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煤炭市场连续进入“寒冬期”的同时,曾经成为业内“公敌”的进口煤市场也正遭遇着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疲软时期。和曾经大力冲击国内煤炭市场的“壮观景象”相比,进口煤如今已经失去了往昔的“风采”。
据了解,以前的进口煤市场准入门槛低、出售价格低于国内煤炭的价格等等优势因素,曾一度冲击并占据国内煤炭市场的“大半江山”。而如今面对煤炭需求量减少、产能过剩日渐加大等市场大环境,进口煤也已经“无力回天”。
正值用电高峰期的7月份,大酷暑让人们每天过得都不舒服,坐在办公室里的许泽林如坐针毡,比平常人多了些许的烦躁和不安。
“还有批煤停放在港口上,卸不下来。”许泽林无奈地说。为什么卸不下来?“没有客户要啊,我的库存又满了放不下啊。”许泽林一句话道出了苦衷。
这是之前一笔差不多谈妥的生意,因为价格的原因,客户终止了谈判,让原本可以赚一点钱的许泽林大失所望,如今却还背负着每天港口的停泊费用。
记者调侃了一句,“到嘴的鸭子飞了。”许泽林却否认,“现在是一天一个价,客户少,又都把你的价压得很低,别想赚钱了,不赔很多就算不错了,真正吃到肚里的鸭子才是肉啊。”
许泽林所说的这批货,是指一船到港口的印尼5500大卡的煤炭,报价是每吨615元(到岸含税价)。“只比国内的煤炭价格每吨低了15元钱。”
自从2009年中国从煤炭出口大国变成净进口国,煤炭进口量逐年增加,2012年进口总价值接近2000亿元,大量的民营企业借此崛起。
许泽林是一家商贸公司的负责人,进口煤是该公司主营业务。得知记者采访的意图后,许泽林连忙说,“煤炭市场肯定是不行了,不管是国产煤还是进口煤,现在根本就没有市场没有利润可言。”这是从事进口煤市场交易七八年的许泽林给记者的第一个回答。
实际上,进口煤炭贸易商作为一股新生的市场力量,已经是中国煤炭行业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凭借低价的进口煤炭,在过去几年里,贸易商们已经改变了长期僵化的煤电行业格局,对国内煤炭企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加速了煤炭价格的下跌。
中国2012年进口了3亿吨煤,今年头4个月就进口了1.1亿吨煤,仅今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长就超过30%,达到8000万吨。“这个数字还是很庞大了。”许泽林说。
然而,从今年5月份开始,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5月,煤炭进口量2757万吨,较4月煤炭进口量减少112万吨,环比下降3.9%。另外,虽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5.6%,但是增幅却继续收窄。
在许泽林的记忆里,生意最好的时候是2010年到2012年间,“尤其是2011年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先是把煤炭进过来,然后再找客户,因为不愁没有客户买,有的是客户听说我们进煤了就跑过来找我们,客户争着抢着要,谈判签合同什么的都比较轻松。”
“进口煤交易下滑应该是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的。2012年的时候,煤价开始直线下跌,我们则是先谈好客户再去进煤,甚至是有的客户跑单了,我们宁愿损失10%的订金也不愿意把煤进过来,因为卖不掉啊,真正把煤进过来的话,损失要比订金多。”许泽林说。
许泽林抱怨道,“其实我们现在的利润基本上是没有的,这段时间以来利润最高的每吨不到5元,更多的时候是不赚钱。”
防城港是我国最大的港口之一,许泽林告诉本报记者,“随着从事煤炭进口业务的利润空间急剧缩小,多数的贸易商已经开始转作其它业务,有些实力较好的煤炭贸易商还是没有放弃进口煤炭业务,不过他们已经开始盯着边贸进行小量进口。有的部分煤炭贸易商则开始放弃煤炭进口业务,而转向铁矿石、镍矿等矿藏的进口。”
许泽林告诉本报记者,现在国内电力企业采购煤炭正变得越来越自由。一些电力央企已将煤炭的采购权充分下放到了旗下的电厂。“在这些电厂看来,满足排放标准的前提下,煤炭价格成本是唯一需要考虑的因素。谁的便宜就买谁的。”
为什么进口煤价格要低于我们国内市场煤的价格?这一直是业界和社会比较关注的话题。
煤炭形成商品的成本主要有三大块:生产成本、物流成本和政府税收。“母庸置疑,国外的煤生产成本低、物流成本低,进口煤占据了绝对优势。”许泽林说?熏进口煤贸易准入门槛低以及贸易商多,也是原因之一。
本报记者了解到,进口煤以低于中国国产煤的价格在中国市场上进行如此大量的销售,就说明他们的生产成本低于中国。
北京一家进出口贸易的业务员张华(化名)经常去国外的一些煤矿进行贸易往来,他告诉本报记者,“外国的供应商非常看重营销策略,为了进入中国市场,外国的供应商必须把价格定在比国产煤低的水平。中国目前国内煤炭产能过剩,如果进口煤价格高于国产煤,它在中国就根本没有市场。”
正如许泽林所说的,价格优势主导着交易的砝码,这是在煤炭市场里面永远不变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