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混凝土质量不过关,北京旧宫三角地保障房工程已被责令停工,并将拆除重建。这是继西三旗旗胜家园后,北京再次出现的保障房“墙脆脆”事件。10月初,央视曾对武汉假冒袋装水泥的产销链进了曝光。由于国家大力推广散装水泥,袋装水泥的销路受到影响,目前袋装水泥多用于家庭装修和民房建设等小工程。今年我国有约600万套政策性住房开工建设,质量问题丝毫不能懈怠。一旦商用混凝土出问题,广厦就不再安稳,这势必影响国计民生。为了进一步了解商用混凝土行业存在的问题,记者进行了相关调查。
产业链下游
质检缺位为劣质产品开后门
从有关报道中发现,“墙脆脆”之所以频繁出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第三方监管。
“目前,许多建设工程的质量检测费用包含在施工费用中。也就是说,监理方在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测时,其费用是要向建设单位收取的。而房地产开发商之所以投资保障房项目,往往是为了从政府手中获得附近土地的优先开发权,以便于建商品房获利。因此,在利润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为了让质量不过硬的工程能够通过验收,一些建设单位就与监理单位共同造假。”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专家主任委员闫振甲表示。
闫振甲指出,工程质量检测环节上的问题只是施工中弄虚作假的一个侧面,实际上这个问题具有两面性。与监理方类似,质量检测单位目前是被动地接受施工单位的委托。如此一来,在经济关系和公正性之间就形成了悖论,质量检测单位很容易在工程质量检测环节上造假。比如,明明工程质量不高甚至用料有问题,但为了确保工程进度,施工单位就会“建议”质量检测单位把某个节点甚至整个工程的质量等级提高。
“管理办法政出多门、互不衔接的现象,不但给暗箱操作留下了空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为劣质商用混凝土进入工地开了后门。”闫振甲说。
产业链中游
商用混凝土企业被迫压价竞争
“除了买房人外,‘墙脆脆’事件的受害者还包括我们商混企业!”一位国有商用混凝土生产企业的负责人表示。他说:“以前,我们公司的经济效益排在北京市同类企业的前列,如今却连年亏损。这都是恶性竞争惹的货!”
在这家拥有300多名职工的国有大型企业内,记者看到,厂区冷冷清清,成套的进口设备不再运转,几十辆水泥罐车整齐地停放在一旁。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厂的生产过程严格遵守国家规范,产品也符合国家标准。“造成企业半停产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混乱的市场竞争中几乎无法立足。”他无奈地表示。
据了解,近年来,建筑业的繁荣带动了商用混凝土生产企业的发展。但商用混凝土行业的准入门槛低,企业多且鱼龙混杂。大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要靠规模效益,要靠产量占领市场;小企业设备简陋,产量低,靠压低价格获取市场份额。企业竞相压价的恶性竞争使得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在蚂蚁与大象的博弈中,灵活的一方占了上风。
这位负责人表示:“几年前标号C30的商用混凝土每立方米卖350元,产品供不应求。但随着众多小企业的涌入,现在280元的价格都算是高价。要知道,我们的成本价都在300元左右,这还不包括运费!”
“为了拿到订单,我们要垫资,要请客吃饭,然而很多项目在主体工程进度过了正负零的时候,还没有拿到一分钱。如今,许多商用混凝土生产企业在夹缝中艰难地生存着!”这位负责人表示。
产业链上游
劣质水泥影响混凝土质量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一些小厂生产的劣质混凝土价格低,除了要降低配比率之外,还要大量使用小窑水泥。
“价格低有价格低的路子,在品质上肯定不讲究。”在北京城南的一处建材市场上,一位知情人向记者表示,“在北京周边地区有很多生产水泥的小企业,它们的产品也能‘通过’相关部门的验收。”据悉,在一些水泥企业的仓库里,优质、劣质水泥都有。如果产品供应大工程,就用优质水泥;如果供应小用户,就用劣质水泥。
一家知名水泥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要严格控制水泥出厂质量,以及缴纳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等附加费用,企业的利润空间已经很小了,水泥产品不可能大幅度降价。闫振甲告诉记者,确保水泥质量对于保证建筑工程质量、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极为重要。
“用劣质水泥加工生产的混凝土进行建设,后果绝不是墙砖脱落、墙皮起灰那么简单!秩序混乱是‘墙脆脆’频现的根源,政府要对市场加强监管。”闫振甲特别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