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稳根的“大猪小猪论”,把一贯低调的他推上了全流通风波的前台。
三一重工总经理向文波把椅子往后推了推,更加深深地靠向椅背,突然间说道,“我太累了……”,此时采访进行了约一个小时。
与此同时三一重工控股股东三一集团的董事长梁稳根,正在北京首都机场等待飞往长沙总部的飞机起飞。一天前梁稳根专程赶到北京与几家基金公司见面,以沟通“股改”方案。在5月9日与基金首次沟通该方案时,据说基金对此表示强烈反对。向文波对媒体表述的“对峙说”很反感,他强调说“双方差异性在所难免。”自从5月10日三一重工的股权分置改变方案公布以来,作为公司对外发言人的向文波,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与媒体沟通。
连续几周来梁稳根、向文波及三一集团其他高管,已经分赴各地拜会三一重工的基金投资人。梁稳根乘坐的飞机大概七点左右会到长沙,梁准备在当晚和其他高管商讨“如何争取更多流通股股东举手通过该股改方案。
全流通风波
5月10日,当三一重工第一个公布其“股改”方案,即流通股股东每持有10股流通股获得3股股票和8元现金,梁稳根满以为自己宣布的是一个“所有人(流通股股东)都会很高兴”的方案。这种想法使梁稳根急于抢在其他试点公司之前第一个公布方案。
但很快传出回应——“非流通股股东让利不够”。尽管私下里一些分析师也在说三一重工的方案已经充分显示了梁稳根的诚意,流通股股东已经获得了足够的补偿,甚至获利颇丰了。但是这些分析似乎没有传播的土壤。基金分析师陈毅聪认为市场已经完全被强烈的情绪化所左右,长久以来积累的亏损使所有投资人对“股改”试点的让利方案期望过高。作为第一个公布方案的公司,三一重工必然面对整个流通股股东对非流通股股东的不满情绪。
正当此时,梁稳根的“大猪小猪论”被重新发现:一头大猪带着一群小猪,墙上挂着一桶猪食,如果大猪不把猪食拱下来,小猪就一点都没得吃。现在,大猪将猪食拱下来了,一群小猪就开始闹意见,要求得到更多……
股民的反应完全超出梁稳根的预料,“污辱股民”、“梁稳根闭嘴”、“梁稳根必须道歉”……其实“大猪小猪论”并非梁稳根在全流通方案之后才第一次提出来。最早的版本可以追溯到三一重工上市之初。其时在和一些政府官员交流股权分置改革的意义时,梁稳根开始阐述其“大猪小猪论”,“……猪食是公司的业绩,只是大猪小猪都能够享受到猪食时,大猪才有动力拱食,把业绩做得更好……”其时这个比喻甚至被一些听者赞为“妙论”。
在多个场合讲了无数遍之后,站在全流通的讲台上梁稳根始料不及地突然发现话音未落竟嘘声四起,声讨不断。一贯谨慎的梁稳根以他自己毫无准备的、最不喜欢的方式在股民中间迅速名声远播。据说低调的梁稳根对此很震惊。
5月24日,三一重工公布其重新修改的方案:流通股股东每持有10股流通股获得3.5股股票和8元现金,与原方案相比提高了让利幅度,同时在大股东减持问题上,三一集团也在原有承诺基础上又增加了补充承诺,以提高非流通股东减持的门槛。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已经对外宣称“不可能再做出让步”的梁稳根最终又改变了方案呢?一位接近梁稳根的人士透露,梁其实非常看重能第一个通过三一重工的股权分置改变方案。尽管从三一重工的情况来看,其减持愿望并不强烈。以目前相关规定来看假如该方案不能够在股东大会获准通过,对三一集团来讲大可以继续推迟表决,其利益并不会受到影响。梁之所以愿意争取第一时间获批,据说是因为第一个获批的企业将会和中国股权分置改革进程一起载入史册,梁对这一点极为看重。
在公开场合梁稳根多次强调,三一重工愿意成为“中国证券市场改革的试验田”,为此梁除与证监会积极沟通外,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还在两会期间通过其他途径不断向有关方面汇报“股改”的相关事宜。在4月30日即证监会关于股权分置改革试点通知出台次日,三一集团在第一时间便向中国证监会提交了三一重工的试点方案。
向文波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表示,惟一给三一集团带来压力的是是否会延迟国家股权分置改革的进程。
但是方案的修改,又再一次引出了三一重工大股东对公司发展“信心”的问题。其他试点公司纷纷传出大股东急于“套现离场”,一些分析师对梁稳根加入全流通试点的初衷深感不解,一个坚信自己前景的公司为什么要选择进入全流通试点,为什么要对原来已经让利比较充分的方案进行修改?是因为所谓双方博弈的结果,还是因为对企业发展信心不足?
