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豆腐渣工程,就会想到那些倒塌的楼房、开裂的桥梁、沉陷的公路、还有无辜逝去的生命。从1998年开始,全国的“豆腐渣”工程可谓是塌声四起,坍塌的速度也不断地被刷新。
建筑工程为何变成了豆腐渣工程?为何这些工程这么脆弱?在建筑工程中,使用劣质材料、偷工减料等现象频发,当我们在质疑监管部门的管理不力和腐败的同时,是不是让科技介入,用技术手段去检测原材料是否合格?
日前,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出台了建筑工程混凝土检测方案,将混凝土全部植入芯片工作,采用“芯片”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RFID(射频识别)技术来检测混凝土,监管建筑工作。
通过在混凝土试件中植入芯片,读卡器自动读取芯片信息,其生产日期、生产厂家、使用项目和使用部位,是否质量过硬等信息都会立马得知,实时追踪混凝土试件的流转情况,有效防止混凝土试件造假现象,实现混凝土质量实时监管,能从根本上防止人为造假现象,有效提高监管效率,切实保障工程质量。
据悉,广州已经在保障房等重点项目中先行先试,在近7000组混凝土试件中植入了两万余块芯片,这些芯片就相当于混凝土试件的“身份标签”,标有制作时间、地点等信息。检测单位在收件的时候只要读取芯片,就可以确认其相关信息,在进行压力实验的时候,再次读取芯片,就可以确保受检试件的真实性。
这些电子芯片到底有什么奥妙呢?他们都是经过系统平台统一预注册、登记,在混凝土系统中,将统一个搅拌站供应的统一工地,具有同一设计配合比的一个连续浇筑过程的商品混凝土定义为一个批次,每批混凝土都具有唯一的生产流水号,可有效杜绝“调包”行为。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产品出现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和保障。而我们也希望在以后建筑工程中,不仅仅只是在混凝土中加入芯片来确保产品质量,视频监控、安全检测等技术手段也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希望“豆腐渣”工程可以真正远离,我们的房子、桥梁、公路可以更加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