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1978年到新世纪2008年的30年间,中国神州大地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我们伟大的祖国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还是在各民族、各地区和每个人的精神面貌方面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焕然一新的巨大变化。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30年来,我国的建筑材料工业更是取得了迅猛发展。做为建材工业主要品种之一的砂石产量也急剧上升,从而也带动了砂石全行业从落后甚至有些原始的生产状态向工业化的方向飞速发展。
一、砂石产量的巨幅增长
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我国水泥产销量的大幅增长,砂石用量也急速上升。经验数据表明平均每1吨水泥就要匹配消耗5吨甚至更多的砂石骨料。我们通过水泥在近30年来的发展,大体可看到砂石行业的快速发展。因砂石是地方管理的建材产品,多年来乡镇企业和个体经营户众多,企业规模小,分布广,企业和产品统计未纳入正规,我们在这里的测算数据仅供参考。
从1978年以来我国的水泥产量变化到砂石用量变化如下表所示。
年份(年) |
水泥年产量
(万吨) |
增长幅度
% |
人均消费量 |
砂石年用量
(万吨) | |
消费量
(千克/人) |
增幅
% | ||||
1978 |
6254 |
0 |
约65 |
0 |
31270 |
1990 |
20971 |
约2.2倍 |
约200 |
约2.1倍 |
104855 |
2000 |
50700 |
约8.2倍 |
约460 |
约6.1倍 |
253500 |
2007 |
136000 |
约20.2倍 |
约1000 |
约14.4倍 |
680000 |
2008 |
140000(预计) |
约21.45倍 |
约1080 |
约15.6倍 |
约700000 |
(注:水泥数据源自近期的《中国建材报》有关文章)
由上表可以看出,仅与水泥相匹配使用的建筑用砂石的年用量已然从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的3亿多吨达到了2008年的约70亿吨之巨。2008年砂石年用量比30年前1978年的用量增幅达22倍多。(如考虑水泥出口的量和砂石每年的出口量,国内消耗砂石的量基本持平)。全行业年生产总额如以平均每吨砂石出厂价15元(保守估算)计,70亿吨的产品年总产值已在1000亿元以上。如果加上大量的运输费用和人工费用,市场成交价将成倍上升可达数千亿元。高峰时期的砂石企业家数约10万家,相关的从业人数约100万人。
多年来,我国的砂石出口到日本、香港、澳门和台湾等地区,为我国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据统计,2008年截止11月砂石累计出口578万吨,出口金额2458万元美元。在禁止砂石出口前,我国砂石出口高峰时期每年出口量在2000万吨以上,创汇8000万美元以上。30年间,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收入。也为进口砂石的国家和地区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另外,还有很大一部分砂石是不与水泥匹配使用的,如公路建设用的路面集料是与沥青匹配使用的,公路路基、铁路路基用石等也是砂石行业的范围,至2007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7.8万公里; 30年来我国铁路建设新增通车里程约几万公里。至2007年底,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57.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36万公里。这些工程每公里的砂石用量在都1000吨以上。如果加上这些工程的砂石用量,相信砂石的年总用量更是要以天文数字来计算。可见我国砂石年用量的巨大,为我国各项建设事业做出的贡献是多么巨大。
二、涉及砂石行业的管理政策从无到有、从粗到细。
伴随着砂石用量的巨幅增长,涉及砂石的管理政策和产业政策相继出台和贯彻执行。
改革开放前,砂石的生产基本还是处于落后或者说有些原始的生产状态。生产方式基本是一把铁锹一张筛子,大型机械或者成套设备很少或者没有,生产场地周边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砂石属于地方材料,在哪里建设就在附近开采取材。从而国家也没有多少关于砂石产生或者管理的政策。但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落实和国家基本建设的迅猛发展,砂石行业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应的管理工作也逐步进入了各级政府的工作范围,甚至在某些地区或时段成为各级政府的主要工作之一。
