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泥的环保理念的核心是:“环保是责任不是成本”。环保对于水泥业来说,它是永远跟随我们在一起的问题,台泥把环保问题提升到另一个层级,就是把它变成台泥本身价值的核心。如果我们不怕环保问题,我们拥抱环保问题,甚至把它当成我们在水泥业的责任,我们就更能积极主动地不但把环保工作做好,而且对于台泥以后的永续经营也能够创造更好的基础。
台泥最基本的观念是企业的永续经营和环境的永续保护。近日,在参加“2013中国国际水泥峰会”之际,台湾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台泥)董事长辜成允先生接受媒体记者的采访。在与辜董事长的交流中能够感受到一个企业家的大气、睿智、谦和和坚毅的品质,一个企业家的素质往往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
台泥在辜董事长的带领下从2003年开始进军大陆水泥业,短短的数年间销售量迅速增长,目前,台泥水泥熟料产能已居全国第8位,足迹遍及中国大陆近十个省份,在华南和西南地区的水泥市场占据着主导地位。台泥在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能够取得如此快速的发展是与台泥领导人的素质和其经营理念是分不开的。
环保理念:环保是责任不是成本辜董事长给我们介绍了台泥的环保理念,他说:台泥的环保理念的核心是:“环保是责任不是成本”。环保对于水泥业来说,它是永远跟随我们在一起的问题,台泥把环保问题提升到另一个层级,就是把它变成台泥本身价值的核心。如果我们不怕环保问题,我们拥抱环保问题,甚至把它当成我们在水泥业的责任,我们就更能积极主动地不但把环保工作做好,而且对于台泥以后的永续经营也能够创造更好的基础。
台泥最基本的观念是企业的永续经营和环境的永续保护。一个水泥企业如果能够在环保上做的好,政府和社会群众等各方面都会给予认同,公司业绩就会好,就能赚钱;赚了钱政府就可以增加税收,那么消费者就会有信心;因为赚了钱,就可以投入更好的工艺,还可以将一部分获利积极投入树种的保育和环保产业,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针对于环保问题和行业本身的关联,台泥秉持着把它内化成一个正向的良性循环的观念,这样,企业能够得到政府的支持,消费者能够予以肯定,企业进一步可以成长并获利,也能够更进一步积极地投入环保产业或生态保育。
谈到台泥关于“环保是责任不是成本”的内化和转折的过程时,辜董事长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早期在他父亲做董事长的时候,有一次在台湾的报纸上看到一篇报道,说水泥是污染工业,是环保大户,他父亲看了以后很生气。当时被点名的台湾水泥企业纷纷到政府部门去游说,希望能够摆脱这种错误的观念,但是老董事长的思维方式与别人不同,他说:“既然整个社会对我们的发展有这么大误解,我们不但不能做环保大户,还要变成环保尖兵,要投入环保产业。”老董事长这样的一句话,成为台泥“环保是责任不是成本”的一个很重要的转折,之后台泥的整体运作产生了很大的质变。从那时开始,无论是公司内外,厂内环保的理念就改变了。
讲到如何改变,辜董事长说,粉尘排放要么是原料,要么是成本,排放的越少,表示原料的成本就降低了,或者成品的生产就增加了。原来“环保是压力是成本”的观念,变成“可以增加竞争力、降低成本”的思维。一件事情总有两面,如果是正向思维,完全就不一样了,之后,台泥开始投入台湾家庭垃圾的焚化处理。一个思维的转变,最重要的是看公司的领导人。公司的领导人不能把它内化,变成核心的价值之一,甚至把它从成本变成责任,甚至变成商机,那他就会觉得环保是针对水泥企业的,就会认为是压力是成本。辜董事长认为,大陆的水泥企业不管是在环保方面还是节能减排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大多出于被动的状态,是在政府要求的情况下去做的。
台泥与大陆水泥企业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环保问题即然是我们经营的事实,是我们永远不能摆脱的,那就去就接受它,拥抱它,并把它当做一个商机。身先士卒积极投入环保前沿科技-碳捕集台泥在把“环保不是成本是责任”的理念内化了以后,进行了三个阶段工作,第一个阶段是把厂内端对端的环保工作做好,所有台泥的厂对于节能减排、余热发电、脱硝的物流进一步规划。水泥是大宗物料,进出都对当地交通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台泥在华南的市场都采取了黄金水道运输方式,尽量以江运方式排解陆路运输对交通本身的冲击;第二阶段就是在厂内在端对端的环保工作做好以后,台泥采取了跨业协同和循环经济的操作,这一部分在台湾已经做的非常完整。台湾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的家庭生活垃圾是由台泥处理的,台泥也有工厂协同处理台湾工业废弃物。辜董事长还特别介绍了台泥“三合一”的和平水泥厂,这是一个从绿色矿山到台湾的黄金水道海运全面规划的一个水泥厂,与火电厂建在一起,除了二氧化碳以外,从脱硫到脱硝完全零排放,现在已经进入前沿环保工艺投入和环保保育的阶段。辜董事长说:“我们积极地投入环保产业,希望发展这样一个前沿科技,不但体现了台泥的环保理念,也能够创造未来碳捕集商机的可能性。台泥愿意投入节能减排前沿科技,是针对目前的节能减排只不过是降低了二氧化碳(CO2)的排放,这是全世界温室气体的问题,还没有办法彻底的解决。只有积极地去把二氧化碳在排放过程中捕捉下来,甚至封存,才是真正能够进入良性循环的一个过程。如果能够把碳捕集的工艺真正做到商品化,不是只有水泥业可以做碳捕集,所有排放CO2的行业都可以做,这个商机是无限的。
