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24年英国人阿斯普丁发明水泥以来,在这188年间,水泥作为基础原材料为人类的文明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水泥仍将是人类社会的主要建筑材料,还将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水泥产量只有66万吨,1978年改革开放时水泥产量也才6524万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建设规模扩大,我国水泥产业发展很快。进入新世纪,2000年水泥产量达到5.97亿吨。我国水泥工业经过六十多年发展和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到2011年水泥产量达到20.9亿吨,水泥产量自1985年以来连续27年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水泥生产大国,水泥产量占到了全球一半以上。
一、科技创新引领水泥行业健康发展
2000年,我国水泥产量虽然已近6亿吨,但产业主体仍然是立窑为主的小型企业,企业平均规模只有10万吨,仅为世界先进水平的六分之一到十分之一;代表水泥工业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新型干法水泥产量为9000万吨,仅占总产量14.1%,与发达国家90%的水平相比,相差甚远。我国采用湿法、落后回转窑及立窑生产的水泥占总产量的85.9%。在所有水泥窑中,日产700吨以上的窑外分解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有80条,总生产能力只有4000万吨,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日产4000吨以上新型干法生产线只有8条,其中6条是外资企业所有,生产能力1040万吨。其他落后小型干法回砖窑和能耗高的湿法回转窑总生产能力6000多万吨。4.4万吨/年以下小立窑还有4400多条生产线。世界其他国家仅有200台立窑,而我国还有7883台。日产4000吨新型干法水泥技术装备主要依赖进口,调整结构,产业升级,缺技术、缺资金、缺政策保证。在2000年之前,建设一条日产2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投资在7亿元左右,进口设备用汇在1000万美元左右;建设一条日产4000吨水泥熟料线投资在16亿元左右,进口设备用汇在3000万美元左右。当时采用国产技术和装备只能够建设日产1000吨规模水泥熟料生产线,投资也需要3亿元左右。为了调整水泥结构,促进水泥产业升级,发展大型新型干法水泥成为主要任务。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如果不解决“低投资、国产化、上大压小”等问题,完成水泥结构调整的目标不可能顺利实现。当时建设的日产2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全部亏损,企业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信心大减,曾经一度出现了“干湿”之争,新型干法水泥产业发展步履维艰。
通过科技攻关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日产4000吨、5000吨、10000吨水泥成套装备全部国产化,而且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装备国产化不仅彻底改变了我国水泥工艺技术和装备依赖进口的局面,实现了自给自足,而且还出口到世界多个国家,并凭借优秀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打入欧美市场。目前中国水泥装备已占国际市场份额35%左右。全球日产万吨水泥生产线有16条,而我国就占有9条。水泥技术和装备国产化,为水泥产业科学发展提供了支撑。
二、宏观调控引导水泥行业结构调整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水泥消费将继续保持较高的水平,水泥工业也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新的时期,必须解决水泥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水泥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整体发展方式粗放,不符合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严重,使得生态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落后立窑水泥比重仍比较大,生产企业数量多,产业集中度低。针对这些问题,国务院领导曾批示:“水泥产量不少,但小水泥太多,有个结构调整问题。我们同意有的地方建大水泥厂,但同时要关掉一批小水泥厂,你要上1000万吨的大水泥,必须淘汰几十个小水泥;”“抓紧制定水泥产业发展政策,加强规划,以实现对水泥行业的宏观指导和调控”。为落实国务院的领导批示,我委着手制定《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和《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确定我国水泥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原则,加快结构调整,上大压小,淘汰落后,加强和改进投资管理,建立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完善有利于发展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避免投资盲目扩张,促进水泥工业健康发展。
水泥产业按照党的“十六大”确定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控制合理的总量规模,依据规划和产业政策确定的原则,转变发展方式,最终达到产业升级的目的。在水泥市场需求旺盛的时候,只有尽快建设日产4000吨级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才能抑制小水泥的重复建设。只有用市场价格的办法,用质优价廉的大水泥去挤占小水泥市场空间,小水泥才能真正退出历史舞台。若是大的不建,小的不可能被淘汰,最后只能导致结构越来越不合理。根据水泥工业发展规划要求,国家加快结构调整,加强宏观引导,扶持大企业集团发展,坚持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方针,提高企业集中度和竞争力,鼓励日产4000吨级以上大项目建设,禁止建设任何形式的落后生产工艺。用市场办法淘汰落后,走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的道路,引导水泥产业有序发展。
2003年,水泥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盲目投资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103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项目清理有关意见的通知》(发改工业〔2004〕1791号),对水泥产业发展提出了差异化的发展方针,采取了有保有压的措施,明确支持加快发展新型干法水泥,重点支持在有资源的地方建设日产4000吨级以上规模新型干法熟料基地的项目,鼓励地方和企业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方式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各地根据本地区水泥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加快淘汰现有立窑及其他落后工艺水泥的目标和时间表,并严格禁止新建和扩建机立窑、干法中空窑、立波尔窑、湿法窑水泥项目。2004年,国务院出台《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水泥除国家禁止类项目外,由省级投资主管部门核准。2006年10月,国务院还批准了《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第50号令)、《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发改工业〔2006〕2222号)两个对水泥产业发展起到纲领性作用的文件,这为水泥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期。
