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红瓦坡屋顶,飞檐画栋雕花窗……这样的建筑风格似乎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而其中以粘土为原料的“秦砖汉瓦”作为中国建筑的传统和主要建筑材料,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然而,这种辉煌是以大量毁坏耕地、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在一些地区,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窑坑遍布,有的窑坑深达七八米,取土后的农田荒凉不堪、寸草不生。“秦砖汉瓦”的香火不能再代代延续了。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现有粘土砖制造企业12万余家,占用土地600多万亩,粘土砖的产量每年都在7000亿块左右,需要“吃掉”14亿立方米优质粘土,相当于毁田120万亩。在生产过程中还要消耗6000万吨煤,同时产生1.7万吨二氧化碳。
近年来,建筑节能问题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2003年,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农业部发布了《关于印发进一步做好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到2008年年底,有256个城市列入强制“禁实”名单;今年2月,又发布了151个禁止使用粘土砖的城市。2010年年底,全国所有城市城区将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但由于种种原因,全国以粘土砖和非节能建筑为主的格局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毁田烧砖、破坏耕地的现象屡禁不止。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建材产品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一些地区实心粘土砖生产呈增长态势。
我国建筑节能工作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为何一直进展不快?为什么实心粘土砖在一些地方仍禁而不止?
一是实心粘土砖生产可就地取土,工艺成熟简单,价格低廉,产品质量稳定,便于生产和使用;而一些新型墙体材料技术标准不配套,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层次和应用技术水平不高,一些与之配套的设计、施工标准图集、验收规程等不健全,加之新型墙体材料建筑造价相对较高,造成推广应用难度较大。
二是政策落实不到位。现行有关规定只对土地的交易行为有相应的调节作用,对取用粘土资源的行为还没有列入资源管理的范畴来进行必要的经济调节。一些地方采取低额“包税”政策放任粘土砖企业的发展,有的地方甚至以各种理由擅自减免新型墙材专项基金,使得国家对粘土砖的限制政策和新型墙材专项基金优惠政策,难以发挥应有的调控作用。
三是粘土资源低税率使得粘土砖与新型墙材相比有明显的价格优势。据调查,广西粘土资源税为4元/吨,制砖取土用地年租金为300元/亩,按年产1000万块标砖规模测算,生产一块实心粘土砖的原料成本仅为0.02元。广西一般年产2000万块标砖规模的简易砖厂,所需投资不超过50万元,投产一年可净赚利润40万~60万元。而同等规模的小砌块企业需要投资80万元,折算标砖成本为0.12元/块,与实心粘土砖差价0.8元,是实心粘土砖价格的5倍。
要改变实心粘土砖禁而不止的局面,应从几方面入手。加强宏观管理,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各地要将“禁实”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实行政府目标管理,严禁在耕地上建砖瓦窑取土烧砖。
推进现有政策的落实和继续研究相关的经济政策。在落实有关限制粘土砖税收政策和推广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等经济政策的同时,要研究出台对优质粘土资源的取用收取资源税等相应政策,以扭转目前“土地有价、粘土资源无价”的局面。
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和技术改造,引进国外先进的新型墙体材料生产技术和应用示范项目,生产出保温、隔热、抗压等质优价廉的新型墙材替代产品。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资料显示,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预计未来10年,我国城乡新增房屋建筑面积年均仍将达到20亿平方米,对墙体材料的需求量很大。未来“禁实”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据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国家将加大对新型墙体材料推广的支持力度。凡财政拨款或补贴的行政机关办公用房、公共建筑、经济适用房、示范建筑小区和国家投资的生产性项目,都必须选用新型墙体材料。利用预算内资金或国债资金以及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新型墙体材料重大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示范项目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如果再不下大力气禁止实心粘土砖的生产和使用,我们的后人也许将居有所,而食无粮了。如此境况,愿有关部门警之,戒之,努力改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