1、在改革开放初期,为鼓励砂石出口创汇,国家成立了中国砂石协会
随着我国周一些边国家和地区的建设需要,我国砂石出口贸易迅速扩大。在1981年8月26日,由当时的建材部批准成立了中国砂石协会,这在我国的社团组织中属于早期成立的协会之一。成立协会的目的是为发展砂石生产、扩大出口,为国家创造外汇做贡献,为加强砂石资源的管理做准备。
在此之前的日本、香港、澳门和台湾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经过了快速建设和发展时期,特别是填海造地或者机杨建设等大型工程需要大量的砂石,导致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建设用砂石资源迅速减少或者接近枯竭甚或限制开采,出现供应不足的问题。他们转而不得不到海上采海砂以满足建设需要。但海砂用于建筑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加之影响海洋生态,所以日本等周边国家和地区迫切需要砂石进口,主要是寻求从运输距离较近的中国大陆进口砂石。中国砂石协会成立之后,在对我国沿海地区的砂资源分布、储量、质量、开采和运输条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并编辑了《中国部分沿海地区的砂石资源调查》报告,供国家有关部门参考。同时也为我国的砂石行业的企业和有关方面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砂石行业和社团组织间的考察交流、技术培训和相互学习管理经验等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如由中国砂石协会组织考察、了解日本的砂石资源管理和砂石生产、市场用量及其质量标准等交流活动,派出研修人员到日本,培训学习砂石生产、管理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这些进修研究人员在日本学习培训期间的研修报告和他们的实地工作经验也为我国砂石行业的发展打开了广阔的空间,为我国砂石行业以后的科技进步和政策管理及标准制定等方面都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协会与我国香港地区的矿业学会建立了友好关系,与台湾砂石公会建立了联系。通过以上的实地考察和学习交流,增进了相互间的友谊和了解,为我国砂石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1986年11月又在北京召开了理事扩大会议,会议提出了“加强中国砂石协会工作的几点意见”,修改了原协会章程,明确了协会性质和任务,调整了会员结构,成立了二届理事会,确定了领导班子。名称改为“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砂石协会”。1992年根据协会工作发展需要,经国家建材局同意,民政部批准注册更名为“中国砂石协会”至今。属全国性社会团体组织,具有独立社团法人资格。由此中国砂石协会步入规范化发展正轨。
中国砂石协会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为促进砂石贸易和行业的科技进步和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加强砂石行业的对外交流和促进行业管理做了许许多多富有实效的工作,起到了协会应有的作用。
2、涉及砂石管理的国家和地方政策逐步完善,管理力度不断加强
砂石是现代建筑物不可或缺的主要骨料,为国家经济建设默默无闻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它在社会的中的地位与影响并不很高,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也不注意和重视。甚至于随着砂石用量的急剧增长,生产和管理方面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因采砂导致的河堤垮塌、铁路桥梁倒塌、耕地或者河堤外的乱采滥挖,海洋生态的破坏以及交通事故,给人们造成了砂石行业破坏生态环境、影响自然景观和地貌等等不好的印象,出现大量的负面报道,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从而使得各级政府对涉及砂石行业管理政策不断完善并逐步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对砂石开采就有明确规定,将砂石列入矿产品名录,砂石生产实行许可证开采制度并依此加强查处无证开采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其中的第三十九条规定:国家实行河道采砂许可制度。