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科技联姻水泥企业带来的启示——传统产业升级,少些“行业思维”
一个是最前沿的太空科技,一个是传统的水泥行业,两者结合在一起,会产生何种“化学反应”?
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碰撞在一起,却产生了一个颠覆性的成果,而其带来的传统产业升级新思路,则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带来这一碰撞的,是两位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国际知名热能科学家程林和山东山水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张才奎。
山水集团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代表着行业的最高水平。张才奎一直在思索:“最高水平就到顶了吗,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空间,怎样才能进一步节能降耗?”
张才奎说,对这些问题他始终没有好的思路。后来他明白了:我们搞水泥的,始终跳不出水泥来,行业内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颠覆不了行业的发展模式。传统产业想发展,搞突破,不能再在圈内找朋友,必须跳到圈外找。
圈外的朋友终于找到了。2012年的全国两会上,张才奎听了程林关于热控制技术的发言。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领导的国家大科学工程阿尔法磁谱仪项目中,程林担任热系统总负责人,领导着一个由山东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共同组成的团队,其研制的热系统成为国际空间站上惟一中国制造的系统组件。
“能不能把热控制技术应用到水泥产业上来?”张才奎想。水泥行业是一个高耗能行业,生产水泥的回转窑直径3到5米,表面温度很高,水泥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工业余热,却一直得不到充分利用。为了散热,每条窑还得配上十台大功率风机来降温。
回收余热这个看似天马行空的想法,却和程林一拍即合。那年全国两会刚刚结束,山东大学热科学中心团队就住进了山水集团,开始了热回收技术的试验。“在这个项目中,我们采用了许多颠覆性的思路,比如一个集热器装置,把回转窑包起来,这样回转窑散发的热量就完全到了集热器里面。”程林说。
新技术和传统的思路完全相反。在传统思维中,回转窑表面温度平时就300多摄氏度,温度越高,越应该散热。现在不但不散热,还要穿一个“棉袄”,温度过高窑弯了怎么办?程林的想法遭到了山水集团所有技术人员的一致反对。
看到反对并没起到效果,技术人员又偷偷给回转窑加了四台风机,以备温度过高时用来降温救急。对曾经发生的这一幕,程林笑着给记者解释:“夏天穿棉袄的有两种人,一种是神经病,另一种是聪明人,他是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棉袄。”显然,程林的创新团队属于后者。
新装的风机并没派上用场。新技术的使用,不仅让回转窑温度降下来了,而且在一条3000吨水泥生产线上,每天可以节约标准煤15吨,收集的热量每天还能发电2.4万度,节约用电2000度。张才奎算了一笔账,如果山水集团的41条回转窑全部改装,企业能耗会整体降低3%-5%。这对于我国的水泥行业节能减排来说,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太空技术联姻传统产业,给所有传统产业化解产能过剩、提高产业技术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程林认为,传统行业,比如水泥、电视等,技术多被发达国家垄断,留给我们的知识产权空间很小,这些产业要想发展,一定要跳出传统思维,才能有真正的突破。
程林的观点也得到了张才奎的赞同。“如果只是跟行业内的人交流,只是和行业内的科研所、设计院打交道,永远是就行业谈行业。”张才奎说,传统产业想发展,最关键的是要破除行业固定思维模式,“有时候,找一个看似不沾边的行业,也许就是发展的一个重大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