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漏是困扰地下隧道施工的世界性问题,而武汉首条湖底隧道——东湖隧道,最深处建在湖底12米,却可以做到“滴水不漏”。
记者昨在东湖隧道施工现场看到,整个隧道湖中段、北岸段主体结构已全部完工,工人正在回填隧道顶部湖底的土方,隧道内壁没有一点点渗水印迹,12月中旬即可恢复东湖水面。施工方市政集团隧道公司项目部技术负责人谢学彬告诉记者,刚刚经过一个月的“回水”试验,湖中段隧道大考成绩优异,基本实现“滴水不漏”。
全长1585米的东湖下穿隧道,是二环线跨越东湖的关键性工程。其中穿越湖泊段长625米,最深处位于湖面下12米处,在湖底呈“S”形走势。隧道造型为矩形箱涵,高6米,宽21.7米,双洞双向4车道。从省审计厅原址入地,原梅岭加油站附近钻出地面。
谢学彬介绍,长江隧道采用的是“地老虎”打洞。东湖隧道“入地”比较浅,整个工程采取明挖法施工,即先在湖中筑起围堰,抽干湖水,将施工区域与东湖暂时隔离开;开挖隧道深基坑前,先在基坑两侧外沿向地下置入两排维护桩;再开挖、浇筑隧道结构;建成后再回填土方、恢复湖面。
打铆桩抢回半年工期
由于拆迁、管线迁改耽误,东湖隧道北岸段原计划一年的工期被压缩到半年。市政府给施工方市政集团隧道公司定下“死目标”——9月28日北岸段必须完工,然后直到今年4月才真正进场施工。为节省工期,市政集团隧道公司决定尝试一种新工艺——无内支撑旋喷搅拌加劲桩支护法。简单理解,就是边开挖边往隧道深基坑两壁打“大头铆钉”支护,这样基坑中间可不需要钢支架支撑,也省去拆卸的麻烦,可大大压缩工期。
谢学彬介绍,打入这种巨型“铆钉”前,先在两壁钻孔注浆,在混凝土尚未凝固前,置入铆桩,通过挤压使混凝土渗入周边及顶部土层,形成“带两个头的膨胀桩”。一般在基坑两壁上下隔2米、左右横隔1.5米,密密麻麻打一片,相当于一面墙上钉满钉子来固定。再在“铆钉外”竖一排维护桩,基坑两壁形成铜墙铁壁,自然“固若金汤”。
“砌墙找平”实现滴水不漏
建隧道最大的难题还是防渗漏。按传统施工工艺,直接向隧道基坑两侧钢管维护桩喷射混凝土、涂防水层,再做隧道结构。由于钢管的圆形结构,混凝土很难喷射平整,最终产生施工缝,导致混凝土开裂。
谢学彬说,混凝土开裂也是世界级难题,一旦隧道出现混凝土开裂,渗漏就很难避免,而侧壁不平整则是出现开裂的关键性因素。
市政集团在实战中摸索出“砌墙找平”的“绝招”:在维护桩外直接砌一排砖,糊上泥浆,再做防水层,因为砖块的平整度肯定比喷射混凝土好。此外“打铆钉”支护的新工艺可减少施工环节,直接减少分段施工产生的结合缝,使侧墙、顶板可一次浇筑到位,也为解决渗漏打下基础。
目前,受拆迁影响“拖后腿”的南岸段也在加紧施工,东湖隧道可确保明年4月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