河道采砂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之后,为了加强长江沿线的采砂管理,国务院专门出台了《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并自2003年7月15日起施行《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办法中详细划分了禁采区和可采区,详细规定了可采期和禁采期等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四十六条中规定:……严格限制在海岸采挖砂石。露天开采海滨砂矿和从岸上打井开采海底矿产资源,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海洋环境;国土资源部文件(国土资发〔2007〕190号)《关于加强海砂开采管理的通知》中也规定了对海砂(砾)实行采矿权固定年限出让制度。海砂采矿权有效期每次最长为两年,到期后按本通知规定的方式重新设置采矿权……等。《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规定:在防洪工程设施保护范围内,禁止进行爆破、打井、采石、取土等危害防洪工程设施安全的活动。国务院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的规定:景区范围内禁止开山、采石、开矿……。还有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等等有关法律法规都对砂石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加强对砂石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国家还对砂石出口政策进行了规定。经过几十年的开采,我国原来砂资源丰富的地区目前的砂资源已经大为减少或者接近枯竭,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商务部会同海关总署宣布自2007年3月1日起禁止天然砂出口。同时,因考虑到港澳地区90%的天然砂依赖内地进口、台湾地区天然砂进口量的90%以上来自大陆的实际情况,为支持台港澳地区经济建设发展,公告同时规定对台港澳地区的天然砂出口另行规定。总之,涉及砂石行业的法律法规多年来逐步得到完善从而加强了监督管理力度。
各项法律法规实施后,国家和地方还成立了许多砂石管理机构如长江委采砂管理局、吉林河道管理处,天津蓟县砂石料管理处,青岛地方建材管理处,河南洛阳砂石管理办公室,安徽六安市砂石管理处,河南辉县市砂资源管理局,安徽桐城砂管站等等一批砂石管理单位,加强了资源税或费的征收管理。尽管他们中的很多单位受机构改革的影响有的取消了单位建制,有的转为实体经营,他们的很多工作仍然是有益的,为当地的砂石有序生产和严格管理做出了贡献,
由此,我国砂石行业受到全面整顿进入了依法生产的轨道。例如北京市早在2000年前后就开始了关停市区域内的天然砂石场工作,对盗采天然砂石行为给予严厉打击,到2003年底全部关闭了约400家天然砂生产企业。全国其他地区也在国家整顿矿业秩序的过程中关闭了大量的砂石企业,无证采砂企业数量及用工量近年来迅速减少。依法规范生产经营的企业逐步向新型工业化道路方向发展。
3、砂石标准的制修订与国际标准接轨并与砂石资源现实情况紧密结合
砂石标准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是1979年建设部的部标,实施近14年之久。后经中国砂石协会组织,1993年制定了第一个砂石的国家标准,实施8年时间。后由中国砂石协会组织修订成GB/T14684-2001《建筑用砂》,并参考了ISO、欧洲及美、英、日等国的有关标准,使标准的产品分类、技术指标、试验方法等内容既符合国情,适应了我国砂资源的变化情况,又便于国际交流。其中增加了人工砂的有关条目等内容,于2002年2月1日实施。
到2008年底,中国砂石协会为适应新的形势需要,提出了再次修订现行砂石国家标准的报告并获得批准,为突出砂石产品的重要性,本次再修订的标准将由原来的推荐性国标改为强制性国标,体现出国家对砂石标准的高度重视。目前协会已经全面着手开展这项工作并征集参编单位。
随着砂石国家标准的制定和修订,砂石产品的质量控制和生产管理有了更加可靠的理论依据,满足我国各项建设需要的同时也适应了砂石生产的现状。制修订砂石国家标准是中国砂石协会多年来的重要工作之一。
三、砂石生产企业数量大幅增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砂石行业的30年发展,经历了许多巨大的变化。30年来,砂石行业从落后的生产状态发展到现在的上规模、上技术、上效益、上管理等大的发展阶段。从开始的没人注意、没人管理、没有大型成套技术装备到引起多方重视、加强管理,逐步向加大各项投入、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前,由于基本建设处于停滞或紧缩期,砂石需求量低,生产处于落后甚至于有点原始的状态。当初的砂石资源丰富,行业生产技术落后,产地往往是处于荒凉偏远的山区或者河流流域,交通不便,不引人注意,劳动强度大,环境恶劣,企业效益低,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这一行业;企业和人员的流动性大而不易监督管理,导致行业进入门槛底。所以行业中的大型企业极少或者在某些地区根本就没有。仅是沙滩或者河流上小规模采挖砂石的作业方式。
