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美国:市场化主导型的城镇化模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8-19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中国经济新闻网
核心提示:2000年之后,美国在饱受“大城市病”和“小城镇无序蔓延”的困惑之后,城镇化开始回归理性,逐渐走上“精细化、生态化、主题化”的新发展道路。美国政府机构、规划专家及城镇居民开始意识到低密度空间布局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开始提出“精明增长”的概念。

2000年之后,美国在饱受“大城市病”和“小城镇无序蔓延”的困惑之后,城镇化开始回归理性,逐渐走上“精细化、生态化、主题化”的新发展道路。美国政府机构、规划专家及城镇居民开始意识到低密度空间布局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开始提出“精明增长”的概念。


2014年7月,国务院决定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中国的二元户籍制度藩篱将被打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以“三个1亿人”为抓手的新型城镇化,即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为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指明了方向。由于中国此前的城镇化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分,因此,若要实现真正的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核心突破点在于挤干这些水分。


第1个“1亿人”的典型特点就是“两栖人”,他们是一群游离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特殊人群,平日在城市打工,农忙时回农村种地。如何合理解决这群既不像城市人、也不像农村人的“两栖人”,是城镇化“去伪存真”的关键。第2个“1亿人”是“伪城镇人”,他们身居城市却未能享受到平等的城市生活待遇。基于旧城改造、城市更新的大背景,要通过生活品质的提升,实现这群人的完全城镇化。第3个“1亿人”是“新农村社区人”,这群人主要通过产业引导,实现就地城镇化,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首批城镇化人群。


通过本届领导班子近期一系列的战略决策可以看出,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导向会更加明确。下面结合美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通过客观评价与得失分析,为中国未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美国城镇化是一个跳跃性与渐进性并存的过程:1860年,城镇化率为20%;1940年,城镇化率达到51%;1980年,城镇化率为74%;2012年,城镇化率超过83%。回顾美国150多年的城镇化历程,不难发现,工业化和市场化是推动美国城镇化最大的核心动力。在此基础上,美国自东向西逐渐形成由大都市、中小城市和小型城镇组成的三大梯度城市群。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值得我国学习的城镇化经验,也有值得我国反思的“过度市场化”下的城镇化教训。


第一阶段:大都市群带动阶段


1940年之前,美国进入快速工业化时代,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大量人口迅速从乡村涌向城市。这时,美国的大都市圈、大城市群以及城市带不断形成。1940年,美国大都市已经增加到140多个,大都市区的人口已占到全国人口的一半。此时的美国俨然是一个以大都市圈为核心的国家,主要包括三大城市群——波士华城市群、五大湖城市群和西海岸城市群。


波士华城市群以纽约为区域中心,华盛顿、波士顿、费城为区域次中心,辐射带动了群内40多个中小城市;五大湖城市群以芝加哥为中心城市,底特律、密尔沃基、布法罗、克利夫兰、匹兹堡等为次中心,辐射带动30多个中小城市;西海岸城市群以洛杉矶为中心,北起旧金山湾区,南至墨西哥边境,包括西雅图、圣地亚哥等区域次中心,涵盖区域内30多个中小城市。


工业化飞速发展,城市化快速扩张,大都市不断出现,大城市病也相应凸显出来,雾霾、空气污染、交通拥堵、贫富差距、资源浪费等问题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医疗教育等城市公共配套缺位、公共资源短缺、犯罪率居高不下等社会问题接踵而至。

第二阶段:小城镇无序蔓延阶段

1940年到1990年之间,美国一直在反思,前一阶段的“大都市运动”如同一把“双刃剑”,给美国城镇化带来了诸多利弊得失。这时人们开始纷纷逃离城市,逃向郊区,“郊区化”成为美国这一阶段城镇化发展的新模式。

据美国人口调查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这一时期的人口在10万—20万的城市有131个,3万—10万的城市有878个,几千至3万的小城镇高达340000多个,其中城市人口少于10万的小城镇约占城市数量的99%。绵延几百公里的小城镇群开始出现,城镇相连,产城一体,连绵不绝。这是美国在其 “大城市病”之后找到的一套新的城镇化模式,值得我国思考。


但是,由于美国深受自由经济理念的影响,过度自由的市场化导向下的城镇化又将美国引进了另一个尴尬的局面。由于政府缺乏科学规划、系统引导和生态保护,无序郊区化蔓延式扩张导致美国城镇化新一轮问题的出现。一是大城市开始出现空心化;二是郊区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受到不断破坏,生活和经济成本居高不下,能源资源消耗巨大;三是老城改造和更新出现乏力,新的城市配套在庞大的城镇群中又很难发挥作用。


第三阶段:精明增长调整阶段


2000年之后,美国在饱受“大城市病”和“小城镇无序蔓延”的困惑之后,城镇化开始回归理性,逐渐走上“精细化、生态化、主题化”的新发展道路。美国政府机构、规划专家及城镇居民开始意识到低密度空间布局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开始提出“精明增长”(SmartGrowth)的概念,包括以下三个核心理念:


首先是“精细化”,事先对城镇化进行科学规划布局,用好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减少盲目扩张,解决好城市、产业和配套之间的关系;其次是“生态化”,最大限度地绿化和美化环境,注重生态保护,鼓励绿色出行,强化公共交通设施的完善,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最后是“主题化”,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注重人文关怀,传承文化特色,充分尊重和发扬当地的生活文化传统。突出小镇个性,避免同质化竞争,让每一个小城镇都充满诗情画意,都拥有源源不断的产业动力支撑。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主题小镇。这些小镇以大都市为依托,既接受大都市的辐射,又为大都市补充资源。


一是以旅游业为主导的小镇,主要依托当地旅游特色,形成一些休闲度假氛围。例如美国的“天涯海角”、海明威故乡——基韦斯特镇(KysWest),凭借独树一帜的滨海美景与保存完整的海明威博物馆使其成为美国最热门的休闲度假区。再比如美国最古老的小镇查尔斯顿,依托典雅的古迹、迷人的海滩,成为世界各地富豪的旅游度假胜地。


二是以农副产品加工和制造业为主导的小镇,依托制造业形成产业小镇,进而带动旅游等其他产业。如美国最负盛名的葡萄酒产区纳帕溪谷,如今已成为名扬四海的葡萄酒主题小镇,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慕名而来的海内外游客。再比如以巧克力产业为核心的好时巧克力小镇,是美国好时公司和好时乐园的所在地,甜蜜的巧克力小城已经成为美国的家庭休闲旅游胜地。


三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小镇,通过专业化的技术型产业的集聚带动城镇群发展。例如家喻户晓的旧金山硅谷,高科技企业云集,凭借独一无二的科技产业优势吸引了全球顶尖企业与人才落户。再如微软总部所在地西雅图,是美国高科技作用下城市转型的典范,电子信息产业非常发达,现已成为久负盛名的高科技产业基地。


总之,美国城镇化历程有得有失,对中国新型城镇化有很大的启发意义。由于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一直以奉行自由理论著称,过度自由的市场化快速推动美国城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国家,农村是中国文化的根和魂。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中华文明熠熠生辉。中国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更加注意生态文明的建设、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最终实现“安居乐业、文化浓郁、生态田园”的新型城镇化,从而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之路。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