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2年,从山东重工收购意大利豪华游艇生产商,到三一重工收购世界混凝土工程机械第一品牌普茨迈斯特公司,再到国家电网收购葡萄牙国家能源网公司25%股份,频频上演的并购大戏预示着中企海外投资将再掀热潮。
从几年前少数几个企业的投石问路,到现在初具规模的“走出去”集体选择,中国资本国际化进程在曲折中取得不俗成绩。但与此同时,高失败率与亏损频发也暴露出中企海外投资中人才短缺、风险防控能力不足等多个短板。
接受记者采访的一些代表委员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亟须一套更加清晰与全面的战略体系,这既需要相关立法的进一步完善、服务支持体系的健全、也需要资金融通等政策的保驾护航。
并购
中国海外投资再掀热潮
著名创业投资与私募股权研究机构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企业共完成110起海外并购交易,与2010年相比增长93%;披露的并购金额达到280 .99亿美元,同比增长112.9%。
来自商务部的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在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8万家,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3220亿美元。
在数量激增的同时,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近一年来在投向区域、投资领域等方面也都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从区域来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导致欧洲资产相对缩水,欧洲对中国资本的强烈需求,都客观上促成对欧洲投资的猛增。“如果要找今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关键词的话,那一定是锁定‘欧洲’。”一位业内人士指出。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亚欧联合资本集团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欧洲已跃升为中国最大的海外投资市场。中国对欧洲的投资额从2010年的41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04亿美元,对欧投资在中国全部对外投资中所占比例由2010年的10%升至2011年的34%。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领域更加广泛,在对能源类并购对象兴趣持续的同时,对工业类、消费品类、高科技类的兴趣也在上升。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消费升级拉动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出境并购的目标也逐渐由资源为主转向技术与品牌,以寻求新技术的引入或产业链的补充。普华永道数据显示,2010年工业品和消费品的海外并购占中国海外并购的22%,2011年上升至35%。
2011年初,中国化工集团与以色列企业M akhteshim A gan Industries签署协议,以24亿美元收购其60%的股份,从而将其农作物保护技术在国内推广应用;2011年5月,复星集团与希腊时尚品牌Folli Follie签订合作备忘录,以8458 .8万欧元收购其9 .5%股权;2011年8月,光明集团收购澳大利亚品牌食品企业M anassenFoods的75%股份。
专家分析,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面临深刻调整。全球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产业技术革命正在孕育,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意愿和能力不断上升,对外投资合作的外部发展机遇不断增多,内在条件日益完备。世界经济发展、国际产业重组等都为我国企业“走出去”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将更快。
风险
项目报亏暴露海外投资多重短板
中国海外投资交易数量与交易金额保持显著增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失败率也一直很高。这一方面显示出海外投资的风险巨大,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国企业“走出去”在风险防控、人才培养、文化沟通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短板。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华黎明近日表示,2004年以来中国共有14家企业在海外发生巨额亏损,14个项目累计亏损达950.5亿元。而这实际上还只是冰山一角,中国对外投资真实存在的风险要比现在已经暴露的大得多。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新闻发言人赵启正3月2日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虽然已经有了很成功的例子,但是总体上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原因在于企业对国际市场还缺乏深入的认知和全面的把握,对于国际惯例、通行规则还不够熟悉,也不太善于与当地开展公共外交。
致公党中央在提交的大会发言中表示,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的战略、策略和技巧上,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近年来国内一些企业对境外投资的热情不断上涨,但如果战略不当,无论是境外投资还是国际化经营都会遇到障碍。
“海外投资充满机遇,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与挑战,如果我们防范和应对不当,就会在海外投资项目伊始埋下隐患,最终导致海外投资越多,损失越大。”全国政协委员、贸促会会长万季飞说,近些年来,我国企业在投资海外时频频报亏,更有甚者亏损高达数百亿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