改革开放之后,国家的各项基本建设迅猛发展导致砂石需求量急剧上升,行业的经济效益也凸现。于是在利益驱动之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乡镇企业和小规模的私营企业。尤其采砂企业更是如此。砂石生产企业开始了在资源丰富的地区相对集中发展并逐步走上规模化生产经营的道路。
在这一巨变当中,应引起重视的是砂石生产由过去的单一砂石同时生产发展到砂和碎石的并行发展。过去的砂石料是从河道或者河滩集中统一生产,即将砂石一同打捞然后简单筛分成为砂和符合规格的卵石、石子,再将规格以外的卵石丢弃,基本没有破碎设备,这从较早时期的采砂地留下的大量大型河卵石就可看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建筑物多是砖混结构,混凝土的用量少,因而石子的消耗比砂的用量小。30年来,随着钢混结构的建筑工程中混凝土应用量的快速增长,卵石、石子的需要供不应求。进而有更多的专门生产碎石的企业应运而生去开采山体生产碎石。更多砂子生产企业也将过去规格以外的卵石破碎成规格碎石从而大大提高产量和效益。砂石企业的发展逐步分化成以砂为主以卵石、碎石为辅的生产企业和以开采山石的碎石为主以人工砂为辅的生产企业。
早期大规模生产碎石的企业不多,如杭州獐山石矿、北京南口采石厂、天津市石矿以及一些为铁路建设专门生产石渣的如内蒙古通辽采石厂等等企业。改革开放初期,从事这一行业的企业基本是国有企业,其他形式的企业极少。其中的杭州獐山石矿已具有上百年历史,始建于1893年。是在殖民地时英国人兴建的石矿。初始年产量在8万吨内。100多年来经历了殖民地、民国和解放初期的发展。到1977年其年产量达89万吨。是我国华东地区建筑石料的主要供应基地之一。他们的产品主要销往上海、杭州及附近地区,销量约各占三分之一。产品中5-40mm、5-25mm、5-15mm三种规格的石子曾被中国砂石协会多次评为优质产品。
北京市地区的砂石企业在1978年前为数不多,有规模的企业则更少。其中的北京大灰厂,年产量在40万吨左右。北京南口采石厂,碎石生产规模在50万吨左右。北京西郊砂石厂,龙凤山砂石厂等大型以砂为主产品的企业,生产规模在年产150万吨左右。进入新世纪后成立的北京恒坤拓峰采石有限公司等企业以生产碎石为主以生产人工砂为辅。企业年生产规模可达200万吨。
在上世纪90年代,上海市在向国际化大都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因为上海的砂石基本是依靠外地的货源供应市场,这就为运距较近的浙江地区的砂石企业特别是矿山碎石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契机。在此期间建设的湖州新开元碎石有限公司、(嘉华)湖州石矿等矿山企业都具备了技术装备先进、大规模经营和采用现代化管理技术的特点。他们大都采用进口设备,有的产量可达300万吨,总投资达上亿元。这些企业成为我国砂石行业先进技术和规模化、规范化、高效率生产方式的代表企业。
随着基本建设的开放和砂石需求量的快速增长,行业中的外资企业也开始出现。如香港嘉华集团建设的广州(嘉华)黄陂石矿和湖州石矿及在北京合资的首嘉公司,香港惠记集团在国内的大洋山石业有限公司,英国泰马士矿业(湖州)有限公司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企业开始按市场布局进行发展。
同时砂的生产企业,特别是长江沿线的采砂企业和海上作业的海砂生产企业,他们的生产规模也迅速扩大,装备水平迅速提高,采砂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大型吸砂船的小时吸砂能力达1000吨左右,作业水深达十多米。陆地采砂的企业生产规模由于大型成套机械装备的应用也发展到年产几十万吨甚至100多万吨的规模。由此砂石行业逐步向集约化、规范化、规模化、高效率方向发展,向着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方向发展,企业集中度有所提升,济效益逐步上升,技术装备水平在不断提高,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企业组织和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0年前后,高峰时期的砂石企业有采矿许可证的达4万家之多。有河道采砂许可证的也在数万家,如若加上无证采砂开山的总计约有10万家企业。如果按2000年时砂石年消耗量25亿吨计,平均每个企业的年产量在3万吨以内,可见当初砂石行业的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和生产规模之小以及市场的混乱。从中也体现出砂石行业需要从大乱到大治的发展必要性。