以世界工业发展来讲,唯一没有CO2排放又能够提供廉价的能源的做法只有核发电,但对于核发电很多人有疑虑,火力发电还是个主流,但最严重的问题就是CO2的排放,所以投入碳捕集不仅能够服务于水泥业,也能够服务于其他燃煤或燃油的行业。如果碳捕集能够有一些突破性的发展,也能够对环保方面做出一定的贡献。”辜董事长还提到,台泥和其他水泥集团有很大的不同,很多比台泥大的企业都不去做碳捕集,没有人愿意把一部分的获利投入到环保前沿科技,台泥是真的愿意去做。
经济发展的速度对环境的破坏、对环境物种的破坏远超过我们保育的速度,台泥成立了辜严倬云植物保种基金会,是亚洲最大、世界级的热带植物保种中心,对热带和亚热带的保种产生了很大的效益。如果大陆前十大水泥企业都愿意投资前沿科技或环保保育,这个力量是非常大的。大家都谈环保、谈保育,但真正愿意花钱落实的企业不多。台泥愿意身先士卒,用实践的方式真正落实台泥的环保观,这可能也是台泥对大陆水泥产业做的一点小小的贡献。关于碳捕集成功后是否会在大陆推广的问题,辜董非常肯定地说:没有问题。并表示,台泥投入环保前沿科技不仅是为了自己,第一,像这样的前沿科技试点大家不肯做,那台泥来做;第二,台泥希望能够成果共享。如果和台湾的工业设计研究院合作成功,真的能把碳捕集的成本下降到二十几美元,那就能够产生经济效益了。
另外,如果能够把捕集的CO2纯化而进一步养藻类,台泥与台湾工研院在培养一些特别的微藻技术,这些微藻可以做化妆品,附加价值非常高。这样,不仅碳捕集本身的成本变得合理,产业的效益也就出来了。如果台泥能够成功,会把所有的成果带到大陆来,因为全球54%的市场在这里,我相信这么做会在全世界都产生很大的影响。环保问题是水泥企业经营过程中无法摆脱的一个现实问题,正如辜董事长在国际水泥峰会上所说的:“绿色水泥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梦存在我们的心里,每一天,我们每一个水泥企业、水泥人都能够积极奋进的话,我相信这个梦一定能够早日达成!
台湾是大陆的缩影城镇化发展很有必要在谈到城镇化建设问题时,辜董事长表示:台湾的发展是大陆的一个缩影,台湾的经济发展进程中也是以几个大的都市发展来带动,那时,也面临着几个严重的问题:所有的年轻人都到城市打工,农村剩下老弱妇儒,都市和乡村的贫富差距及生活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对于整个社会产生不安的因素,所以我觉得大陆的城镇化发展很有必要,因为城镇化发展可以让一些年轻人觉得留在农村也能够有机会挣钱、能够有前途,这样才能够达到稳定和小康的社会。如果大陆也能够朝着城镇化的方向发展,我相信未来是很好的。台湾走过这一程,台湾的经验是成功的,所以在整个城镇化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够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
采访中台泥的黄健强副总经理给我们介绍了台泥针对大陆新型城镇化建设所实施的“深耕华南、遍地开花”计划的构想。黄总提到,“遍地开花”缘于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农村和小城镇一定会用到水泥,但用量可能不是很大,如房屋改建,有的需求在山区,就需要袋装水泥,进行现场搅拌,针对这一部分的需求,台泥改变销售策略,从企业对企业的销售转变成企业直接对终端客户的销售。此次台泥的“遍地开花”乡镇路演活动选在广东省内的清远、广州、东莞、惠州及深圳在内的5个大区、16个乡镇,选择了几个当地的销售合作伙伴,通过路演推广台泥的品牌,帮助经销商利用商业模式进行促销,甚至在设计的新的包装袋上写上了水泥的使用说明,以方便零散客户的使用。
台泥此次“遍地开花”乡镇路演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台泥“品牌水泥”的知名度,提高袋装“品牌水泥”的销售量,让更多的广大乡镇客户体验到台泥水泥的“磐石级”品质及“鸡尾酒式”的服务。兼并重组是主方向未来水泥需求量会拦腰斩在谈到台泥的发展模式时,辜董事长表示,兼并重组将是台泥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从台泥的眼光来看,水泥工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是要受到控制的,如果是无限制的扩张只能对产业造成更大的冲击。辜董事长提到以他的观点,大陆的水泥消费量保持现在的22亿吨还有8-10年的时间,之后会有一个很大的转折,转折的幅度将会远远超过大家的预期,快速下滑的过程可能是拦腰斩。要考虑的是在这个进程中如何面对这个行业的转变?大陆的水泥业势头这么好,一方面是由于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不管是高铁还是现在的城镇化建设,带动了产业本身的一定的增长,另一方面,当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以后,民间的城镇化进程就会跟上。
