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联收购全球排名第三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CIFA被炒的可畏沸沸扬扬。其实,中联近几年并购不断,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中联此次并购受到如此“轰动”的关注?
品牌效应
意大利CIFA“全球排名第三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的头衔可谓光芒万丈,有人甚至比喻CIFA为一位意大利公主,而这位公主与中国混凝土机械企业的联姻无疑在国际国内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门第之见更评其为“下嫁”。
并购价格争议
在并购刚刚落下帷幕之际,就有分析人士认为此次收购价格过高,认为中联与竞争对手三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股价连跌
就在中联收购CIFA凯旋而归时,其股票却复牌三天连遭跌停。鉴于此,质疑之声更是纷至沓来。许多人认为中联此次收购步伐过大,认为 并购大企业不代表就变成大企业,还有谣传说CIFA是经营难以为继而出售。
纵观下来,几乎是争议让中联此次收购“火”了起来。然而此次收购真的那样前途黑暗吗?
首先这个品牌效应,它使国际市场聚焦中联,这不正是中联收购CIFA的目的与收益之一吗?再有就是收购价格认为收购价格过高的观点 都是基于2.71亿欧元的100%股权的收购总价。这就忽略了这样一个情况:由于采用杠杆联合收购,中联实际出资1.626亿欧元取得CIFA60%的控股权,且无需承担任何其他还款及担保责任,因此,这对中联国内其他分公司并不会形成拖累。不考虑性价比,中联投资等量资金是肯定开辟不出与CIFA等效应的海外市场。而评估CIFA性价比,此次收购也并不是“大头生意”。至于收购不被二级市场看好,可以这样说,中国收复香港之前不是也有很多人认为香港将前途迷茫吗。诚然“收购有风险,掏钱需谨慎”,但中联此次收购并不是冲动之举,据中联相关人士透露“2003年中联就一直定期关注包括CIFA在内的多家国际同行的动态,寻找海外收购或业务合作的机会”,而CIFA出售原因也并非如谣传,而是因基金合作人解散。加上其引进共同投资方以作为文化缓冲之举,更可谓深思熟虑。
但究竟并购是福是祸,还是要看中联的管理方法与经营模式,究竟是“一国两制式”、“同化式”、“取长补短式”或其他方式。
也许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的案例太多太多,成功的经验太少太少。但难道我们就因此而畏首畏尾,对中国企业国际化消极悲观吗?墨子有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企业策略虽然都从利益角度出发,但中联此次决策承担的风险却显示了一个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做大做强的理想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