三、坚定决心淘汰落后水泥产能
为加快水泥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按照《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和《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要求,2007年2月18日,发展改革委下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做好淘汰落后水泥能力有关工作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7〕447号)。按文件要求,2008年12月31日前,各地要淘汰各种规格的干法中空窑、湿法窑等落后工艺技术装备,进一步削减机立窑生产能力,有条件的地区要淘汰全部机立窑。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依法关停并转规模小于20万吨环保或水泥质量不达标的企业。为了加快淘汰进程,建立有效机制,要求各省抓紧签订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责任书。按照水泥发展专项规划确定的“十一五”期间淘汰2.5亿吨目标,每年需淘汰5000万吨。从执行的结果看,“十一五”淘汰2.5亿吨落后水泥目标已经实现,且超额完成任务。按每年淘汰5000万吨测算,可节电45亿千瓦时,减少粉尘排放6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000多万吨,节煤700万吨。这样,淘汰2.5亿吨,可节电225亿千瓦时,减少粉尘排放3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亿多吨,节煤3500万吨。淘汰落后水泥对节能降耗和减排效果明显。
各级人民政府采取了切实有效措施,加强了对淘汰落后的指导和监督,妥善安置了涉及关停和淘汰落后水泥企业的职工,有财力的省份给予了适当财政补贴,确保关停落后水泥工作的顺利进行。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发〔2009〕38号文,再次重申了用三年时间彻底淘汰落后水泥,加大了各地淘汰落后水泥的决心,到今年年底,落后水泥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四、联合重组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水泥行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成就,一批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正在崛起。重组联合、节能减排已经成为水泥行业发展主题。只有企业做大做强,行业才能做大做强。只有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品牌才能形成其独特的企业风格,并购重组是企业文化和品牌传播的最有效途径,也是提升行业整体素质最有效的办法,是水泥工业发展的必然。重点支持的60家水泥企业对行业兼并重组的带动作用明显。生产能力在1000万吨以上水泥企业(集团)已达23家,其水泥熟料产量占全国总量46%。如果国家支持的60家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能达到70%,我国水泥企业的数量可以控制在300家,每个省市平均10家左右,那样水泥工业兼并重组的目标基本实现。只有大企业做大做强,水泥行业才能实现规模化生产。企业达到经济规模才能实现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现代化和大型化,才能有效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有2家企业集团水泥产能超过1亿吨,联合重组取得突破。
只有大企业做大做强,才能实现我国水泥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只有强势企业才能形成强势行业,才能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支柱产业。提高集中度,资源得到有效配置,统一原料采购和产品营销,降低营运成本,提高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市场才不会恶性竞争,企业才有合理的效益,整个产业才能健康发展。
五、市场需求强劲使得水泥行止从容应对危机
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务院决定对受冲击影响较大的十大产业组织制订并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对提振市场信心,遏止产品价格下滑,缓解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保持产业平稳运行起到了积极作用。
水泥产业虽然没有编制调整和振兴规划,但其重要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水泥产业是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属基础性产业,与房地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密切相关,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地位和作用没有发生变化。在全球经济放缓,国际水泥市场萎缩,内需不足的情况下,水泥行业经受了严峻的考验,通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运行质量提高,发展方式正在转变,水泥行业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水泥行业的变化天翻地覆。水泥行业的振兴走在了其他行业的前面。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稳定经挤发展,特别是4万亿元投资,用于加快铁路、公路、港口和机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包括逐步建立保障住房体系等,有力拉动了水泥需求市场,为水泥产业进一步调整创造了条件。由于在2006年国务院就批准了水泥专项规划和产业政策,水泥产业早赢得了两年多的时间调整,应对了全球金融危机时,显得比较从容,很快走出了危机。
六、节能减排提高能效优化环境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节能减排工作受到各国政府的日益重视。节能减排和清洁发展是我国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水泥企业要综合利用窑尾排放的低温废气余热,采用纯低温余热发电和节能粉磨为主的节能减排技术、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使用可替代原燃材料等先进技术对现有的新型干法窑进行技术改造,以达到节能减排、优化环境、提高能效的目的。
