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8日,“未来建筑工程混凝土技术发展趋势”沙龙在沪顺利召开。此次技术沙龙的主题:建筑工程混凝土现状与问题以及未来建筑工程混凝土技术发展趋势。出席此次沙龙的有,著名结构专家王铁梦,著名材料科学专家黄士元教授,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廉慧珍等。
会议上,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导师傅智就针对“未来,如何计算混凝土碳化吸收多少二氧化碳”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黄士元教授提出未来最大的节能减排是混凝土的耐久性,以平均每年2座桥坍塌为例,这将会造成节能减排最大的困扰。与此同时,黄教授还估算过全国混凝土碳化吸收多少混凝土。就这个问题,展开了混凝土实际用量的考察与讨论。傅智提出危桥一万多座,混凝土产量用量都达不到36亿方。中国混凝土网的CEO王骅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混凝土的产量约6亿方左右,混凝土商品化率达到30%多是不准确的。混凝土最大的用户是工民建、铁道、公路、水利、水泥制品等各个区域,而从聚羧酸产量推算,铁路建设量不可能达到每年约4亿方。
并且还提到了我国混凝土总量应该在25~30亿方左右。3亿吨水泥产量也是不准确的,根据现在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状况来看,水泥产量应该在15亿吨左右。这些问题说明:混凝土商品化率远远不止30%,应该达到70%左右。
同济大学的王中平认为:水泥已经开始科学化了,哪么混凝土目前的问题主要在于混合材方面,到底是技术还是科学?这些目前还尚未确定。未来纯硅酸盐水泥和混合材是否单独供应,还需由用户进行复配。上海建工构建公司的朱博士对该问题进行补充说明,混凝土光谈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全方位的管理,生产技术和施工工艺都需要与混凝土专业施工进行结合,才有可能达到科学与技术统一的地步。
未来混凝土发展的趋势到底如何?北京市政制品杨思忠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混凝土的发展应从浮躁归于理性,应控制好混凝土未来的发展方向,杜绝一些不文明的竞争行为。未来的方向之一:需要管理型的大型公司,比如:IT企业的支撑,进行整合并且加速混凝土的管理与发展。对于掺合料方面,较为担忧石粉成为下一个矿粉。现在有一些企业偷偷的加入石粉,造成粘土含量失控。但并不是完全阻止石粉的使用,专家提出:需要的加入石粉的时候,可以适可而止的使用。
黄士元教授补充到:欧洲加石粉的水泥厂来自法国,但大多数地区认为加石粉对抗冻性有害,许多事实证明:水泥掺加石粉之后,会出现泌水现象,这样对于水泥的性能发生了大大的改变。
未来方向之二:解决普通强度混凝土的问题。在管理上:要积极发挥重点城市的引导作用,加大加强重点城市的混凝土行业。目前在北京,水泥、砂石料等等的定制正在进行中,发展一系列的新兴行业,可对未来的混凝土方向提前打好坚实的基础。
未来方向之三:住宅产业化关键在于结构设计、模具设计、混凝土技术,包括免振、蒸养、快速生产等技术,与保温材料结合,使装饰和结构呈现一体化风格。
上海城建物资公司代表提出住宅产业化这条路由于有关政策的关系,市场有所控制,导致住宅产业化发展十分艰难。上海城建总结该问题的优缺点,进行整合推广,2012年混凝土用量有可能达到30多万方,将超过万科。
黄士元教授在2002年混凝土杂志发表论文-21世纪初始混凝土发展趋势。在当时预测十年间混凝土发展的问题:1、针对裂缝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看法,也验证了现在正是裂缝问题最严重的时候;2、耐久性问题,目前正编制耐久性设计规范,由于当时的引气剂销量甚少,而大力推广引气混凝土;3、掺合料问题,推广矿粉矿渣。
2011年黄教授再次预测今后十年的混凝土发展趋势,也正好与这次沙龙的主题相吻合。他提出:
1、混凝土的质量关是最危险的。首先是强度,现在可能达不到要求,但十年前没有这种担心;质量必须赶快提高。现在的商家生产混凝土时拼命加入掺合料,以求降低成本;现如今有很多论文,里面不是讨论如何提高强度,而是强调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掺合料的百分比,着眼于经济性,一旦经济占了主导地位,那么混凝土的质量是最为让人攸关的问题。现在的城市建设、房屋建设,混凝土的价格占开发商房屋售价中的千分之几都不到,就价格这一方面,混凝土再如何降低其成本,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如此高的利润的。如:对于350元/立方米成本的混凝土而言,进一步掺加掺合料,成本只降低几元/m3,如何能成为技术革新?
2、混凝土的耐久性、流动性、功能性。耐久性设计一套完整的规范才是最大的成果。如不将其编制入规范,只是论文表述,对于混凝土耐久性一点用都没有。陈肇元把这个问题纳入土木工程领域,这是他的一个很大功绩,上升到结构耐久性层次。只要按照这个规范做,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意外。目前的耐久性工作最重要的,例如路新瀛在青岛海湾大桥工地做的耐久性在线监测。并且还需要大力整顿外加剂;对于聚羧酸,最适用于预制构件,还需要做系统研究;在商品混凝土上,不能大面积的推广,而建议混凝土搅拌站建立自己的复配车间进行复配,这是混凝土技术人员应该做的事。
能掌握好这些未来混凝土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混凝土行业将会从中获益,将会形成科学化、科技化和技术化为一体的潜力型行业。
同济材料工程研究所所长杨全兵提出,“北京市政路缘石,采取引气措施后,02年至今,路缘石保持良好。首先从未来大方向看,质量控制难度越来越大。从修补层面考虑,工艺可能比材料更重要。”杨所长针对以上两点提出解决的方法:⑴、要求公开原材料里面组分、订立标准。⑵、材料的匹配很重要——热膨胀系数和弹性模量。(配筋混凝土的冻融破坏)。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各抒己见。发表了对“未来建筑工程混凝土技术发展趋势”的看法;探讨混凝土技术未来发展的空间与将有可能遇到的困难等等。
大会入口处
大会现场
图为材料科学专家黄士元教授(中)与代表合照
图为著名结构专家王铁梦
王铁梦教授与中国混凝土网CEO王骅先生亲切握手
与会人员集体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