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宋志平接受记者采访,就国企改革、混合所有制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曾带领国药和中国建材进入世界500强的宋志平,刚刚完成履职、圆满卸任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董事长之职。他说,今后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是将自己从业多年所形成的思想进行梳理,并继续在思想上升华,成为一个“为企业眺望远方的人”。
国企改革在未来十年的生态
从1994年国企改革试点,回顾一下这20年,三中全会的决议讲了一句话,国有企业总体上能够和市场相融合,这其实是对过去20年来国企改革的一个肯定和概括。但是坦率地讲,国企还有一些弊端。所以这次三中全会又把国企改革提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同时制定了国企改革的时间点。
今后10年国企的改革,我觉得应该完成两个目标。第一,国家的目标。在现代治理中,国有企业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我们怎么去把它搞好;第二,国企怎么能够进一步融入市场,助力国有经济保持活力。对于国企,个人的看法是,主要是完成国家的一些战略的、政策的任务,来满足国家和大众或者说全民利益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搞好服务,提高效率,减少浪费。
三中全会也讲到,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国有经济的发展应通过混合所有制来实现,今天大部分的国有企业,都应该改革成为这种混合所有制企业。我也希望将来推出国有企业法,把混合所有制定位于公司法之下,这样的话就十分清晰。下一步,国企的改革应该从更高的层面来看:第一,我们需要不需要国企?如果需要,国企该做什么,怎么管理?第二,我们需要不需要国有经济?如果需要,它该怎么发展,它和市场怎么结合?比如说像新加坡的淡马锡,它应该是一个国有企业,国有投资公司,但是投资了全世界的企业。
所以,我觉得未来一部分国企是做公益事业的,一部分国企做资本运营和产业投资,后者投下去的大多都应是混合所有制企业,也就是说和非公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这些企业。通过这种投资、资本的流动,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达到支持整个国家发展的这样一个目的。
对混合所有制不必顾虑太多
搞混合所有制,民营企业担心新的公私合营把他们都“合”掉;也有国有企业担心,觉得民营企业会蚂蚁搬家,国有资产都成他们自己的了。
其实不用这么担心,经历了30年的改革,我们是在法治很健全的情况下来推动这场改革,三中全会报告里重申过,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和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所以不要有那么大的顾虑。混合所有制一定是大家靠股权说话。所以在混合所有制里,我们不要再提过去的国有控股和国有参股的概念了,而是一事一议,就是一个公司,解决一些问题。
我希望混合所有制和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应该同时属于一种所有制形式,它既不是完全的国有企业,也不是完全的民营企业,而是一个有国有、有民营的一种交叉持股的新形态所有制企业。
我最近读了《文明的代价》,核心思想是说,任何一个理想的东西,要想实现,都要付出成本,不可能是那么理想的。我们现在接受的其实就叫混合型经济,既有市场的要素,又有政府的要素,这就是三中全会讲的,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发挥政府的作用,既有民营的企业,又有国有的成份,这就是一个混合型的经济。
国企和民企是孪生兄弟
我去年去法国,跟法国的国资局局长作了半天的访谈,我问他,法国现在有50多家大型国企,但这里面只有20多家是全资的,有30多家是混合所有制的,比如雷诺汽车,法国政府拥有20%多的股份,剩下是社会资本,那你这个国资局任务是什么?他说,国家保障这块要做好;另一方面还得为国家多挣点钱。我说,这个钱怎么挣呢?他说,要选一点好项目。
我刚才讲的新加坡淡马锡也是要为国家挣钱的。现在我们国家的开支,绝大部分是靠税收,税收其实有时候是不够的,所以,发展国有经济是我们基本经济制度的一种使然,同时又关系到全民的共同利益。
其实很多学者、专家希望我们是一个市场竞争的社会,鼓励效率。另一方面,国有经济如果是以一种股权的形式出现在竞争领域,没有过去传统国有企业的标签,我觉得这就达到公平了。那么,国有资本在里边可进可退,有时候可能剩下5%,有时可能多了点。比如说在经济比较困难的时候,国家适当地多一点来支持这些行业,当经济很繁荣的时候,也可以让利给这些民营企业,可以少一点、减持一点。把这个变成一个流动的,不是与民争利,而是与民共同盈利。
大家又争论,觉得国有好像很落后。其实对于这个社会,国企、民企都不可缺少,或者说他们是孪生兄弟。这两个兄弟,有的时候他可能多干了点儿,有的时候他可能多干了一些,有时候他们俩要共同干。我觉得,我们不应人为地去撕裂它们,而是主张它们的融合。如果自己的兄弟在这儿打起来、争论不休,还怎么到国际市场上去竞争?我一直主张国民共进、国民融合,这是国家的需要,是国企和民企生存状态的一种描述。
改革应该彻底地“先谋后动”
新加坡学者郑永年讲到什么叫中国模式,我觉得非常精彩。他说中国社会过去是皇权,现在我们共产党成功地用党权代替了皇权,全国人民认同;第二点,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强大的国有经济,我们希望国家在关键时刻有控制力、有影响力。
现在讲改革,我们不应该浮浮躁躁,应该静下心来搞改革,先谋而后动,认真地想这是怎么回事,怎么理性地、清晰地把我们的目标和路线图想清楚,然后一步一步地把它做好。
