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半城砖”。红砖跟随我国的建筑行业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建筑材料也日新月异。
目前,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红砖――这种传统墙材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新型节能墙材开始广泛地应用在建筑工程里。
环保理念催促红砖退市
素有“秦砖汉瓦”之称的实心黏土砖,也就是百姓常说的红砖,在齐齐哈尔市建筑材料中曾经占据着主导地位。但红砖取材于农田中的泥土,严重破坏耕地,烧制过程中会释放出二氧化碳等大量有害气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据不完全统计,在齐齐哈尔市实行“禁实”工作前,每年烧制黏土实心砖所挖掉的耕地面积在60公顷以上。
早在2000年,实心黏土砖就因其对能源的耗费、土地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等原因,被国家下令要逐步禁止生产和使用。200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要求所有城市到2010年底,中心城区都要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齐齐哈尔市对黏土实心砖企业实行限量生产,并禁止新建实心黏土砖企业,取缔在中心城区红砖的经营活动,在源头上控制住了红砖生产企业的产量,引导这些企业逐步转产,生产符合国家标准的新型墙材。据统计,全市黏土砖限产后,实心黏土砖的产量由“十一五”初期的13.75亿块/年下降到目前的8.36亿块/年,其中市区由“十一五”初期的4.7亿块/年下降到目前的2亿块/年。
扶持推广破除传统坚冰
虽然使用红砖弊端众多,但旧有传统存在了多年,想要打破还是困难重重。由于红砖与新型墙材在生产原料以及生产工艺上的不同,其在工程建设的使用上也大相径庭。用新材取代旧砖,要改变原有的砖混建筑模式,用新的框架式建筑结构取而代之。
为使新型墙材在施工环节上取代红砖,齐齐哈尔市结合自身实际,先后出台了多项配套政策法规,从政策上引导新材料使用。各相关部门有效配合,从设计、施工图审批、工程验收等多项环节入手,严格把关,推动新型墙材取代红砖。
仅从施工使用环节打破传统,还不能完全让红砖退出历史舞台。没有足够数量和种类的新型墙材产品,没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新型墙材生产企业,红砖还会有生存的土壤。
为了扶持新型墙材生产企业快速发展,齐齐哈尔市加强了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积极协助企业谋划新型墙材项目,筛选了一些具有示范作用的新型墙材项目和生产线进行重点推广,并加大了扶持资金的投放力度。仅“十一五”期间,全市为新型墙材项目、试点工程、科研攻关等投放墙改专项基金600多万元,拉动了近4亿多元的社会资金投入到发展新型墙材的事业中来。
新型墙材舞台愈见宽广
回眸推广新型墙材的几年,齐齐哈尔市新型墙材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增加并发展壮大。如今,该市新型墙材产品种类和产量已形成了以砖、块、板材及现浇混凝土剪力墙为主的四大系列20多个品种,新型墙材企业发展到100多家,企业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能力不断加强,工艺和装备水平也不断提高,一大批成规模、上档次的新型墙材主导产品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使该市的新型墙材发展从单一非承重型向多类型转变,应用由框架填充结构向多层承重结构转变,生产由作坊式向现代规模化转变。
据统计,新型墙材生产比例由“十一五”初期的19%提升到现在的34%,其中市区由“十一五”初期的32%提升到现在的67%;新型墙材建筑应用比例由“十一五”初期的21%提升到现在的38%,其中市区由“十一五”初期的45%提升到现在的75%以上。
在该市中心城区内,实心黏土砖等传统墙材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仅“十一五”期间,该市通过墙改工作累计节约土地1053亩,节约生产和建筑采暖能耗5.04万吨标煤,利用工业废渣417万吨,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