我国自行研制开发的水泥厂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和装备国产化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水泥产业余热综合利用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作出了积极贡献。到2011年底,已投产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1513条,有950条生产线已经建设了余热发电生产线,总装机容量6374MW,年发电460亿度,相当于年节约标准煤1125多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342万吨,节能减排成效显着。但水泥产业在节能环保方面有非常多的工作可做,许多设备是上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的水平,这些设备能耗高,环保水平不高,需要更新。水泥行业节能减排潜力大。
七、控制总量优化存量转型升级
2009年,部分行业出现了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水泥协会、中国建材规划研究院组成调研组,对华东六省一市水泥投资和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对水泥产能过剩情况进行了摸底,并分析了成因,调研报告于2009年8月上报国务院。随后于2009年9月26日出台了《国务院同意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8号)。国发〔2009〕38号文件的出台,对抑制水泥产能过剩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要求地方投资主管部门对水泥项目不再核准,确有必要建设的项目,需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论证和核准,企业投资冲动得到了抑制。
但目前水泥又出现全局性、全方位过剩,截至2011年底,建成投产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1513条,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14亿吨,折合水泥产量23亿吨。目前在建、拟建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仍有210条,如全部建成,新增熟料产能3亿吨,到那时,新型干法水泥产能将达到28亿吨,水泥产能过剩不是结构性过剩和局部性过剩,而是永久性过剩。针对当前水泥产业面临的形势,中国建材联合会、中国水泥协会已经联合发出倡议,希望全行业认真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精神,坚决遏制水泥新增产能,加快水泥转型升级。在目前的形势下,水泥产业必须严格执行国发〔2009〕38号文件,地方发改、工信部门不得借淘汰落后的名义核准水泥熟料生产线,坚决控制水泥总量,质量监督部门对没有国家核准批文的生产线绝不能发放水泥生产许可证,做到令行禁止。
八、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建材行业要立足国内需求,严格控制总量扩张,优化品种结构,在产品研发、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在重点发展方向中,已将支持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污泥生产线和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线的建设写入规划中。在“十二五”期间,水泥产业重点在于转变发展方式、节能减排、兼并重组、延长产业链、绿色发展、精细化管理、提高竞争力。
转变发展方式
水泥产能总量已经达到弧顶区,业内应该理性对待建设新的生产线问题,要严格控制产能的扩张,提高淘汰落后标准,对于窑径小于4米早期建设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进行淘汰。新建项目要在产能总量不增加、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减少的前提下,充分采用先进技术,建设各种技术参数处于一流的先进生产线,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垃圾和污泥,使水泥产业成为新型环保产业,是“十二五”水泥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在生产力布局上,可考虑在大中城市周边有条件的企业,以利用现有大型水泥厂进行技术改造为主要途径,布局建设一批利用水泥窑处置城市垃圾和污泥的环保项目。
加强节能减排
对日产2000吨以上的新型干法生产线要以综合节能、粉磨节电、高效收尘、余热发电、烟气脱硝为主的技术改造,逐步淘汰达不到产业政策准入门槛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通过发展先进生产工艺,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全面提高水泥产业生产能效水平。通过发展高强、高性能水泥混凝土及其制品,延长建筑物及各类工程的使用寿命,减少水泥使用量,从整体和长远意义上推动资源、能源节约。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走内涵发展道路,发展加工制品业,提高附加值,降低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指标,从而提高水泥产业的整体能效水平。
引导兼并重组
根据国发〔2009〕38号、国发〔2010〕27号文件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相关产业政策,推动企业联合重组,加快结构调整,通过兼并重组形成若干个全国性的产能过亿吨特大型水泥集团,三十几个区域性的大型水泥集团,按照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淘汰落后、节能减排的原则,全面彻底淘汰落后水泥,提高行业准人门槛,严格行业准入管理。支持大企业集团并购重组,做大做强区域性水泥集团,推动结构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全行业重组联合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推动绿色发展
结合水泥产业的节能减排和把水泥产业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总的目标要求,“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已经把支持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污泥、有毒有害废弃物生产线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了规划纲要,国家发展改革委也将利用日产2000吨及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窑炉处理工业废弃物、污泥和生活垃圾的技术装备开发与制造列入了即将颁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本)》鼓励类。国家已对水泥企业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污泥、有毒有害废弃物示范线的建设予以预算内资金支持,还将继续对水泥企业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及污泥给予补贴,以提高水泥企业处置废弃物的积极性。
中国水泥行业发展的经历,就是依靠科技进步,持续推进结构调整,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不断做大做强的历史。一个传统产业,一个以能源和资源消耗为主的产业,在未来的进程中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是整个行业人士必须共同关注的问题。水泥产业的科学发展,是要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上,不断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水平,不断深化优化结构,严格控制总量,遏制新增产能,把水泥产业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