赚钱、瞎忙活的窘境不复重演,这也是需要我们 认真研究的。


第三,管理、服务要跟上,全方位、系统地做项目,提供“一站式”“一条龙”服务。我们过去“走出去”做EPC就像“狗熊掰玉米”,帮人家建完了、教会 了就走人,没有在当地扎下根来。这些年我们也做了调整和尝试,向对方提供管理工厂的“一站式”服务,下一步我们要突出这一做法,凡是“走出去”的项目,需 要我们投资就投资,需要我们管理就管理,包括后续服务、零配件供应等,都做起来。


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中国标准的“走出去”,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记得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购买设备都是德国标准、日本标准,现在我们海外承包 工程时业主要求的是欧洲标准、美国标准,国外对于中国标准还不大信服。近几年,我们也在说服客户采用中国标准,也有些EPC项目采用了中国标准,这就极大 方便了“走出去”的工作。中国标准“走出去”,要求我们提高和完善现有标准,也要加入国际的一些标准化组织,还要在海外大力推广中国标准。在国际竞争中, 中国建材集团高度重视标准的制定,目前拥有15个国家及行业标准化委员会,“十二五”以来累计制定修订国家、行业标准200多项,其中主导发布国际标准3 项,在编国际标准9项。下一步,我们一方面要提高中国标准,向国际化迈进,另一方面要让国际上接受中国标准。还要提到的是,各个国家的法律法规很多,“走 出去”的企业必须了解这些法律法规,单靠一家家企业很难进行系统研究,还会做许多重复性工作,国家应统一组织,专门针对重点国家进行政策研究、法律研究, 给企业在一带一路“走出去”中提供法律指导和支持。


发挥中国建材集团的综合优势


中国建材集团在装备“走出去”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实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未来将与国内兄弟企业合作,共同开创中国建材装备“走出去”的新时代。


记者:作为我国建材行业的龙头企业,中国建材集团在“ 一带一路”中有哪些优势,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宋志平: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国建材集团依托中国建材研究总院和中国建材国际工程公司雄厚的科研技术和成套设备 的实力,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已经建立起了一个世界一流的成套装备、成套技术的集群。中国建材集团拥有13家甲级资质的国家级科研设计院所,在上海、淮 南、合肥、南京、涿州等地拥有10多个装备制造基地,如上海新建机、凯盛重工、合肥院装备基地、蚌埠院装备基地、合肥神马、南京轻机、北新机械等,集团拥 有有效专利4200多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历史上我国建材行业的技术,包括浮法玻璃技术、新型干法水泥技术等,大都出自以中国建 材研究总院为主的科研院所。


在水泥方面,集团有南京凯盛、合肥院、北京凯盛等大型的国际化工程公司,可承接2500吨到12000吨的生产线。我们最新研制的国际领先水平的智能 化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已经在山东试运行,工业4.0智能化管理可以实现控制室无人值守,整条生产线所需员工不到100人,而且各项生产指标、排 放目标均为目前最佳。这家水泥厂可以说是国内标杆式工厂,也是我们的王牌,展示了中国建材集团的技术和装备实力。此外在节能环保、脱硫脱硝、湿法改造等方 面,中国建材集团的技术和装备也是一流的。其实在“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中国建材集团已经扎根其中,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埃塞俄比亚、伊拉克、印尼、 沙特、孟加拉等国建设了几十条水泥生产线。最近中建材进出口装备公司成功中标3.2亿美元的沙特万吨线项目。


在玻璃方面,集团有蚌埠院、中国建材工程、秦皇岛院、中国新材院等国际化的工程公司,从300吨到1200吨的生产线,中国建材集团都可以做,而且是 做到极致。拥有0.2~1.3mm系列STN级超薄玻璃生产线设计能力,掌握了超大型浮法玻璃生产线关键技术装备,拥有太阳能超白玻璃成套技术及装备。现 在美国、欧洲的一些大型跨国公司都来订货,玻璃生产线成套装备基本由我们提供。


