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企业和一座城市的故事在徐州上演,是徐工集团奠定了徐州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地位。
徐工集团是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意见》提出的要重点打造的千亿元企业之一。徐工集团原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国企,却在过去的十多年里迅速成长为一家千亿元的世界级跨国公司,跃居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前五强,更成为中国企业的行业标杆,被央视誉为“大国重器”、“驱动装备业进步的国之砝码”。
经验无以复制,但是徐工集团的发展理念是可学的。徐工集团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3月14日,调研组一行穿行在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徐工筑路机械有限公司、徐州建机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徐工特种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等数十家企业连成一片,几乎占据开发区半壁江山。
徐工集团萌生于中国集团化改革,成立于1989年3月。当时,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全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纷纷陷入亏损困境。与其让一家家老国企在市场大潮中艰难度日,不如把它们集合起来,抱团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徐工集团诞生了,成立时全年的营业收入3.86亿元。
当时徐工集团报表上的资产负债率在90%以上,优质资产不多,资金捉襟见肘,有的困难单位拖欠职工工资几个月甚至一年多,市政府也在研究核心企业徐工重型的破产……
与其干耗不如改革!徐工集团搞了小金库、干部作风、干部住房、使用汽车等“七项专项治理”,开展了用工、人事和工资“三项制度改革”和总部机构改革,砍掉了很多效益不佳的小公司,丢下了上阵的包袱。 徐工集团与卡特彼勒合资,学习并实施了先进的管理模式,形成了一种活跃、高效的经营局面。
徐工集团旗下徐工科技于1996年挂牌上市。2008年实现了徐工机械的整体上市。
紧接着,徐工集团完成了在A股市场50亿元的募资,这对徐工而言是一笔久违的宝贵资金。利用A股募资和集团自筹资金,集团在徐州的六大工程机械主机基地、在德国的欧洲研究中心及世界各区域的六大KD工厂相继投产运营。
2011年,徐工集团开启新一轮改革,核心是事业部制改革,即是实施“大船变舰队”的全新发展模式,实现徐工集团的结构调整、战略优化和转型升级。如今,徐工集团的事业部制改革已经小有收获。移动式起重机已经做到全球第一,以此为基础的起重机械事业部一大带动众小,将履带吊、塔吊做到了国内第一和前三。
徐工集团的国际化视野提高了该集团的国际竞争力。2011年以来,徐工集团接连并购荷兰AMCA公司、德国FT公司和施维英公司,直接增加海外年收入约10亿美元。世界工程机械产业一直被欧洲、美国、日本等地企业主宰的历史被徐工集团一举打破。
徐工集团的研发力度是强大的,每年研发投入的比重都在全年销售收入的5%以上。徐工集团拥有总投资10亿元的徐州工程机械研究院为龙头的国际一流研发大平台,并在德国、巴西等设有海外研发中心。拥有一支4000多人专门从事产品研发、工艺研究的技术队伍。徐工集团累计获得国家有效授权专利1582项,其中有效发明专利突破百项,并主持或参与起草了近百项国家和行业标准。
徐工集团的产品经过十几年的突破性创新和发展,主导产品销量创造了两个全球第一、12个全国第一,汽车起重机销量已连续9年世界第一,大吨位压路机销量连续3年世界第一;平地机、摊铺机、高空消防车等9类主机和液压油缸、回转支承、驱动桥等3类核心零部件全面替代进口,全国销量第一。
创新、改革成就了今日徐工。2003年,徐工集团实现了规模超过100亿元,成为行业首个“百亿集团”,仅用10年时间,2012年徐工集团就实现了千亿元跨越。徐工集团目前居世界工程机械行业第5位、中国500强企业第122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4位,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规模最大、产品品种与系列最齐全、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