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目录》),一共列出34项低碳技术,预计未来5年,总投入将达到3516.85亿元。水泥行业低碳喷射混凝土技术、低水泥用量堆石混凝土技术、电石渣制水泥规模化应用技术入选《目录》,三项技术未来5年预计共投入80.5亿元,将形成505万吨二氧化碳的年碳减排能力。
选入《目录》中的34项低碳技术,包括非化石能源类技术12项,燃料及原材料替代类技术11项,工艺过程等非二氧化碳减排类技术6项,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类技术2项,碳汇类技术3项。发改委预计,未来5年,34项技术总投入将达到3516.85亿元,可形成的年碳减排能力将超过1.4亿吨二氧化碳。
为落实我国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广低碳技术”、“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的约束性目标。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推广一批具有良好减排效果的低碳技术和产品”、“编制低碳技术推广目录”。
为确保全面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降碳目标,《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也明确提出加强工业节能降碳,加强技术创新。实施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和重点行业低碳技术创新示范工程,以电力、钢铁、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和交通运输等领域为重点,加快节能减排共性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研发生产。加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完善节能低碳技术遴选、评定及推广机制,以发布目录、召开推广会等方式向社会推广一批重大节能低碳技术及装备,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进行节能改造,实现新增节能能力1350万吨标准煤。在钢铁烧结机脱硫、水泥脱硝和畜禽规模养殖等领域,加快推广应用成熟的污染治理技术。实施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示范工程。
据了解,此次水泥行业入选《目录》的低碳喷射混凝土技术适用于建筑行业混凝土施工,该技术采用稀薄流喷射机具,使用无碱液体速凝剂、惰性粉体(细沙)和废弃的矿物外掺料进行定量化配比设计,在提高喷射混凝土强度的同时,充分利用大量废弃的细沙或工业石粉和矿物外掺料,节约了水泥用量。此外,由于采用湿喷工艺,可有效降低环境粉尘浓度,具有较好的环保效果。相关专业人士表示,喷射混凝土是混凝土的一个分支,其应用范围广,使用量大,我国每年总用量在3000万m3以上,其中湿喷混凝土约占40%,目前应用比例不到1%,具有很大的推广潜力。随着湿喷混凝土在岩石峒库、隧道、地下工程和矿井巷道等领域的进一步应用,预计未来5年,应用该技术的喷射混凝土总量将达600万m3,在行业内推广比例可达20%,形成年碳减排能力约70万吨二氧化碳。
低水泥用量堆石混凝土技术适用于建筑行业混凝土浇筑施工,该技术利用了大量的堆石,减少了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在保证强度等级的前提下,混凝土中堆石的体积比例一般可以达到55%~60%,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胶凝材料用量,实现二氧化碳减排。低水泥用量的堆石混凝土可以替代常规混凝土,主要应用于坝体、防渗墙处理、围堰、护坦、边墙、各种基础回填、混凝土换基部位及各种堤防工程、挡土墙工程、沉井回填部位等。目前,该技术已在北京、山西、河北、四川、湖北、安徽、广东、云南、新疆、黑龙江等地成功实施了近60个工程项目,预计未来在公路、铁路、市政、港口、电力、灾后重建等领域也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截止2013年底,低水泥用量堆石混凝土累计完成浇筑方量近70万m3,累计减少水泥使用量约12万吨。随着低水泥用量堆石混凝土技术在水利、水电、铁路、公路等行业进一步应用,预计未来5年堆石混凝土浇筑方量将增加至1500万m3,在行业内推广比例可达5%,可形成年碳减排能力135万吨二氧化碳。
电石渣制水泥规模化应用技术适用于建材行业水泥生产领域,该技术通过电石渣预烘干装备、烘干与粉磨能力相匹配的立式磨以及适合于高掺电石渣生料的窑尾与分解系统的“干磨干烧”新型干法工艺,解决电石渣废弃物的利用难题,减少石灰石用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截止2013年底,全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累计1714条,设计熟料产能达17亿吨。目前,该技术在国内水泥行业应用已超过20家,形成了1150万吨/年水泥熟料生产能力,行业应用比例约为1%。年新增工业产值23亿元,年节省930万吨石灰石资源,减少占地4000余亩。该技术适用于水泥生产线的新建或技术改造,预计推广规模为5~6条/年,未来5年在行业内推广比例可达3%,可形成年碳减排能力300万吨二氧化碳。
发改委表示,为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有关要求,加快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行动目标的实现,组织编制了《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目录》将为有关企业和机构开展低碳技术推广和产业化、发展低碳产业确立方向和坐标,并为下一步制定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