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新型城镇化成最大发展动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6-23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中国经济时报
核心提示: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会长、中国企业广告总协会会长侯云春日前在出席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与产业论坛时表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常态,新型城镇化将成为这一阶段最大的发展动力,我们要高度重视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会长、中国企业广告总协会会长侯云春日前在出席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与产业论坛时表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常态,新型城镇化将成为这一阶段最大的发展动力,我们要高度重视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机遇和挑战。


多标准表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近年来,在我国企业界、金融界等领域,经济“新常态”的说法被频繁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在河南视察工作时特别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经济新常态之所谓“新”,即明显有别于过去三十五年经济高速发展时所面临的粗放型经济发展形式。而作为“常态”,亦注定不会是一种短期现象。“对于我国来说,今后不仅要适应这种新常态,还要努力去巩固、提高和升华这种新常态。”侯云春表示。


怎样才能标志着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常态?侯云春认为,最主要的一点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要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增长。而这是一个客观规律,不会以任何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二战之后,包括德国、日本在内的很多国家都经历过这样的过程,如果按国际元计算,当人均居民收入达到11000多国际元时,经济增长开始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增长。我国去年人均居民收入,已超过15000国际元。所以,我国也已到了增长速度需要转换的区间上。


而从另一标准来看,从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角度,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第二产业。而在经济转入中速增长之后,则会以二、三产业并重,随后转向主要依靠第三产业来带动经济增长。从我国现在的人均收入水平来看,第三产业应达到60%左右的比重,目前该比重却仅达到49%,而且这一数据还是加上“营改增”后一些统计口径调整后所得出的统计结果。我国“十二五”规划所确定的指标为,到“十二五”末期,第三产业比重达45%。而去年该指标已经达到了49.6%。但即使是这一数字,也和我们所应该达到的比重相差十多个百分点。因此,今后我国须更多地依靠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经济进入新常态 将面临更多挑战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将在面临很多机遇的同时,遇到更多风险与挑战。”侯云春表示,对于今后将面临的诸多挑战,必须要予以高度重视。


首先要面临的挑战是,我们是否能平稳地进入经济运行发展的新常态。在经济增长减速时期,是否能看到并适应这一规律,是否能适应这种经济发展由高速转为中速的转化过程,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这些都非常重要。


其次,如何应对好经济增速下台阶时将带来的经济失重。在经济增速转换时,必然带有一定的下行惯性。而经济增长速度或将由于下落太快、台阶下得太陡,而造成经济失重。


此外,在经济减速进入新常态情况下,过去在高增长掩盖下的风险与矛盾将有可能暴露出来。比如产能过剩及房地产泡沫等问题。在经济减速的情况下,这些风险可能进一步显露,将个别的、局部的、暂时的风险变成全局性的风险,进而对我们的经济生活造成影响。


最后一个挑战来自于企业利润和政府财政收入下降。“在一些人看来,经济增长速度下台阶,增长幅度降低也未尝不是件好事,资源消耗会更小,岂不更好?事实上,问题并非那么简单。”侯云春认为,从近年我国经济增长及经济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当经济增长速度减缓时,企业利润和政府财政收入的下降幅度会更大。而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幅度,就不会有更好的效益。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经营和政府财政就会面临相当的困难。


“对于中国经济转入新常态之后所面临的这些挑战,今后要考验我们宏观经济调控以及企业经营战略上的智慧,力促经济平稳进入新常态,避免出现以上问题。”侯云春概括说。


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支撑点


侯云春表示,今后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是决定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我国是否能继续保持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新型城镇化无疑是我国经济最大的潜力与动力之所在。我国现正处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平均每年以一个百分点的比重在提高,这也将对今后我国经济发展各个方面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对于我国如何有效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侯云春提出五条建议:


第一,以城市定位、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对建设发展新型城镇化具有多方益处。其中,首要前提和出发点是,在城市规划和产业建设层面明确设定城市自身定位。如今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重硬件,轻软件”、“重地上,轻地下”、“重面子,轻里子”、“重外延,轻内在”的现象逐渐显现且日益严峻。“对于任何一座城市而言,都经受不起如此大的考验。”侯云春表示,“对于城市建设我们欠下的账还有很多,绝对不能光看地上的高楼林立。”


第二,今后应以建设智慧型城市为重点,从过去“重规模、重外延、重扩张”的模式转变为更多地着眼于提高城市发展质量。


第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离不开产业发展,任何一个城市都必须有产业支撑。“对于不同规模的城市来说,大城市、都市型城市要防止产业空心化;中小城市要防止出现产业空洞化;资源型城市则要防止出现产业误导化。”侯云春说。


第四,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推进产业发展。“不管何种产业发展,都必须紧紧拥抱互联网资源,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如今,移动互联网对于各行各业都带来多方面的、革命性的变化。”侯云春指出,今后哪个企业或行业在该方面觉悟得更早、形成得更快,将物流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结合得更紧密,就会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第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明确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全面深化改革,转变体制机制,包括放宽智慧型城市建设的市场准入,允许各种所有制企业和资本参与智慧型城市建设,形成支撑智慧型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