在新材料方面,一是石膏板生产线,现在中国建材集团的石膏板生产线是公认的全世界水平最高的。法国圣戈班专门找我们购买,因为性价比高,而且采用了自 主研发的脱硫石膏生产技术,实现了变废为宝,降低了生产成本。最近我们专门开发了纸面石膏板新的发泡技术,可节约10%的石膏用量,大大降低了成本。二是 玻璃纤维,集团旗下中国巨石自主研发了全球最大、最好的10万吨级池窑拉丝生产线,吨电耗、吨能耗都是世界最低。中国巨石自主研发出了E6、E7等玻纤配 方,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获得美国、日本等国际专利授权。在当前经济增长放缓的形势下,中国巨石各项经济指标表现突出。三是碳纤维,成功攻克碳纤维干喷湿 纺技术,实现千吨级T700碳纤维装备的完全国产化。


在房建材料方面,西安院具有新型环保砖瓦生产线装备、咸阳院具有建筑陶瓷和卫生洁具成套装备的设计、制造和工程总承包能力,非常适用于非洲、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我们还有成熟的电子商务平台,以互联网技术支持装备“走出去”。拥有国内最好的建材产品跨境现货交易平台易单网和大宗网,并在12个国家设立海外仓, 成功地将部分国内过剩产品销售到国外。今年3月上线了优备网,以电子商务的模式实现备件供应、维修和生产管理服务业务的经营。上线1个月订单总额超过 200万元。


总之,中国建材集团在装备“走出去”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实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下一步的想法是,与国内兄弟企业合作,结合金融租赁等各种金融工具,运用互联网、信息化、智能化等技术,集合投资、管理、后续服务等全产业链,开创中国建材装备“走出去”的新时代。


实现国际产能合作的大舞台


从卖装备到国际产能合作


我们已经从过去只卖装备的时代,迈入全方位投资、进行产能合作的一个新时代。


记者:国家提出了“国际产能合作”,不再用“产能转移”这个词,这是一种理念上的创新,也是一种境界的升华。现在坊间盛传中国建材集团将把在国内重组整合的成功模式复制到海外的说法,这是否将改变我国建材行业过去“走出去”打法比较单一的现状,为“一带一路”开辟新的模式?


宋志平:产能转移是指公司为求得产能上的平衡,求得效益上的平衡,在国外建设新的生产线,同时陆续关掉国内的生 产线。“产能转移”一词容易给人带来误解,认为我们是把工厂搬出去,外国则会误认为是把落后的产能转移过去。“产能合作”这种说法就不存在这方面的误解, 合作是双方的,你需要什么,我就来做什么,照顾到对方的需求,又结合了自己的能力。“国际产能合作”的提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国际产能合作中,既可以卖设备,又可以卖技术,还可以合作投资,共同经营。国际产能合作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投资,产能合作不是简单的EPC,也不是 简单地卖设备,而是要投资建厂,就是在“一带一路”涉及到的国家加大投资,或全资,或控股,或参股,或租赁,各种方式都可以。现在我们已经从过去只卖装备 的时代,迈入全方位投资、进行国际产能合作的一个新时代。


中国建材集团按照这一模式,在埃及全资建设了一条年产8万吨的玻纤池窑拉丝生产线,这条线是中国在海外投资建设的第一条大型玻纤生产线,填补了中东、 北非地区玻纤制造业的空白,效益很好。在蒙古国投资建设的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是蒙古国最大的水泥生产线,今年上半年投产。李克强总理访问 哈萨克斯坦期间,我们与哈萨克斯坦协商投资建设一条玻璃生产线,将是哈萨克斯坦首条玻璃线,我们的计划是建成样板工程。


