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世博会已经闭幕,但它留给上海的低碳财富却已融入了城市新一轮转型升级的脉搏里。在低碳领域专家、上海发展改革研究院总经济师兼能源交通研究所所长唐忆文看来,申城各区县已悄然启动后世博低碳实践。而今后上海经济转型的重点区域―――虹桥商务区堪称一大亮点。
记者独家获悉,目前,供能优化工程、绿色建筑工程、绿色照明工程、节水与水环境优化工程、低碳交通工程及生态绿化工程这六大工程,以及信息检测工程、低碳社会工程,已被明确为虹桥商务区建设低碳经济实践区的主要功能。“这里将成为上海全面应用世博低碳理念的样本。”唐忆文评论道。
借鉴后滩公园经验
一直以来,“大虹桥”似乎都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不过,主要参与该区域规划的唐忆文介绍,从规划到建设,虹桥商务区将环环紧扣“低碳”元素。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世博后滩公园因为成功引入了一池活水,让世博园充满了科技的灵动。后滩水系开发也给了虹桥商务区灵感。“后者将引入周边的水系,并结合后滩公园经验,让水活起来。”唐忆文介绍,目前这一节水与水环境优化工程已启动相关工作。
世博“活水”引入虹桥商务区的背后,正是上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思路的改变。唐忆文解释说,上海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到了必须转型的时刻。以商务区为例,传统思路是要造高楼,达到高楼林立的效果。可是虹桥商务区有楼高的限制,不可能再走陆家嘴的老路。另一方面,本届世博会上,国内外众多场馆在构想未来城市生活时,均拿出了自己的低碳思路。这对于虹桥商务区和上海众多新兴开发区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启示:未来,低碳和人性化发展模式将成为其最佳选择。
低碳交通工程值得期待
在这一背景下,虹桥商务区已确定了“6+1+1”的主体功能定位。
据悉,“6”指代六大工程,除了借鉴后滩水系的节水与水环境优化工程,还包括了供能优化工程、绿色建筑工程、绿色照明工程、生态绿化工程和低碳交通工程。
这是一项令人激动的规划。因为它保留了世博会上众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低碳想象。以绿色建筑工程为例,本届世博会上,各国都贡献了自己在新材料领域的前瞻性思路。比如,德国馆的墙体材料有“自动”功能。当室内温度升高时,它会及时吸附热量,调低温度。空气污浊时,它又带有吸污功能。日本会呼吸的建筑材料和意大利能透光的混凝土也都令人惊叹。“这些绿色建筑的实践对上海的建筑节能特别有启示意义。”唐忆文指出,目前,建筑能耗已占全市能耗比重的20%。在建筑节能上下功夫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今后商务区实践低碳的发展趋势之一。“有了世博会的先例,在虹桥这样面积庞大的地区进行建筑节能规划、建设,将变得很从容。”她说,商务区内的建筑建设将设定环保门槛。
另一项值得期待的工程,则是低碳交通工程。根据规划,“大虹桥”将把电动车等新能源车加入公共交通体系中。此外,商务区内还将辟出一定的步行空间,并提供完善的汽车、自行车租赁服务。
据透露,目前,供能优化工程、绿色建筑工程、节水与水环境优化工程和生态绿化工程已启动相关建设,其他工程也将陆续上马。
将对高碳企业说不
除了基本的六大功能,虹桥商务区还有两个“1”工程。其中一个指的是信息监测工程,另一个则是低碳社会工程。
在低碳社会工程方面,虹桥商务区将在上海率先尝试“低碳招商”的概念。“这强调了开发、进驻企业都要有低碳责任意识。”唐忆文说,在商务区硬件条件符合低碳标准后,其招商时也将对不讲低碳的企业说不。等到企业入驻后,各商务楼内还有望形成一套低碳综合交易机制。举例来说,相关企业可以购买一定的低碳指标,用于在区域内种植绿化等。
信息监测工程则沿用了世博会成功的信息技术。根据设想,商务区内将设一个信息指挥中心,区域内各商务楼及具体企业的能耗情况都可实时反映,一目了然。“这种模式与传统只讲求经济效益的商务区截然不同了。”唐忆文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