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青藏高原严冬时节,万木凋零、满目萧瑟。然而青藏铁路增建二线建设工地上却是一派繁忙景象。秉承“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建设者们正在掀起一场“战硬冬”的施工热潮,为高原铁路大动脉更加便捷而攻坚克难。
全力打造“精品西格”
在海拔3250米的克图隧道,记者看到,隧道洞口悬挂了厚厚的棉门帘,洞内也架设了火炉。
承建单位中铁十二局青藏铁路西格二线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严建军告诉记者说,为了保证冬季施工顺利进行,建设单位都采取措施“温暖施工”,满足施工的保温要求。
隧道口的拌和站也用保温材料进行了覆盖包裹,内部架设了火炉、火墙昼夜增温;在进行桥梁挖井基础施工及浇筑作业时,也用彩条布及棉絮等保温材料进行覆盖保温,用火炉对灌注的混凝土进行增温保湿防护,确保浇筑时达到设计和质量要求。
青藏铁路增建二线工程(简称“西格二线”)东起西宁市,向西经湟源县、海晏县,在刚察县境内从青海湖北缘通过,再过天峻县,穿越关角隧道到乌兰、德令哈,在克日勒湖和托素湖间穿过,与国道并行通过察尔汗盐湖到达格尔木。全线834公里,新建线路356公里。
西格二线自2007年9月开工以来,构筑了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四位一体的安全、质量管理体系,保证青藏铁路二线工程建设安全、优质、高效,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
严建军说:“全线严格坚持工期服从质量、投资服从质量的理念,建设中充分吸收了格拉段的科研成果,满足‘世界一流’的要求。”
克图隧道出口是地质条件最差的五级围岩,针对这种软弱围岩的施工,他们自创了“七步流水作业法”,包括人员的组织、机械的配备、施工中的具体流程步骤等,只要严格按照这个作业法则,质量、进度、安全就都有绝对的保证。
中铁十二局一公司指挥长王忠勋介绍说,按照这个工法施工后,克图隧道月进尺达到120米,工效在同行业中领先。
同时,建设单位还做好隧道围岩地质超前预报工作,特邀专家进行指导,有力地保障了隧道施工;在施工中坚持施工与环保同行的生态施工原则,建设“绿色天路”。
在今年铁道部的质量信誉评价中,这一标段综合施工指标位列第一。西格二线指挥部还专门组织了全线观摩。
发扬“青藏铁路精神”
以“挑战极限、勇创一流”为核心的“青藏铁路精神”让钢铁巨龙穿越了茫茫无人区,翻越了被喻为“鸟儿也飞不过的地方”。如今,这种豪情壮志在西格二线建设者身上得到了再现。
青藏铁路二线建设处于高海拔地区,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含氧量较平原少40%以上,相应地机械功率也降低40%多。湟源至托勒段海拔在2800米-3250米之间。总长63公里的路段上,有大小桥梁19座、涵洞84座、隧道9座。最长的一座桥达3739米,是西格线最长的桥。最长的隧道4291米,桥隧密集且漫长。
“全线的最高墩、最长桥都在这一段。地质结构复杂,尤其是隧道施工,覆盖层浅,岩石风化严重,裂隙多,含水量大,突水涌泥多,造成施工难度大。”中铁十二局一公司指挥长王忠勋说,克图隧道新线有50米要在老线下施工,“上面火车跑,下面还要施工,难度确实很大”。
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王忠勋说,在大力发扬青藏铁路精神的同时,严格落实各项保障措施是工程顺利推进的关键。
一是完善医疗卫生保障措施,严格执行巡诊、查铺、24小时值班制度,定期发放抗缺氧、抗疲劳药品,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氧气及个人防护用品,配备大型机械通风设备,最大限度降低高原病的发病率;二是严格控制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避免因为过度疲劳而诱发高原病;三是加强了防寒保暖工作,实现了24小时轮班工作,不间断施工。
目前,这一标段所有的桥、涵、路基已全部完工,比计划提前了8个月。隧道工程仍在推进之中,已完成总投资接近80%。
神奇天路将更加快捷
青藏铁路西格段也是青藏铁路一期工程,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单线,弯度大,设计时速仅60公里,由于速度受限而影响运力。特别是青藏铁路二期格拉段设计时速为120公里,2006年建成通车后,一期运力常常显得捉襟见肘。新建西格二线设计时速160公里,全线实施电气化改造,建成后,将使这一状况得到彻底改观。
今年10月25日,青海湖到托勒段10公里新线已经提前开通。全线控制性工程关角隧道将在2012年建成。届时,西格段总里程将缩短54公里,双线运行、速度大幅提升以及车站减少将使运行时间大为缩短。这条各族群众眼中的幸福线必将给青藏两省区群众带来更多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