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场起伏震荡
长三角是全国经济发展火车头,进入“十一五”,率先引领经济转型,不再以投资为经济发展主动力,2008年以来长三角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全国低2个百分点,仅在2009、2011年高于全国。从几年运行走势看,长三角与全国保持一致,只是阶段波动较大,形成一个下行箱体。
长三角水泥产量走势和全国相似,“十一五”期间,尤其在4万亿投资后的2009~2011年3年间,国家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水泥,全国水泥产量增速要高出长三角地区5~7个百分点;“十二五”后差距在缩小。
“十一五”期间长三角水泥产量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速,9.76%,进入“十二五”,增速6.27%,下降3.49%,下滑态势明显。
二、供需调节,市场作用、政策引领
全国新型干法发展的高潮始于长三角地区,主要有几个因素:一是,经济腾飞;二是,落后产能淘汰,三是,企业有借势做大、做强愿望。从水泥产量、熟料产能对比图看出:
“十五”期间,长三角大力发展新型干法,熟料产能远远超出水泥产量的增长,由于落后产能退出的速度滞后,新增产能增长的过快,“十五”末出现所谓“浙江现象”,即现在官方术语 —— 产能过剩。
“十一五”、“十二五”,需求仍有发展,但供给增速低于需求,供需关系得到改善,一些规模小、成本高产能被淘汰出局。应该说长三角地区在市场作用、政策导向下,产业得以健康发展。2008年4万亿投资,在中西部地区又上演了“浙江现象”,而经历过“浙江现象”的长三角地区,海螺不断技术进步、完善市场布局;南方水泥积极推动市场整合、抑制新增产能。以两家企业为首,发挥各自优势,相得益彰,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进取,在产能布局、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方面走了在前面。
三、借助外力,运作市场
长三角地区水泥市场价格是全国风向标。长三角是一个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的地区,所以价格的动向十分敏感,有牵一发动全身作用,它的走向影响全国很多地区:要是沿长江涉及到江西、湖北、重庆,甚至四川;沿运河与山东相连;由于北部地区市场下滑、价格走低,山东、河北、辽宁通过海路进入。
长三角市场规模大、价格灵敏度高,对全国水泥的当年利润影响大,尤其是4季度旺季,关注度更强。
2006~2008年,价格止跌回稳,2008年较2005年上涨63元/吨,市场信心逐步恢复,南方水泥在推动市场价值回归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2009年,由于2008年新增产能2,700万吨,较上年增长15.51%,2009年产能继续在高位释放,形成市场压力,价格走低。
2010年,年末旺季限电,“放大了”需求,压制了供给,价格从年初的309元/吨上跳到年末的528元/吨,幅度高达219元/吨,创造了长三角水泥市场价格奇迹。
2011年,承接2010年来之不易的价格高位,保价成为市场主流行为,淡季也能坚挺,量价的换算公式谁都明白,尽管需求下滑,一直挺到年底,较去年跌去100多元/吨,但年末还是站在了420元/吨的高位上,创下年平均价格411元/吨纪录。
2012年,市场下行,新增产能释放,双向压力导致保价信心不再,这也是市场供需的反映,价格一再下探,8月再度跌到266元/吨。价格从2009年7月的271元/吨拉起到2010年11月的528元/吨(上行,一年四个月),再回到2012年8月的266元/吨(下行,一年七个月),历时三年,这一上257元/吨,一下260元/吨,“过山车式”的水泥价格在长三角上演。
2013年,市场在低位徘徊,一直到10月,4万亿2.0版见效,价格急度拉升,年底回到403元/吨,一年内反弹112元/吨。
2014年,在全国经济下行背景下,长三角市场首当其冲,水泥价格7月击破2013年最低点,8月价格止跌回稳。
2014年年末行情成为关注热点,水泥地理对比给出自2007年以来年末价格,2010年9月至12月拉升最高,175元/吨,次之,2013年,拉升79元/吨。其中2010年是政府出手节能减排,2013年4万亿2.0版,市场借外力提升价格。其他年份表现平平,2014年价格在什么水平,外力一定要借,才会有价格提升动力。长三角市场在前两年走势说明,价格拉的上去,也打得下来,这种市场运作能力其他市场无法相比。
纵观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四地省会价格,2014年开始都呈下调走势。