对此向文波回应如下:一是目前三一集团获得的是全流通的“期权”,四年后才能获得真正的全流通,但是对成本的付出却是即时而具体的,这表现了大股东对三一重工长远发展的信心;二是和其他试点公司不同,三一派送现金而不是只送股票,事实是基金股东希望三一送出更多股票,而三一则希望更多支付现金,这成双方的分歧之一,显然这绝不利于“套现”;三如果为了获利“套现”的话,三一可以选择直接出售股权,事实上工程机械行业多数跨国巨头都希望能获得三一重工的股权,而三一拒绝了。
向文波最后补充说,“谣言止于智者。”
苦行僧生活
每天早晨七点半梁稳根会准时赶到三一集团主持高管们的早餐会,集团主要领导大约有20多位来参加早餐会,在会上主要是沟通昨天和今天的工作,或者聊一些跟企业相关的见闻。一周七天除了星期六几乎天天如此。
在三一集团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集团高管们都要住在公司宿舍,据说是为了开会方便,尽管大多数高管的家都在长沙市,距离三一集团所在地约有20分钟车程。梁稳根有夜里工作的习惯,三一集团的一些重要会议常常是在夜里开,而且会突然通知。这个不成文的规定允许高管们可以在星期六回家与家人相聚,其他时间都住在公司的单身宿舍里。这些单身宿舍面积不大、只有简单的装修、备有一些简单家具,梁稳根本人也不例外,且从公司创办以来一概如此。这与此前一些媒体报道说“梁生活非常讲究,出行仅生活用品就能装满两辆车”似乎出入甚大。
1983年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材料学专业的梁稳根,几乎是在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就和几个好朋友开始了下海的尝试——贩羊,尽管当年的“大学生贩羊”为人非议,但梁和他的伙伴坚持一意孤行。当年“贩羊”期间搭建的团队完全保留到了今天,当年的唐修国、毛中吾、袁金华目前都在三一集团担任要职。
1986年梁、袁、毛、唐四人正式辞职,凑了6万元钱决意下海创业,其时梁父对此大为恼怒,据说甚至拿着扁担赶这个犟儿再回到原工厂。因为4个人中有3个人主攻材料学,所以刚开始选择做焊接材料。据说在当年9月他们就收到了第一批货款,虽然只有8000元,但四人欣喜若狂。之后由于梁稳根发现人造金刚石产业有较大赢利机会,遂转入该行业并凭此获利不菲。
凭借这些积累1993年梁稳根决定进军工程机械行业,主要研制混凝土输送泵等工程建筑机械产品。其时工程机械行业内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国企,由于竞争力低下,国内市场已经被几家外资巨头瓜分完毕。面对这种已然“沦陷”的产业,梁稳根反而认为这里孕育着三一的巨大机会,并且力排众议坚持进入。
其时梁勉励他的团队,要通过三一的发展来探寻中国工业的发展之路,并且要“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这也是三一企业名称的来历。这家第一个跨入重工业领域的民营企业很快凭借自有知识产权,在沦陷市场赢得了一席之地。1994年三一成为全国第一家生产大排量、高压力混凝土输送泵的工厂,其拖式混凝土输送泵获得8项国家博览会金奖,随后该产品迅速在1997年高居国内市场份额第一位,并在当年出口海外。
由此三一逐步将产品线扩张至混凝土泵车、混凝土搅拌机、压路机、摊铺机、推土机、平地机、沥青转运车、塔式起重机等,十年间三一集团已经成为年销售收入逾20亿,年产值达40亿的中国机械工程行业“大鳄”,并创造了年均80%的增长速度。
三一从进入工程机械行业开始就直接和垄断中国市场的国际品牌正面竞争,并不断从洋品牌手中收复失地。以混凝土输送泵为例,1995年该产品由国外品牌垄断95%的市场份额,而2004年该比重则骤降至5%,这个重大变化使业内盛赞三一对该产业起到了“鲶鱼效应”。
随着三一的成长,很多国际巨头先后将他们的收购目标锁定三一,包括全球行业居首的卡特.彼勒集团,但梁稳根几乎全部拒绝了。业界因此流传“三一是最难收购的公司”。向文波解释说,三一不是拒绝股权合作,而是拒绝任何对方有控股性意图的股权合作,针对这次股权分置改革大股东会否大量减持疑问,梁亦坚决表示,“有生之年绝不放弃对公司的控股权。”熟悉梁稳根的一些人认为,48岁的梁身上有很强的民族产业情结,不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在私下谈话中,梁经常会流露其“产业报国”的梦想,在三一内部员工看来梁讲话有很强的煽动性,其“产业报国”梦想曾使很多人激动不已。
对于梁稳根的权威性,三一的员工几乎异口同声答,“没有任何人能够替代他的权威。” 创业以来三一集团高管保持了高度稳定性,梁每天会抽出大量时间和他的高管保持沟通,梁也较为慷慨地和他的团队一起来分享创业财富,三一集团的核心高管基本都拥有公司的股票。梁也凭借他独到的远见赢得团队的信赖,早期在进入工程机械行业的争论中梁曾经力排众议,为三一赢得今天在重工产业发展的机会;在2004年宏观调控到来之际,梁在企业内坚持推行低谷期管理重塑策略,并凭此在工程机械行业全面受损情况下,实现了三一重工2004年主营收入27%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