现在大陆有两架马车拉动水泥需求,一架是政府的基础建设,一架是民间跟着政府的基本建设往前走,但是,8-10年以后,政府的基础建设就会达到饱和,剩下的是民间的城镇化建设。现在是两架马车,以后就会是一架马车,所以未来水泥消费量会拦腰斩,这种判断也是从台湾的经验中得出来的。台湾在1994年到1997年水泥消费量最高时达到2700万吨,现在只有1200万吨,不到十年的时间,台湾从开发到已开发的进程用了差不多十年,大陆也应该是类似情况。辜董事长表示对大陆水泥行业中程的发展是非常有信心的,他说,大陆的水泥业高层有很高的智慧,南宁C12+3会议提出的兼并重组和提高产业集中度势在必行,8-10年后,如果水泥需求量拦腰斩的话,水泥产业集中度要提高,更主要的是水泥企业要能够自律,把效益差的产能关掉,维持市场的平衡。如果产业集中度不能够提高,那么对于大陆的水泥业进入下一个转折的发展阶段将会产生更大的瓶颈。“多赢”的经营理念针对提高产业集中度后有可能带来的大企业间的竞争问题,辜董事长表示,首先,我们一定要变成大企业之一,一定要让人觉得你是一个可敬的竞争对手,只要都觉得是可敬的竞争对手后,大家就会趋向于理性。
要竞争我们不怕竞争,要协同我们也可以协同,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台泥也基本上是朝着这个方向走的,第一,在整体的经营和成本方面,我们尽量地受控,要与最具竞争力的对手保持一致,要有成本优势;第二,我们不轻言打价格战,市场本来就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回报。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大家能够比较理性地来面对市场,所谓“割喉式”的非理性的竞争就会比较少,因为产业集中度提高后,思考的方式会不一样,比如:中国建材3亿吨销量,价格降一元钱,那么3亿元就不见了。股民对上市公司都有一定的期待,水泥对于建筑而言,只是一个很小的成本因素,对建筑成本影响不大。产业集中度越高,大家越能够意识到降价不会增加水泥需求量,也不会增加市场份额。台泥的基本经营理念之一是“多赢”,希望大家都能够有发展,我们称为“渔帮水,水帮渔”,大家都能够有一个合理的获利,这样才能叫做一个健康的产业。
水泥是资本密集的产业,投资比较大,无论是自己投资或者是从资本市场股民那儿拿到资本投入水泥产业,不能够给投资者和股民一个合理的投资回报,也是不合理的。从国家的产业发展来讲,投资这么大的一个产业,却只有这么一点点获利,事实上也是一种浪费。怎么样能够相对比较健康地发展,是大家应该思考的一个方向,兼并重组和提高整个产业的集中度很有必要。谈到产业链延伸到商品混凝土问题时,辜董事长说,台泥在大陆的水泥销售是靠着战略伙伴一起往前迈进,这些战略伙伴中很多就是搞商品混凝土的,台泥刻意不与他们形成竞争,不希望和他们造成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所以现阶段在大陆没有考虑延伸产业链到商品混凝土,在台湾涉足商品混凝土,是因为台湾商品浊凝土已经接近成熟,台泥只服务于最高端的特殊用途的混凝土需求。
感同身受第一时间向雅安捐款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地震,次日台泥在第一时间通过四川省政府向雅安救灾前线捐出了100万元人民币。台泥是建材行业第一家向雅安地震灾区提供捐助的企业,谈到这次捐款,辜董事长说:“台湾是地震多发带,不管是9.21还是3.31,对台湾的影响非常大,所以,不管是汶川地震还雅安地震,我们感同身受,于第一时间提供了100万元人民币用于应急,同时,我们向大陆主管单位及台办表态,后续无论是水泥还是其他物质,或者是需要振灾捐款,台泥将全面配合,尽最大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支持雅安人民共渡难关,重建家园。
不管怎么样,作为抛砖引玉,对于地震频发地区,如何提供高质量的建材,能够在整个防震的建筑方面有一点点贡献也是好的。地震是天然的现象,是我们不可控的,尤其是在经常地震的地区,如何能够把建筑的质量提升,降低地震对人民及其财产所带来的影响和损伤,这是我们可以做的,如果建材行业,如果能够针对地震的地区,能够有心提供投入,让这些地区的百姓的生命财产得到一定的保障,在台湾我们是这样做的,在大陆我们也希望能起到一些引领的作用。”
结束语采访结束了,辜董事长谦和的态度、宽广的胸怀和那份对环保事业、对社会的责任心都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佩服他的远见卓识的同时也不禁让我们对他肃然起敬。相信有这样一位大度、有责任心的企业家是水泥行业的骄傲,我们毋庸置疑台泥在辜董事长的带领下会在未来良性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