上海,价格坚挺至5月,需求不振、资金短缺,在8月跌平去年同期320元/吨,市场进步下探动力不足,9月,上海这个外来水泥云集的城市价格的走势再度吸引大家眼球;
南京,价格跌破去年同期,持平去年最低点(去年年初为当年价格最低时点),青奥会结束施工恢复,寄希望需求转旺,引发市场价格反弹;
杭州,价格跌破去年同期,略高于去年最低点,南方水泥在浙江市场控制力强,价格反弹幅度胜算最大;
合肥,长三角价格低谷,长三角市场的价格既要看最高点,也要看最低点,合肥价格起不来,其他地区价格增长幅度也有限。
8月价格企稳,9月市场恢复,如果这两点都实现,再看9月反弹力度,从而决定4季度量价齐升幅度。目前情况下,笔者看平长三角市场,若外力(需求刺激或政策影响,限电或减排)出现,再当别论,从企业的心态来看,不企望“火上浇油”,只求添上一把柴火,市场也会趁势走高。长三角季节性强,1季度和4季度相差12个百分点之多,市场运作有很大弹性。
长三角2014年1~7月水泥产量走势远低于去年同期,增速4.30%,低于去年同期6个百分点。
2014年和2012年的市场有些相似,但市场表现要较2012年好的多,2014年受房地产全面下滑影响,商混市场资金短缺、开工不足,仍能保持价格缓步下跌,应该说今年在市场运作上要比往年付出更大努力,从运转率和需停窑天数控制指标来看,4季度的市场运作空间、回旋余地弹性更大。
四、大浪淘沙,适者生存
长三角不仅以市场风向标受到关注,还有一点,全国两家超一流的企业海螺、中国建材旗下南方水泥、中联水泥重兵集结,云集在此。
海螺,安徽宁国起家,目前在全国18个省份落户,但规模最大的基地、最核心的市场仍然是在长三角。从图中看出,2008年以来,海螺牢牢保持了在长江一线的产能规模,把握了市场的份额,这一数据逐年递增,加之海螺整齐划一的生产线,在强大的物流体系支持下,始终拥有在这一区域的绝对市场话语权。但我们注意到尽管海螺在2012年前后有7条装备精良生产线在安徽陆续投产,但海螺在安徽的集中度仍是在逐步下滑,也就是说在此期间,有更多的竞争对手,看到了安徽水路运输这一优势,纷纷投资建厂。海螺从全局角度考虑,要保持在长三角地区的再平衡,就必须保持它的产能规模,才能使它的市场话语权永在,这也是为什么3条世界技术最先进的12000 t/d 线在这一期间面世的背景。从安徽省主导企业熟料表中看出,尽管2012年海螺投产了7条线,它在安徽的集中度还是下降了4个百分点,海螺若是没有这7条线投产,2014年上半年的海螺是否还能将利润提升90%,这是不言而喻的了。
南方,“十一五”通过大面积收购迅速崛起的新军,也成为中国建材旗下最活跃的队伍。长三角市场规模最大、起伏最剧、竞争最激烈,南方水泥进从市场低谷进入,不仅要面对市场挑战,也要面对竞争对手的博弈,再加之举债扩张,因此所承受的市场考验要更大、更困难。从图中看出,南方2007年进入后,没有再进行更大的扩张,在市场的份额不断下降,但在2012年市场下滑,又有收购机会,南方毫不犹豫地进入安徽腹地再次收购,使在安徽的产能增加3.6个百分点。
就是这么有意思,海螺的熟料产能集中度在安徽降、长三角升,南方在安徽升、长三角降,两家市场的理念有差异,在发展模式上采取的策略有所不同,但从市场的角度看,两家对市场的把握和策略上都有各自的底线,只是在市场运作上,求大同存小异,利润最大化是两家的共识。
我们注意到在安徽省主导企业熟料产能表中,8家企业有5家企业是在2012年,产能规模达到最高点,不同的是,只有南方水泥是靠收购来实现,而他企业都是通过新建来实现。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当时的背景,都有一个过程,从2012年的规模扩张来看,海螺巩固并加强了其在长三角的地位;南方水泥借市场下行进而进一步进入安徽腹地;而众多第二梯队不失时机在安徽投资建厂,增加自己的市场竞争力,盘固、磊达是江苏企业,跑到安徽建线;珍珠卖掉2条2500 t/d 线又建起4条5000 t/d 线,各有所获。最简单的原因,他们要为生存而战来,加强市场的竞争力。这一背景是在“十二五”期间长三角还处于市场上升期,有一定的市场空间来消化,但另一面,表中所列都是强者,没有列入表中的,在今后的市场变化中,将首先面临市场挑战解决生存问题。
长三角市场是先行者,培育出海螺、南方在市场上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同时也有一大批企业在市场低潮中出局或被兼并。2004年底市场下滑至今刚好10年,是否走完了一个轮回,现在还不能下结论,但看到京津冀市场已经历尽3年市场需求负增长,长三角是经济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顶峰期已过,迟早要进入到“需求平台期”,只是时间问题。市场的周期性波动永远存在,对于每个企业来说,都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