四、人工砂的生产应用走上快速发展道路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很少有天然砂的贵州省或者大型水利工程的附近。因没有天然砂,便开始了人工砂的应用研究。之后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浙江、河北、山西、四川、江苏等砂资源缺少或品质下降的省市相继开展了人工砂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先后建立了少量的人工砂生产线。但由于砂石的国标中没有人工砂的条目,工程使用还存在很多的限制和阻力。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砂石新国家标准的实施为生产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人工砂才逐步走上快速发展之路。人工砂的发展适合国家的各项政策有很多的优点,如可以弥补天然砂资源的中、粗砂供应不足,可以人工调配砂的级配,砂的成分可以人工控制,可以充分利用废弃的各种尾矿或废石达到到综合利用的目的等,砂资源的短缺为人工砂推广应用打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使用较多的是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商品混凝土搅拌站。这些企业有实力做大量的配比研究,敢于使用人工砂。在我国生产应用人工砂较成熟的是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他们为工程建设配套的砂石料生产系统和人工砂的使用经验都比较完善和成熟。近年来发展人工砂较快的地区有北京及周边的区域,北京市的人工砂年供应量达3000万吨。一些缺少砂资源的省如贵州省和一些发展较快的大中城市周边地区也加快了发展步伐。前几年因关闭天然砂企业,市场一时无法满足供应,有的地区本身就没有天然砂所以逐步开始使用人工砂。
五、砂石行业的装备制造业迅速发展
30年前,砂石生产技术落后,规模小,因而在技术装备方面没有多少发展,现在,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环境不断改变,对砂石生产的技术装备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行业的迅速发展,砂石制造设备需求旺盛,还吸引了不少国际企业进入国内开拓市场,较早时进入我国的有诺德伯格,斯维达拉,神户制钢,到后来的美卓矿机和山特维克等国际知名企业,为我国的大型砂石企业提供了高水平的破碎筛分设备和成套生产流水线。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生产砂石装备的民族品牌也得到迅速发展。基本可解决一般规模生产线的装备供应。有些企业甚至可以提供单线产能在100万吨以上的成套技术设备。使砂石生产方式和生产效率得到很大提高。砂石生产工艺也逐步完善到应有尽有,如用于水采的大中型采砂船,有湿法生产线,有干法生产线。还有专门用于人工砂生产的破碎和筛分系统以及防尘防污染的设备和系统,有可移动式或半移动式生产线等等。行业的发展,为不同的破碎筛分设备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这时的设备种类和型号不断出现适应了不同层次的需求,基本可满足我国砂石行业发展的需要。其中的代表企业上海建设路桥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的“山宝牌”产品年总产值超过10亿人民币,还有洛阳大华重型机械有限公司、郑州鼎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郑州一帆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等等一大批企业,为我国砂石行业向规模化、规范化、环保化方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六、砂石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砂资源减少或者枯竭,产品质量和品质下降明显
砂石行业是个资源性的行业。在经历了快速发展之后,也同其他资源性产品一样面临着资源减少和枯竭的问题。其中天然砂的产品品质和质量下降明显;我国天然砂储量多是细砂,混凝土用中、粗砂品种已不能满足需要。在各省会或者发展较快的地区,周边100公里左右的砂石资源已经大为减少或枯竭。如山东济南的长清县,原来的砂资源较为丰富,但近年来已经枯竭。再如宁波市的陆地天然砂资源枯竭,需要使用海上开采再经淡化的海砂或者远距离海上运输来的陆地砂。再如福建省供应出口的闽江砂,经过数十年的开采,加之水情和季节等方面的限制原因,砂资源和砂的品质也快速减少和下降。由于资源枯竭或者减少、产品品质下降或者规格不符合要求出现了不能满足工程需要的现象,尤其不能满足高质量混凝土性能的需要。
