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广州8000亿元城建投资计划,近日明确了283个重点项目的规模、建设时间及投资计划等。
8000亿元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四万亿”、“投资大跃进”这些字眼,但其实,此轮基础设施大投资,还不能简单称之为“大跃进”,也与当年的“四万亿”概念有很大区别。
研读新闻背景不难发现,8000亿元投资不是一个增量概念,而是一个存量概念,而当年的“四万亿”则是一个投资增量。例如,这8000亿投资计划中,2014~2016年计划投资4240亿元,分摊到每年大约是1400亿,数据并不算特别高,而且其中差不多一半资金来源不是广州市政府,而是中央、省、国企与民间投资。此前的报道亦显示,这4000多亿元中,市、区每年安排的资金约900亿元,相对广州财力,这个难度并不算大。
其实,要判断是否“投资大跃进”,更应该看的数据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城建投资只是其中一部分。数据显示,广州去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4454.55亿元,占据GDP的比例为28.9%(固定资产投资率),这一比例低于广东全省平均水平的36.7%,也远远低于天津和重庆等大城市。此外,广州今年设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目标是14%,这一目标甚至低于去年的18.5%。很明显,相比其他大中城市,广州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并没有出现“大跃进”迹象。
不过,说广州基础设施投资迈入“大跃进”倒是可能的。2009年之前,广州在城建基础设施的投资长期维持在200亿元左右,即便是2009年之后,也鲜有超过1000亿元的时候,而今后三年的年均数据将达1400亿元,这种明显的提速,着实有点“大跃进”的意思。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量保持相对平稳,基础设施投资却出现“大跃进”迹象,说明广州的投资结构发生重要变化。变化的原因不难解释,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继续深入,房地产投资和工业投资持续减速,而要继续保持一个平稳较快的投资增速,就只能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了。
结合广州当前的实际情况,加大城建投资也有一定合理性。一方面,相比京沪深等同类城市,广州的城乡发展还不平衡,且面临越来越大的交通治堵压力,基础设施建设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加大其投资,对协调区域发展和改善城市交通是有必要的;另一方面,近些年来,广州GDP面临重庆天津的快步追赶,“保三”压力很大,而相对后二者,广州的固定资产投资率相对较低,留有充足的提速空间。这也是为什么广州的固定资产投资率高于京沪深,但仍设定一个高于10%的增速目标。
概而言之,从改善城市交通、协调区域发展的角度而言,广州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具备一定的合理性,但从经济发展的全局而言,要避免重走“投资拉动GDP”的老路。要知道,相比京沪深等一线城市,广州的固定资产投资率已经不低了,继续加码投资的空间并不大。完善基础设施之后,尽快回到“调结构、促转型”的正道上来,才是广州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