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政府昨天公布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具体任务和措施,优化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便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主任黄融昨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科学合理的集疏运体系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基础条件,下一步,上海将更加重视铁路建设、内河航道建设、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推动海铁联运、江海直达和水水中转,提高航运的时效性和经济性。
近年来,上海的航运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随着洋山深水港一、二期及三期投入使用,上海港已基本完成由河口港向海港的转变。去年,上海港实现货物吞吐量5.8亿吨,连续四年位列世界第一大港;集装箱吞吐量2801万标准箱,继续位列全球第二。
“尽管上海港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有强大的经济腹地的支持,但在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上还有失均衡。”据黄融介绍,按照吞吐量计算,目前上海港公路、水路和铁路三种运输方式的比例为62.5:37.1:0.4,而鹿特丹为49:45:6,显然上海的公路运输比例相对过高。这与上海港的箱源腹地主要在长三角地区有一定关系,但更与铁路、水路存在的各种制约因素有关。铁路设施运能不足,与港口没有紧密衔接;水路主要是由于长江和沿海的适航条件不同,内河船舶不能直达洋山,需在外高桥换“穿梭巴士”倒驳,影响了航运的时效性和经济性。
黄融表示,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重点是继续推进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高速公路通道,尤其要重视铁路建设、内河航道建设、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推动海铁联运、江海直达和水水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