针对以上问题,为保持砂石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砂石协会近年也提出了不少鼓励政策,如大力发展人工砂,以应对砂石产品品质下降和天然中粗砂减少或者枯竭;加强利用尾矿或废石加工成人工砂代替天然砂的研究应用,以解决资源综合利用的问题;倡导并鼓励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再生骨料,以促进环境保护;建议对利用尾矿或废石等废弃资源的企业给予税收等方面的减免或者优惠;将建筑砂石的开发利用纳入到循环经济以促进再生资源的利用等。
2、资源分布极度不均,开采、运输及使用成本增加。
砂石是地域性很强的地方建筑材料,有的地区有丰富的资源,而有的地区则资源很少或者基本没有。由于砂石是附加值低、重量大的大宗商品,砂石的运输距离一般不宜过远。在东部发达城市如上海市基本没有砂石资源,所有的建设用砂石都要依靠外地的供应来满足需求,砂的一般来源是长江沿线如湖南、湖北、江苏、江西等地经水运的砂和上海周边等地如浙江省的碎石。而江河沿线的采砂作业又受到水利部门尤其是季节和水情的影响较大,因而生产也不稳定,市场波动较大。运输距离对砂石产品的价格影响很大。过去,砂石产品一般是几十公里的运输距离,运输成本相对较低。现在由于城市建设和环境的改变,砂石消耗量大,导致砂石资源骤减或枯竭而形成了砂石产地与使用地的距离不断加大,有的运输距离已经超过数百公里,如上海使用福建的砂运距上千公里。这些城市只有依靠从远距离或者超远距离运输来满足市场需求,无形之中增加了使用成本,导致砂石市场价格迅速上涨,近年就出现过砂石市场价格一年中就成倍上涨的现象,砂石市场价格早已经从10多元上涨到100多元一吨。大量的超载超重的运输工具造成各种交通运输压力迅速上升形成交通拥有堵,加重了大气环境污染,个别重大交通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由运砂的车或船舶造成的事故时常见于新闻报道就是明证。
但在有的地区则有非常丰富的砂资源,如海南省的昌化江流域,河砂、海砂资源储量可达10亿立方米,约15亿吨,其品位也属于优质等级,包含粗、中、细砂。江的入海口附近有渔港,但经数十年形成的砂荒所填埋而至港口水深已不足1米,目前已经基本成为废港。经江水长年的冲刷,陆地砂已经冲入海中成为海砂并将港口航道堵塞。江水带来的砂砾已经将大片的良田填埋成砂地。因而从治理砂荒,疏浚港口河道考虑,适于开发。但开采运输成本需要得到市场接受和认可。
由于砂石是建设工程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大宗物资,对此我们建议有资源的地区,在杜绝乱采滥挖的前提下采取全面措施消除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就近而有规划地做好开发利用工作,减少运输距离造成的另外一种不必要的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从而保证市场需求的供应。
3、人工砂的应用比例有待提高,发展生产人工砂石需要大力推广和宣传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砂石业步入了发展新时期,当各地天然砂石资源迅速减少或接近枯竭、高品质多品种天然砂供应不足时,特别是自2001版的国家标准加入了人工砂的产品标准并正式实施后,人工砂产品逐步得到各行业的认同并使用。但目前看,现阶段人工砂的应用比例仍然偏低。如人工砂发展较快的北京市地区砂石年用量达1亿吨左右,人工砂供应3000万吨左右,仅占约30%。总体看人工砂的应用在质量和数量上替代天然砂的比例还有待提高。
人工砂与天然砂有显著的不同,主要是含有石粉,使用当中需要重新调整配合比例,生产和使用都会增加一定的投入,使用不当也会出现质量问题。如若满足混凝土对骨料各种不同性能要求,特别是高性能混凝土对砂石的性能要求,还需要经过大量的试验和研究、做大量的工作。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粉尘和噪声,如果不在工艺方面加以解决就会污染环境。人工砂有许多优点,但实际应用比例不高,仍需要宣传和推广。
4、砂石生产企业集中度低,生产规模小,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有待提高。
砂石企业设备投入少,生产技术水平低,行业进入门槛低,生产工艺不完善,生产规模小,大量的小型企业仅是几万或者10多万吨的年产量。砂石生产企业的布局不尽合理,规划不够细致,集中度不高。如在河北某区域,形成了在极有限的地区大大小小存在上百家砂石生产企业,由于工艺落后,生产过程的大量粉尘污染环境,危害健康。由于地处偏远不易监管,经常出现盗采导致无序竞争,滥采乱挖,野蛮开采。在河道偷采就危及河堤,在山区盗采就形成山体的疮痍满目。这样给砂石行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极坏。