中国建材集团是一家善于整合重组的企业,我们在国际产能合作中,不仅重视直接投资,也非常重视并购重组。我们也希望能并购一些企业,利用现有企业的基 础再扩大海外市场规模,这也是中国建材集团一个成熟的打法。在海外从零开始投资建厂比较费劲,如果有一个基础、有一班人马,再去扩展会好一些。目前中国建 材集团正在俄罗斯、印度谋划并购项目。在并购重组的基础上,我们也会重视技术改造,提升所在国建材行业、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


探求新的融资模式与组织模式


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要改变过去单纯依赖贷款的做法,要结合国家政策,尤其是金融政策,探求新的融资商业模式和组织模式,最终形成产业链纵向联合、企业间横向协作、政府引导推动的格局。


记者:我注意到,您刚才的讲话中不断提到“走出去”要和金融相结合,这是否意味着携手金融将是“一带一路”走出去成功的重要节点?


宋志平: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一定要结合“一带一路”的国家政策,尤其是国家的金融政策。我们过去是简单的投资,借 钱贷款投资,那样做不了大规模。最近我拜访了“丝绸之路基金”,了解到他们的资金属于种子式资金,占比不能超过20%。我希望采用类似中国国新控股那样的 模式,企业出资10%,国家外汇出资90%。国家想投资找不到好项目,企业没钱但是有好项目,而且会经营管理。我国建材企业要“走出去”,但是目前国内这 些行业都很困难,企业并没有多少资金,怎样才能“走出去”?我们要改变过去单纯依赖贷款的做法,转而探求新的融资商业模式和组织模式。我认为应该充分发挥 国家目前强大的金融优势,筹措成立建材投资基金,调动更多的资本参与到投资中,支持建材企业“走出去”。


建材行业的大企业和装备制造的大企业应当加强沟通交流,总结过去“走出去”的经验和教训,探讨下一步“走出去”的途径和方式,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在 “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要认真研究布局,不能一窝蜂扎堆,不能跑到海外打乱仗,不能把中国的“过剩文化”搬到国外去。下一步,我们要打造大型的装备集 团,把工程公司、设计院、大型装备企业等产业链上下游纵向联合起来。企业之间,比如中国建材、中材、中信重工等国内大型集团,要加强横向协作,也建议政府 要起指导协调作用。发改委、商务部、外交部等部委制定规矩,安排布局,并利用亚投行、丝路基金等金融手段对企业加以指引,最终形成产业链纵向联合、企业间 横向协作、政府引导推动的格局。


国际产能合作要互利共赢


国际产能合作是高质量的产能合作,是高效益的产能合作,是合作共赢的产能合作。


记者:让别人赢才能共赢,这一直是中国建材集团的营销文化。在中国建材集团这些年重组整合快速发展、特别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实践过程中,这种包容文化一直起着支撑、影响作用,在今后的国际产能合作中是否也将十分重要?


宋志平:我一直这样认为,国际产能合作要突出三点:第一是高质量的产能合作,而不是把低水平的产能搬出去;第二是高效益的产能合作,不赚钱的合作不做,因为做企业一定要有效益;第三是要有合作共赢的思想。


过去,中国建材集团“走出去”过程中的“合作共赢”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为当地发展作贡献。二是要和当地企业合作,有利益共享的思想。比如我们在土 耳其做项目时,把EPC中的厂房建设分包给当地的企业,同时一些关键部件进行全球采购,最终建成土耳其最好的一条生产线,还获得了当地政府的奖励。三是和 当地居民友好相处,热心公益事业。比如我们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公司,每年都要搞一些捐助,当地居民非常欢迎,他们的总理也非常支持。我认为这很重要。要搞 产能合作,要投资建厂,必须要融入当地文化,要有扎根下来精耕细作的思想,否则很难长久地发展下去。“一带一路”中,我们一定要解决好这个问题。


作为一家央企,我们要培养一大批走得出去、留得下来的企业人才;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大家能够在国外艰苦的环境中待得住、待得稳;我们要成为一家名副其实的跨国公司,就一定要用跨国的文化来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在“一带一路”的机遇中抓住机会,才能有所建树。

更多»推荐精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精英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