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征,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副书记。持有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并为高级工程师(教授级)。彼曾任上海市第二建筑有限公司之助理经理及副经理、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之助理总经理、副总工程师及副总经理,以及上海建工股份有限公司之总经理。徐先生现时为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之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并为上海建工股份有限公司之主席。
2012年9月17日,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五届董事会第廿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改聘公司总裁的议案》,董事会决定,徐征董事长不再兼任公司总裁。
作为一名“老建工”,董事长徐征全程参与了当年上海建工集团整体上市的全过程。
2010年5月,上海建工集团实现整体上市。徐征认为:“推进国有企业整体上市,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作为第一批实现整体上市的国有企业,集团的技术创新要素更加集聚。这得益于整体上市所带来的制度优势。”
变化之一:产业链资源整合更加优化
“整体上市的好处,首要的就是产业链资源整合更加优化,提升了产业功能和市场拓展的核心竞争能力。”
徐征举例,整体上市后,产业链资源形成了整体合力,资源整合更加优化,使产业功能的提升和拓展市场的力度明显加大;整体上市后,上海建工集团的营业规模跨上了“千亿平台”,实现了年均“百亿增长”。
目前,集团在建工程合同总造价接近3300亿元,同比上年增长27%;施工面积达4000多万平方米,同比上年增长15%。集团在国际最权威的“ENR全球最大250家承包商”排名中跃居第13位,比整体上市前整整提升了16位。“上海建工SCG”注册商标荣获“最具影响力的上海服务商标”,并成为中国建筑业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
整体上市后,集团在除上海外的国内和国际市场获取合同额的比例,由20%提高到了40%。在全国30个省市的65座城市和海外25个国家和地区承建“海陆空”工程(“海”即敷设海上光缆、建造海上大桥等;“陆”即建房筑路架桥掘洞等;“空”即建摩天大楼和空间结构等)。其中,正在各地同时承建15幢2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正在8座城市同时承建地铁工程等,还进入了铁路、核电等新领域。
变化之二:战略发展定位更加清晰
“整体上市带来的第二个变化,是战略发展定位更加清晰,更加系统,形成了一业为主、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如今的上海建工,已经成为集建筑工程总承包、工程设计咨询、建筑相关工业、房地产开发、市政基础设施投资经营在内的五大业务协同发展的综合性建设集团。集团正瞄准“全球布局、跨国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跨国集团”的战略发展定位,为加快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建设集团而努力。
“投资与建设一体化。”徐征介绍:集团重点在长三角地区,近年已在苏州、无锡、常州、昆山、南京、泰州等投资13个项目,投资合同规模达到了250亿元。
“设计与施工一体化。”徐征说:集团拥有国家最高等级的规划、勘察、设计、咨询资质,拥有市政、园林、建筑、装饰与化工等工程领域的多家设计院。在3万名员工中,专门从事设计的人员近6000人;去年设计咨询合同额达46亿元,同比上年增长逾30%。
2012年,上海建工集团在江苏昆山获得全长44.2公里、总额108亿元的昆山中环快速化工程投资建设项目,集团既是投资方,又是实施总承包方,去年底己实现工程主体结构的基本贯通。
2010年10月,上海建工旗下外经集团初涉厄特市场,随着成功收购厄特一座金矿,至今已累计签约订单达5亿美元,厄特己成为上海建工开拓非洲市场的“根据地”。
变化之三:治理结构与内控制度更加完善
“整体上市带来的另一个变化,就是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更加完善,决策过程更加科学规范。”
健全了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权责明确、监督制衡的治理体系;董事会下设战略、审计、提名、薪酬四个专门委员会,各司其职;并通过成立投资评审会、企业管理委和设计咨询委等,进一步提高董事会的运行效率和水平。
董事会外部董事多于内部董事,外部董事由金融与行业专家担任;监事会主席外派。内部决策体系健全,根据项目规模,分别由投资评审会、董事会专门委员会、董事会与股东会上决策,决策更加理性。
徐征介绍:集团着力把调整投资结构作为管控方向,在投资规模上做到大、中、小项目合理配置;在回购期限上做到长短合理配置;在投资区域上做到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合理配置;在杠杆效应上做到自有资金与对外融资的合理配置。
为强化市场的统筹,提升管理能级,上海建工集团总部加快实施战略决策、资本运作、管理控制、技术研发等“四中心一平台”建设,打造集团总部集约能力强、子集团实力强活力足的母子公司框架。
变化之四:技术创新要素更加集聚
“集团整体上市后带来的又一个变化,是技术创新要素更加集聚,加快了核心技术的提升。”
徐征介绍:上海建工集团于去年4月通过成立工程研究总院,形成了以工程研究总院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下属14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设在集团内的“高大结构建造工艺与装备工程技术”、“城市非开挖建造工程技术”等3个上海市科委研发平台为支撑,9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为补充、各有侧重、优势互补的两级科研体系与研发平台,形成了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平台共建、研发共创、成果共享”的机制,有力地支撑了代表中国建筑最高建造水平的“中国在建第一高楼”——上海中心、世界最大单体建筑——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不停航改造高难项目——浦东机场T1航站楼改造等一批重大工程的建设。
在“中国在建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工程中,集团借助世界领先的BIM(建筑模型信息化)技术实施工程总承包,不仅能把所有工序理得清清楚楚,重要的环节还能先在电脑上“预演”。与此同时。“机器人”技术、钢平台整体液压爬升体系等高新技术也同步应用于工程施工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