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晚,中联重科公告:联合Hony Capital(弘毅投资)等共同投资方计划以投标方式收购一家主营业务为工程机械的意大利公司100%的股权,其中公司拟收购其60%的股权。
记者核实,这家公司是意大利CIFA,就营业收入比较,是全球混凝土机械排名前五的大公司,而从技术品牌衡量,则为全球混凝土机械排名前三的老字号。
“如果这次收购成功,国企中联将超过民企三一重工,成为中国混凝土机械的龙头老大,另外也将取代三一全球行业第三的地位,甚至直逼德国普茨迈斯特世界第一的宝座。”泰阳证券首席分析师刘亚辉评价。
2007年,德国普茨迈斯特公司混凝土泵的销售收入是12亿美金,约合80多亿元人民币。而同期,中联重科的混凝土泵收入约40亿元,意大利CIFA 约30亿元,二者相加距80亿元大关,为期不远。
中国唯一最后买家
中联重科,这只温和的狮子,从英国保路捷(中国工程机械首次的海外收购)、湖南机床厂、浦沅集团,再到最近的陕西新黄工,一连串“突出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并购,让其在工程机械的丛林里迅猛成长。
年报显示,中联重科去年营业收入突破百亿,现已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产品目录最为完备”公司,其中环卫机械行业第一,混凝土和起重机行业双双第二。
机会出现在2007年10月。当时,意大利CIFA委托瑞信为财务顾问,向全球寻求适宜买家,中联重科火速赶到。
CIFA,这家成立于1928年的家族企业,主要从事设计、生产并销售预拌混凝土的搅拌、运输和输送设备,包括混凝土搅拌站、运输车和混凝土泵等。几经辗转,意大利CIFA现由几家基金机构占有80%以上股份,而余下股份则由这些基金管理层持有。当下,这几家基金面临解散之虞,所以变卖股权是理所当然之计。
一业内人士介绍,意大利CIFA拥有行业领先的技术优势,2007年利润不到两亿元,产品主要销售市场为欧洲。
今年1月,中联重科聘请全球某顶尖投行作为财务顾问,参加意大利CIFA第一轮投标。
其时,同城竞争对手三一集团也投下标书。二者是中国仅有的两个潜在买家,另有三四家海外非工程机械行业企业参与并购,多为投资型企业。
兵贵神速。相关人士透露,3月中旬,中联重科已拿到国家发改委有关海外收购批文,而此时,三一集团正向湖南省发改委申请。“省里出面协调,两家长沙企业,也是两家中国企业到海外火拼,势必抬高收购价格,导致恶性竞争,不如有人主动放弃,成全对方。”
3月29日晚,三一主动弃标,将机会谦让给中联重科。如是,试图并购意大利CIFA,中联成为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唯一企业。此次收购,价格或高达数十亿元,中联将利用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解决资金需求。
“中联并购成功的可能性较大,最主要是同行业兼并,较那些类似于基金的收购者,更利于CIFA做大做强,也有利于保护CIFA的员工权益,这一点是意大利政府也要考虑的。而且,中联携手其股东联想旗下的弘毅投资联合收购,既分担资金压力,也借助联想丰富的海外拓展经验。”刘亚辉乐观预计。
大步流星跨进欧洲
中联重科掌门人詹纯新的蓝色梦想是进军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前十强,海外收入占比达40%以上,倘购并意大利CIFA成功,已过天命之年的詹很快就可实现梦想。
其实,意大利CIFA早已是中国市场的常客,与中联缘分不浅。
鼎盛天工及方圆集团,都曾引进过意大利CIFA的技术,生产混凝土机械。
“我们刚做混凝土泵车时,上装部分就购买过许多CIFA的产品。”中联重科一生产主管告诉记者,“它的产品比德国的普茨迈斯特、施维英要便宜,是世界混凝土机械排名第三的技术高手,前两家德国企业是冠亚军。”
中国混凝土机械最早起步于1980年代初,目前,龙头公司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的产品性能已与国外竞争对手在很大程度上相当,而其价格却比国外品牌低15% ̄20%,二者合计占有中国混凝土机械市场80%的份额。
在此背景下,意大利CIFA虽是较早进入中国的国外混凝土机械制造商之一,但是它的发展却较平淡,于是,在中国混凝土机械市场逐渐瓜分后,基本退出角逐。
“如果中联收购成功,应会实行双品牌战略,也会考虑把CIFA产品引进国内市场,满足高端客户需求。” 湖南省一位行业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当然,对于中联,更重要的是,借助CIFA直接打开欧洲市场。因为中联不同于三一,三一在美国和印度直接投资设厂,并准备在德国和巴西征地办厂,而中联倾向于并购,实行拿来主义,稳健推进海外市场。”
这位人士认为,以CIFA的技术工艺优势及品牌的相对高端,结合中联重科的低成本大产能,强强联合,应能为中联带来更大市场和更高利润。
“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盈利能力远超过国外同行,2006年,混凝土机械之王普茨迈斯特主营业务利润率、净利润率分别是10.10%、5.7%,而同期中联重科则是26.43%及10.4%。由此,一旦兼并,CIFA的利润率将会高于原有水平。”
4月2日,中联重科收报39.60元,跌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