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凝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去年全国水泥产能过剩30% 新建项目仍屡禁不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5-13  来源:中国混凝土网  作者:人民网
核心提示:去年全国水泥产能过剩30% 新建项目仍屡禁不止

  “眼下,水泥产能是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无处不过剩。就算未来三五年不再新增产能,恐怕也还是缓解不过来。”跟水泥打了几十年交道的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水泥协会名誉会长雷前治说,产能过剩问题从未如此令他担心。

  水泥行业的第一次产能过剩发生在1994年。雷前治称其为非常积极的一次过剩:“那次是立窑过剩,立窑是落后产能,借助那次过剩,先进技术新型干法水泥很快取代了立窑,行业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化危为机、转型升级。”

  第二次产能过剩出现在2004年。当时是区域性产能过剩,主要爆发在长三角地区。依靠大企业的兼并重组,部分落后产能被关停,产业集中度得以提高,经济秩序逐渐恢复,加之山东福建等地还在高速发展,产能过剩压力暂时得到了缓解。

  但眼下这轮产能过剩,可不像前两轮那么好“应付”。

  首先,这次是全面过剩,除西藏外的所有省份都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如果不赶紧刹车,西藏马上也要过剩了。”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叶青告诉记者。

  其次,落后水泥生产技术已经基本被淘汰,这次连新型干法水泥产能都过剩了。“2012年全国新型干法水泥的实际产能已达30亿吨,产能富余程度超过30%。”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崔星太说,“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水泥行业产能利用率控制在85%左右是合理的,低于80%就不正常了。”

  更让人担忧的是,未来市场消化能力已经不容乐观。伴随中国经济进入中速发展阶段,高投资拉动下的水泥需求高增长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已经不敢指望靠未来发展消化产能。”李叶青说,中国水泥消费量30多年来一直在增长,产能过剩往往可以依靠时间来化解。但增长不可能永远持续,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受经济增速影响,水泥需求是有拐点的,亚洲地区国家拐点值偏高,大都发生在人均累计水泥消费量在20吨左右的时候。目前我国人均累计水泥消费量接近18吨,今年预计要再增加1.6吨左右,离拐点已经很近了。

  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水泥产能扩张仍然如火如荼。早在2009年,国务院第三十八号文就明确要求严格控制新增水泥产能。然而,一纸禁令反而引发了扩张热潮。为赶上“最后一班车”突击建水泥厂的情况比比皆是,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新建了623条生产线,新增熟料产能7.07亿吨。比38号文出台时核定的418条在建生产线多建了205条,多增熟料产能近3亿吨。

  行业发布产能过剩预警信息,说明投资回报率难保,论理投资当应声下降,为什么水泥产能反而加速扩张呢?

  “很多投机性资本进入是一个原因。水泥消费量波动很大,高的时候建一个水泥厂1年就能收回自投资金,很多进入者是想赚一笔就走。”一家水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此外,由于地方政府部门不严格执行38号文,不断批新线,一些投机者打起了歪主意,干脆‘种’起水泥厂来——建水泥厂坐等大企业收购。”

  缓解产能过剩,就要排除非市场因素的干扰,鼓励市场公平竞争

  在我国,水泥是完全市场竞争行业,水泥产能过剩问题应当放手交由市场去解决。可现实情况是,通过市场竞争抑制产能过剩的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非市场因素的干扰——政府不该出手的地方手伸得太长,该出手的地方却没有出手。

  首先,有些新增产能完全是地方政府造成的。一家水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给土地给优惠,甚至以给煤矿为诱饵吸引企业建水泥厂。有的地方政府则以处理城市垃圾为名建水泥厂,但批建的水泥厂却并不具备垃圾处理技术。而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政府找到我们投资建水泥厂,虽然我们明知道产能已经过剩,也还是得建。不然指标被别人抢了,打起价格战来我们伤得更重。”

  其次,由于有关部门监管不够严格,市场的优胜劣汰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水泥价值低,长途运输划不来,是卖不远的“短腿”产品,靠“走出去”消化产能的路走不通。“而且我国水泥价格太低,国外一吨至少卖100多欧元,而我国只能卖两三百元人民币,出口到哪里都会有倾销嫌疑,所以水泥实际出口量很校而且世界一半以上的水泥消费量都在中国,其他国家水泥年消费量多的也就几千万吨,对我国近10亿吨的过剩产能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雷前治说。

