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国务院:部署加快推进172项重大水利工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5-22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慧聪网
核心提示:5月21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会议认为,在继续抓好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同时,集中力量有序推进一批全局性、战略性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特别是在中西部严重缺水地区建设一批重大调水和饮水安全工程、大型水库和节水灌溉骨干渠网,十分紧迫和必要。

5月21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会议认为,在继续抓好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同时,集中力量有序推进一批全局性、战略性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特别是在中西部严重缺水地区建设一批重大调水和饮水安全工程、大型水库和节水灌溉骨干渠网,十分紧迫和必要。


172项重点水利工程


此次常务会议确定,按照统筹谋划、突出重点的要求,在今明年和“十三五”期间分步建设纳入规划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工程建成后,将实现新增年供水能力800亿立方米和农业节水能力260亿立方米、增加灌溉面积7800多万亩,使我国骨干水利设施体系显著加强。


一要推进重大农业节水工程,突出抓好重点灌区节水改造和严重缺水、生态脆弱地区及粮食主产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二要加快实施重大引调水工程,强化节水优先、环保治污、提效控需,统筹做好调出调入区域、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用水保障。三要建设重点水源工程,增强城乡供水和应急能力。四要实施江河湖泊治理骨干工程,综合考虑防洪、供水、航运、生态保护等要求,提高抵御洪涝灾害能力。五要开展大型灌区建设工程。坚持高标准规划,在东北平原、长江上中游等水土资源条件较好地区新建节水型、生态型灌区。


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改革创新、加强协调,加快前期工作和审批进度。建立政府和市场有机结合的机制,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工程建设和管理。管好用好建设资金,确保工程质量,强化建后使用和管护。要统筹使用税费、价格等改革措施促进节水增效,加强终端配套设施建设,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使重大水利工程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后盾。


水利工程应引入民资


中国社科院农发所研究员于法稳表示,国务院会议提出加强水利建设这一议题,并非“空穴来风”。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增加到4576亿元,重点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重大水利、中西部铁路、节能环保、社会事业等领域,发挥好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


加强水利建设不仅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李克强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2014年国家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大水利工程,今年拟安排中央预算内水利投资700 多亿元,支持引水调水、骨干水源、江河湖泊治理、高效节水灌溉等重点项目。各地要加强中小型水利项目建设,解决好用水“最后一公里”问题。


于法稳表示,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改革发展,当年7月召开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水利事业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投入到水利建设的资金逐年增加。


按照水利部的规划,10年之内,全社会投入到水利建设的资金将达4万亿,也就是说,每年投入的资金平均在4000亿左右。


“每年4000亿资金包括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土地出让收益的10%、社会资金等。”于法稳表示,2011年一号文件出来的时候,大家认为土地出让收益用于水利建设是含金量最大的政策,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由于近几年来房地产事业没有以前红火,政府的土地出让收益日益萎缩,加上东中西部之间的地区经济差异较大,虽然政府出台了中央和省级统筹的后续办法,但实际上短板最大的中西部地区所得的水利建设资金仍然较少,仍需要中央政府投入较大的资金。


于法稳称,政府对水利建设全部包干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因此需要根据不同项目特点进行区别化的投资政策,对于一些盈利效果好的城市供水、节水等水利工程就可以引入民间资本,这样可以减轻政府的压力。这也符合“让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的执政思路。


在今年年初的水利部厅局长会议上,水利部长陈雷作报告提到今后水利工作的重点,其中首要任务就是要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作用。在强化政府责任、坚持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划清政府和市场在涉水事务中的边界,使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