这次三中全会大家都注意到了,今后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要以管资本为主,从管人、管事、管资产到管资本为主,这是认识上的飞跃。
国企改革不应再是运动式的作法,有些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渐进式的改革看起来好像走得慢,但是每一步都是很扎实,不会跑一下又退回来。
我们今天的改革,其实目标都搞清楚了,思路也有了,关键是细则,如何把这些细则定得更细,做得更好,可能是大家要想的问题。
中国企业家应是改革的“指战员”
从我们国家来说,马云肯定是企业家,王健林肯定是企业家,大家没有怀疑,柳传志也是企业家,大家也不怀疑。宋志平大家要怀疑,因为你做的是国家的,那凭什么是企业家。
其实,企业家有一个狭义的理解,比如说一个创业者由小到大,他是企业家,这是过去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说,只要是从事企业工作,在企业有建树、有创新,在企业困难的时刻能担当,让企业走向辉煌,我觉得他就是企业家。
上一场国企改革其实来源于企业和企业家,企业活不下去了,最难受的是企业家。他们是企业改革的动力,要推动这场国有企业的改革。今天的这场改革,企业家更具有首创精神,他们更知道前方战场的情况,他们应是国企改革的“指战员”。他们的诉求和声音,应该被做改革顶层设计的人听到。
三中全会对职业经理人定义在混合所有制里头,职业经理人和员工持股,这些前提是指的混合所有制。国有控股的企业,按照国家完全管理型的这种企业去做,所以,那些企业家就没有空间,因为让他做的实际上是一种公务员性质的事情,他怎么有创造力?职业经理人如果有创新和见树,不是简单地按部就班的做事,就可以是企业家。
拿我自己来说,如果说我的贡献是什么,我觉得最关键的是带领企业走了一条走向市场化的道路,实际上我做了几件事情:第一,带领中国建材和国药这两家公司在香港上市,走向国际资本市场;第二,就是行业的重组,很经典的就是我在浙江组织南方水泥重组,在我们水泥行业有个大家熟知的“汪庄会谈”,四个民营老板当时占浙江水泥的半边天,我和他们谈了整整一天,用共赢的思想把大家融合到一起,形成了今天有1.5亿的水泥产能,跨了六省一市的南方水泥。
这个案例说明,一个是我们行业有内部整合的诉求,有这个内在的动力,第二个是这些民营企业家有意愿加入集团,不再一家一户的进行恶性竞争,这件事情进入了哈佛案例。但关键是,这件事本身的模式、经验,又指导了国药以及国内很多企业,这些经验是可复制的。
郭台铭到我的公司来,第一句话就问我,说你是一个怪人,我说为什么是一个怪人,他说一个人怎么能做两个企业的董事长,要么你是一个精神分裂,要么你是一个奇人。其实,这种问题我每天都要回答。透过这两个公司的两个董事长,我深刻地理解了一些事情。在建材行业,我是按照建材这套逻辑,但是国药里面又有一个国药的逻辑,我的大脑常要换频道。我觉得人生有时候要接受重大转折,你要主动去适应这种重大变化。
也有人问,说宋总对这两家企业今后的领导人有什么可交代的。我说就是要不断地寻求优势,以前两家企业通过上巿和重组做大了规模,取得了规模优势,下一步是要把技术优势、创新优势、管理优势、机制优势构成新的企业优势,在企业做大基础上进而做强做优。
回想国企、央企这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我觉得我们受益于三点:第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第二,行业的结构调整,第三,一定范围内的改革。但是,现在我们的经济从高速到中速了,一些行业大规模的结构调整接近尾声,再一个,我们的改革需要新动力。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在国际上和一些大牌的跨国公司去竞争,我们的任务十分艰巨。
企业家最终的任务是创造思想
有两件事情对我影响比较大,第一是持续地读书。这些年我一直大量地读书,一闲下来就愿意读,今天我书包里还有一本书,读书影响了我。
第二是认真的学习管理知识。学习先进管理,尤其是日本的管理。日本这个社会值得我们研究,尤其是日本企业界的经验值得研究,当然现在它开始衰退,但是它那些企业管理的经验还是十分可贵的。实践出真知,但管理也不是无师自通,应该加大学习的力度。
一讲到思想,我觉得做企业家,如果你统帅像中国建材18万人这样的一个企业,很多干部员工一年不见得能见宋总一次,你就得用思想、用文化、用政策来进行管理,让所有的人知道你的企业思想是什么,价值观是什么,因为人是精神动物,他们要在思想的指导下工作。
所以我觉得企业家最终的任务是创造思想,他应该是一个思想者。企业不在于大,有思想才更受人尊重。世界级大企业有一个共同点,都有一个创造思想的企业家,杰克·韦尔奇、比尔·盖茨、稻盛和夫等都是这样的。中国也是,柳传志、马云,不光是做了一番事业,最重要的是他们都凝结了一些闪光的思想。中国有句话叫立德、立功、立言,企业家的最后归宿是立言。
对我来讲,我觉得今后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是来整理我这些年来的管理经验,在管理思想上升华。我很高兴有一些学校请我去讲课,我希望今后更多的时间用于来传递我的企业思想,为中国企业的提升做些贡献。我希望自己是一个为企业眺望远方的人,一个没有什么个人的物质财富,但是有巨大的精神财富,做一个有理想、有思想的企业家。
我最近在读的《文明的代价》这本书,讲的是混合经济。其实我也一直在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政府要发挥作用,搞混合所有制,又要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其实《文明的代价》这本书,它讲的思路就是要把巿场作用和政府调节结合起来,把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混合起来,把看似对立的东西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经济优势。
这也借助于我们来想混合所有制,我们和民企怎样融合,我提出来"规范运作,互利共盈、互相尊重、长期合作",这是四句话十六个字的方针。这些想法的形成,也受益于这本书里的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