  而下游建筑标准比较低,高标号水泥和特种水泥等高端产品的市场接受度并不高,靠技术创新实现优胜劣汰的路也举步维艰。

  这样一来,水泥行业只有通过成本竞争实现优胜劣汰。但市场优胜劣汰的基础是公平竞争,这一点恰恰是我国水泥市场欠缺的。比如一些小水泥厂无序开垦矿山、不按规定复垦、粉尘直接排空,基本没有环保投入,其生产成本反而低于正规大企业,政府部门监管又不够严厉,致使行业处于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中。

  此外,行业还鼓励企业靠兼并重组关停部分产能。雷前治说:“除了可以减产能外,兼并重组还可以提高产业集中度,构建大中小相结合的产业结构,有利于形成良性竞争。”国外水泥企业总共不到1000家,前十强能占六七成市场,而我国水泥企业超过3000家,前十家只能占1/3左右市场份额,提高产业集中度还有很大空间。

  然而,这条路同样受到了非市场因素的干扰。一家水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关停落后产能会影响当地政府税收,常常遇到来自地方政府的阻力。

  因此,更多的企业还是通过限产来暂时缓解产能过剩压力。“2010年长三角减排限电,当地水泥厂被迫减产,没想到产量下降使利润有了保障,企业效益反而提高了。之后,市场如果不好,一些大企业就会主动限产保价,以防止价格战导致全行业亏损的尴尬局面。”雷前治说。

  但企业自发限产保价最怕有人搅局。如果有企业趁机降价扩产,那自觉限产保价的企业就吃了亏,价格战随时一触即发。因此,日本水泥行业是通过行业协会组织限产的,即行业协会组织企业协商进行“末位淘汰”,谁的窑落后就淘汰谁,然后由未被淘汰的企业补贴被淘汰企业的员工。“但中国目前不太能借鉴这个办法,因为相关法规还不健全,这样做可能会涉嫌垄断。”雷前治说。

  要坚决遏制新增产能,同时强化节能环保、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等方面监管

  产能过剩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市场而不是政府来解决。但目前水泥产能过剩有地方政府推波助澜的因素,也有职能部门执法不严的因素。因此,要想建立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市场长效机制,关键还在政府部门。

  “首先,要坚决遏制新增产能。”中国水泥协会副秘书长刘作毅说,“水泥现在是全面性过剩,完全可以一刀切,彻底禁止新增产能。各级政府一定不能再为招商引资而催生水泥厂了。也只有政府部门严格把关,才能消除‘种’水泥厂这种造成巨大浪费的投机行为。”崔星太也表示:“希望各级政府加大对国发2009(38)号文的执行、监督、检查力度,不以任何理由审批新的生产能力,对已批未建的水泥生产线收回批文,不允许再建。”

  对既有产能,政府部门则要转变监管方式,尽量避免行政干涉,而是采用市朝手段,通过加强节能环保、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等方面监管来保障公平竞争,为市场优胜劣汰建立制度环境。

  李叶青建议,应及时调整落后产能标准:“落后产能不能完全以生产线大序新旧为标准,而是要以生产线的技术工艺水平、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为标准。以往用大小作为落后产能的标准,企业为了摘掉落后产能帽子而不断扩张规模,产能反而越淘汰越多。”

  刘作毅则建议政府部门要严格执法,坚决关停不合规企业。“政府部门要坚决依法惩处节能环保、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不达标,或者偷税漏税、违法用工的企业,这样才能保障公平竞争。”刘作毅说,“把那些不符合产业政策的生产能力都淘汰掉,水泥产能也就不过剩了。”

  崔星太还建议适当提高建筑质量标准,引导水泥行业加快转型升级:“希望能鼓励社会使用高性能、高标号混凝土,逐步增加特种水泥和制品使用量,以鼓励水泥企业发展高端产品,令落后产能失去市常这样还可以延长建筑寿命,利国利民。”

  “总之,化解产能过剩,关键在于要真正下决心遏制新增产能,而不要等到全行业亏损、大伤元气了才如梦初醒。”雷前治说,“各水泥企业也要意识到,我们离水泥市场消费量拐点越来越近,如果不抓紧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而为追求眼前利益打价格战,企业终将自食其果!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企业

©2006-2016 混凝土网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康路100号国际设计中心12楼 服务热线:021-65983162

备案号: 沪ICP备09002744号-2 技术支持:上海砼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0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