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调控收效甚微 我国水泥业产能过剩已远超全球正常水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5-12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中国新闻网
核心提示:一直以来,行政审批权都被作为政府调控经济和产业的“杀手锏”,用来遏制以钢铁、有色、水泥为代表的产能过剩行业出现的盲目投资和扩张难题。但是,10年行政审批调控收效甚微。

一直以来,行政审批权都被作为政府调控经济和产业的“杀手锏”,用来遏制以钢铁、有色、水泥为代表的产能过剩行业出现的盲目投资和扩张难题。但是,10年行政审批调控收效甚微。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我国水泥行业产能过剩已大大超过全球正常水平。欧美国家一般用产能利用率或设备利用率作为产能是否过剩的评价指标。设备利用率的正常值在79%~83%之间,即富余度在20%左右是合理的。


据统计,我国一半以上水泥市场的设备利用率已降至70%及以下,如广东一些大企业的设备利用率只有67%。中国水泥协会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水泥熟料产量12.79亿吨,熟料实际产能富余37.6%,实际水泥产能富余32.3%,已超出20%的合理范围。截至2012年底,水泥实际产能超出当年水泥需求8亿吨。


在我国西南地区,以2012年熟料消费计算,产能过剩度达35%,川渝地区过剩超过37%。值得注意的是,西南区域人均产能已经赶超全国平均水平,重庆、贵州的人均产能已达到2.76吨和2.58吨。


但目前西南地区乱批乱建水泥项目的问题依然存在,以云贵两地最为严重。今年2月底,贵州有31条生产线还在批,一度出现了“一个县建一个水泥厂”的现象,云南有40余条线在批,这两个省的规划都在1.5亿吨左右。


一位业内专家算了一笔账:如果在建、拟建项目全部建成,按照需求和产量比例测算,水泥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将进一步降低为62.9%。


中国水泥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孔祥忠曾建议,对新建项目要采取更策略的方法。比如,只要新上项目涉及污染排放,就需要购买污染排放指标,以此取代项目核准中的总量控制。如果企业退出市场,关闭企业的污染排放指标可以出售。这样,企业就有了很好的退出机制。“企业新上项目要有污染排放指标,没有指标就不能上项目,利用市场的倒逼机制让水泥工业结构更加低碳、绿色。”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