新的砂石国家标准实施后,中国砂石协会向国家发改委提出年产50万吨以下规模的为小型企业,50-100万吨的为中型企业,100万吨以上的为大型企业;鼓励发展50万吨以上规模的人工砂企业及技术装备,鼓励引进100万吨以上规模的人工砂生产技术装备; 2008年还向环保部门提出了鼓励用建筑垃圾生产再生骨料的建议。我们建议砂石行业应当做好详细规划,合理布局企业的分布,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加大设备和技术的投入,进一步提高生产企业的集中度,大规模、高质量、高效益地发展砂石企业。只有减少小规模企业数量,发展大型企业,改善生产工艺流程,努力做到生产无污染和零排放,砂石行业的生产和管理才会上新台阶。
5、砂石行业涉及部门多,协调监督管理难度大。
砂石的主要用途是建筑,但涉及的行业和部门则是多方面的。所以也就有了许多的行业标准。我国用途最广的是工业与民用建筑,由城乡建设部门管理。水利电站大坝和大型水利设施建设则由水利部管理。铁路工程中路基的石渣则由铁道部负责,公路建设中的路面集料和路基填料则由交通部负责,实际全是砂石行业的范筹,但却没有一个适应全行业的产品质量标准,而是在生产应用中各自执行各自的标准。各行业间缺少协调,增加了环节,易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在管理方面如采矿许可证由国土资源部门管理,江河采砂许可则是水利部管理,而在陆地开采砂石则涉及农业农田管理或者林业管理或者风景区管理等。一个砂石行业涉及的管理部门多,协调监督管理难度大,易出现乱采滥挖现象。
国家和地方虽然也成立了一些涉及砂石行业的管理或者社团组织,但在协调监督管理和促进行业发展方面存在很大不足。我们认为需要一个砂石行业的综合组织机构来为砂石行业的各项标准的制定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努力;形成统一的涉及各方面适用的砂石产品质量标准和使用标准,提高砂石产品国标的权威性。提高砂石生产企业的准入标准、环境监测保护标准和生产区域的规划标准,以及采后的环境恢复标准,还有行业的节能减排标准等;适时建立国家级砂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努力将砂石行业纳入国家循环经济的发展轨道,推进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使用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等政策措施才会促使砂石行业步入健康科学的发展轨道。
6、砂石出口企业间协调不足,出口政策制约了创汇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砂石资源相对丰富,鼓励砂石出口创汇。但因出口企业之间相互竞争竞相压价,协调不足,导致出口量上升创汇额反而下降。目前我国各地普遍出现砂资源紧张或枯竭,又全面禁止了天然砂出口。虽然仍可对台、港、澳出口砂石,但有很多限制,制约了出口创汇。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经受国际金融风暴后出口贸易全面受到影响下滑时期,是否可特别对待,值得思考。因为必竟还有一些因砂荒需要综合治理的地方有砂石资源,如果有规划、有组织地加以利用并出口创汇,将砂荒的坏事变为好事,是否更好?
总之,砂石行业在今后的发展中,仍然需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技术、知识和经验。通过加强行业自律、严格遵守涉及行业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全面提高全行业的生产管理和产品质量水平,克服面临的问题,努力促进砂石企业向规范化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更多地做好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将行业纳入循环经济发展轨道,引导好我国砂石业科学发展的大趋势。只有在全行业真正进入规范化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取得更大进步并改变了人们对砂石行业过去的一些不良印象时,才是砂石行业真正美好的明天。
总而言之,我国砂石行业在改革开放的30年间,从大乱到大治,取得了巨大成绩,行业自身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国家的各项建设事业做出了应有的巨大贡献。虽然行业还存在很多不利因素,但随着各项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落实,经全行业共同努力,相信由一盘散砂凝聚成的钢筋混凝土会让未来的建筑矗立的更高更久,让砂石材料更加坚强地撑起祖国各项建设事业的重任。