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2年多来,港澳特区从政府到民间、从个人到团体,他们用各种方式倾力支援四川地震灾区。
截至今年10月底的统计数据,香港特区援建的190个项目中有119个已开工,预计到2012年大致全部完工;澳门方面与四川确立的105个援建项目已经启动75个,预计明年底能全部完成。
为了灾区 两种制度胜利磨合
2年多援建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让人欢喜。然而,在这些成果的背后,参与者所付出的努力却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这是一场一国两制在非常态下互相磨合的胜利。
一个工程从内地及香港澳门两种不同的运行机制与操作规范来说,从立项、审批到监管、验收,甚至是付款的程序和时间等等细节,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在这种没有先例参考的情况下,为何各个项目能得到快速高效的解决。其中的答案,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张裕日前访川时说出了代表所有这场援建战役参与者的心声,“一切为了灾区好!”
回忆援建之初,其实走过了一条非常不平凡的路。张裕说,“首先一条就是法律方面不可跨越。”双方聘请了专门的律师提供法律意见。
在具体工作中甚至包括汇款可以汇给什么单位、什么时间该汇多少钱,一点点细节都要反复沟通和协调。制度的不同并没有影响到全盘进度。“因为一切细节都是在互信基础上通过充分沟通来协商解决。因为我们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灾区”。
“抠死”资金 留下宝贵经验
港澳援建对援建资金“抠得很死”。如何确保这些民生工程的质量?如何确保援建资金用得其所、到位和有效?港澳与四川在灾后重建协调机制下进行了系列探索。
针对设计、招标、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订立严谨的标准、程序和监察制度,不仅将部分项目捆绑招标,吸引较高质素和较大规模的工程单位承包工程,还由港澳方聘请独立的专业顾问公司,对每个项目进行实地技术检查。
同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援助项目管理制度,通过实地考察、评估论证以及磋商会谈等形式,双方共同协调解决援助项目推进实施中的问题。
另外,双方协调机制吸纳工程、财物、造价、工程监理等专业人员,建立联合督查的监管机制,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
由澳门特区政府援建的成都大邑县沙渠学校已经于去年8月底投入使用。校长郭永洪参与了援建整个过程。“在检查中他们一定要用锤子敲开混凝土柱子,仔细看里面钢筋大小如何、接口做得怎么样。”郭永洪说,他从未遇到过如此严格的审查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